在Terra事件虧掉一半資產後,對自己的嚴厲拷問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8:2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最近UST depeg和Terra歸零事件中,從美元的角度,我在短時間內虧掉一半資產。我努力坦誠面對自己,深刻反省之餘,也對事件定性,希望藉此提醒未來的自己以及其他人,避免重蹈覆轍。Cosmos族是活 。

最近UST depeg和Terra歸零事件中,掉半的嚴從美元的資產自己角度,我在短時間內虧掉一半資產。後對

我努力坦誠面對自己,厲拷深刻反省之餘,掉半的嚴也對事件定性,資產自己希望藉此提醒未來的後對自己以及其他人,避免重蹈覆轍。厲拷

Cosmos族是掉半的嚴活火山的原住民

很多評論假設在UST損手的人是因為Anchor的19%年利率,卻沒想過對於一眾處身於Cosmos生態的資產自己項目和用戶,UST是後對唯一的原生「穩定幣」。這就好像,厲拷某地的掉半的嚴火山爆發了,評論指很多人不理會風險去看火山景色,資產自己結果出事,後對卻忽略了有些人本來就是當地的原住民。他們錯就錯在,沒有離開自己的家。

Anchor的年利率並非我使用UST的考量,不是否認貪心,而是我更加貪心,19%根本不足以吸引我,我寧願長「hodl」BTC。我真正貪的不是利息,而是一個生態內的原生穩定幣,讓我平日可以完全不使用中心化交易所去處理各種開銷。

沒太多人關注到,USDC的發行商Centre曾於去年6月宣布[1],會於Cosmos的其中一條鏈Kava發行USDC,但卻一直只聞樓梯響,結果一年以來,Cosmos生態只有UST,也的確讓我和一眾Cosmos居民隨心所欲地在Osmosis等DEX管理資產了一陣子。

Cosmos生態也並不打算長期完全依賴UST,比如Osmosis早前已著手整合Ethereum bridge,並在多場社群討論後,於上月投票選定使用Axelar作為預設橋[2],引進USDC、ETH等資產,沒想到橋剛搭好,還來不及讓穩定幣多元化,就馬上發生地震。

儘管如此,我接受,以上都不足以成為危機意識不足,風險管理不善的藉口。我明明知道UST的系統性風險,卻貪圖避開中心化交易所之便而使用,這是我在事件中所犯的第一個錯誤。由於我以比特幣本位,且個人物質生活簡單,主要是透過Crypto.com卡花費,需要時就換出一點BTC,沒持有太多穩定幣,因此在UST方面的損失,並不算慘烈。

話雖如此,我支持的專案開銷卻不少,且項目都是以美元花費,Terra事件後從美元本位看我的資產值一下子大跌一半,雖然不至於影響我的簡單生活,卻讓我預算盡失,被逼馬上賣出BTC去確保能繼續支持專案,這是我犯的第二個錯誤:沒有嚴守紀律,長期維持足夠的美元去應付未來至少一年開支,包括生活以及其他開銷。更離譜的是,美元便宜時我不去買來應付一年開支,反而美元急升才被迫買入,而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犯這個錯了。

RTS7RWQS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不自覺進入衍生產品市場而不自知

至於LUNA,我於2020年8月15日首次買入2,000枚,當時幣價0.5美元;其後再於同年9-10月以均價0.32美元買入3,000枚。

2021年5月24日,LUNA 漲到4.37美元,我再買入5,000枚。同年9月,我退出很喜歡的項目Aragon,賣掉ANT以換取574 LUNA,均價35.7美元,成為我在ETH以外,第二個分別在三個數量級買過的幣。那是我最後一次以「真金白銀」高價買入LUNA。是的,0.5美元也是高價,比現價高3719倍(苦中作樂)。

我有個原則,只持有我使用其相關產品的幣,而且只要持有,就會關注項目的發展,因為要付出時間,持有成本(cost of ownership)十分高昂。放下很喜歡的ANT,因為已經沒有在用;持有更多LUNA,除了幣價看好,更是因為我日常用得越來越多。沒想到這個原則,埋下了日後在LUNA虧大錢的伏線。不過,我並不把這個原則視為錯誤,反而認為該把它捉得更緊,更加嚴選資產,同時更深刻理解持倉。

真正的錯,也是我在事件中的第三個錯,是把LUNA全數放在LUNA/OSMO的LP(流動性池)。我那打不響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我本身很喜歡Osmosis,產品非常流暢,社群極度活躍,更難得的是,治理無比認真。我依然持有空投的UNI,也偶爾使用Uniswap,兩者功能各有優點,但Uniswap於社群治理的活躍程度,跟Osmosis完全沒法比。基於這個前提,相對於漲了200倍但有點看不透的LUNA,我更願意累積OSMO,因此利用LUNA/OSMOLP賺取OSMO收益。

結果是災難性的。我投入池中的OSMO,因為極端impermanent loss(無常損失),損失掉99.9%,賺到的是對impermanent loss威力更深刻的理解,以及5mil LUNA,高位時相當於5億美元(繼續以自我踐踏作樂)。

我一直嚴守不貸款,不槓桿的原則(對於香港人,按揭不算槓桿),也因此不至於在地震中傾家蕩產。然而,我懷疑自己是否已經失守另一個原則,不碰衍生產品。在傳統金融領域,衍生產品比較容易理解,或者反過來說,但凡沒法理解的,大概就是衍生產品,雖不科學亦不遠矣。可是經此一役,我忽然醒覺,LUNA/OSMOLP會不會也是衍生產品?要不然,我為甚麼不只賠光LUNA,還要同等價值的OSMO陪葬?在DeFi的世界,應該怎樣定義衍生產品?對此,我還在迷茫當中。

iStock-1326770854Photo Credit: iStock

傳播力越大,責任越大

然而,相比起個人虧損,我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給過甚麼不恰當的建議,連累其他人賠錢。我不是,也從來不想成為KOL,但畢竟身為作者,也兼職教學,有責任對人帶來正面的影響,斷不能誤導別人。為此我反覆思量,有沒有甚麼做錯的地方。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