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科學:「最笨重飛鳥」大鴇的滅頂之災

  发布时间:2024-05-14 14:41:2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圖:香港電台本集《零距離科學》的主角是大鴇Great Bustard)。大鴇是鴇科鳥類中的一種。身型龐大的牠在能飛的鳥類當中是最笨重。曾經有人在中國東北部發 。

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本集《零距離科學》的零距離科主角是大鴇(Great Bustard)。大鴇是學最鴇科鳥類中的一種。身型龐大的笨重牠在能飛的鳥類當中是最笨重。曾經有人在中國東北部發現一隻體重達21公斤的飛鳥大鴇——要把牠捧在手上也絕非易事。不過如此具「份量」的大鴇的滅頂雀鳥卻在這百多年間幾近面臨滅頂之災。紀錄片中所談論的零距離科就是有關大鴇的保育行動。

bird_11
大鴇雖然笨重,飛翔對牠來說卻是笨重毫無難度。

幸福年代

平坦寬闊的飛鳥草原是大鴇的主棲息地。歐洲人曾於中世紀大量砍伐樹木、大鴇的滅頂開發森林,零距離科令草原在各處出現。學最那是笨重大鴇最幸福的年代。牠們大量繁殖,飛鳥遍佈於歐洲各地。大鴇的滅頂但好景不常,大鴇於十九世紀成了人們流行的打獵對象,牠們的數量也因此驟降。最嚴重的情況發生於英國。英國的大鴇因過度狩獵,牠們於1832年已在當地完全滅絕。英國在2004年嘗試重新把大鴇引進當地,不過13年後(2017年)大鴇的數量卻仍是維持在數十隻的水平。

新危機

除了捕獵的問題,大鴇於二十世紀也面臨著新的危機。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農業的現代化亦令開墾農地的速度大幅提升。農地雖然也是平原,但跟草原不同,在它上面的植物種類單一,而且密鋪的農作物也把空地完全遮蓋著,這些均不利於大鴇幼鳥的生存。單一的植物種類令昆蟲種類及數量減少,令幼鳥難以覓食。過高的農作物及缺乏空地的情況則令幼鳥無法接觸陽光。除此之外,在農地上使用機械(如大型剪草器)也經常直接令隱藏於農地中的大鴇喪命。凡此種種均令大鴇的滅絕情況惡化。

bird_2
大型剪草機等技術令農業得以現代化。但這些器械卻常令隱藏在農地中的大鴇喪命。

電纜致命

人類社會現代化也為大鴇帶來另一個問題。電是現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為了供應電源,高架電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些懸在高空中的粗鐵線卻是大鴇的殺手。剛才說過大鴇是最笨重的能飛鳥類,但當笨重跟能飛兩種特性放在一起時,它們卻成為了大鴇的致命處。大鴇在空中高速飛行時,一旦撞上東西,龐大的身軀加上高速的飛行會帶來極大的衝力。所以若有大鴇跟電纜撞上,牠們幾乎是必死無疑的。此外,大鴇的體型亦導至牠們在飛行時難以急劇轉向,遇上電纜也更難迴避。這個問題進一步令大鴇數量減少。

bird_13
高架電纜是大鴇的殺手之一。

數量回升

除了英國,德國也是大鴇滅絕的重災區。於1939年,在德國生活的大鴇約有數千隻;到了七、八十年代,大鴇的數量已降至百多隻。但這百多隻成鳥的情況也不樂觀。當棲息環境被破壞,牠們就難以繁衍後代。若情況繼續下去,恐怕德國會重蹈英國的覆轍,令大鴇不再在本土出現。有見及此,一些大鴇保育團體著手尋找重建大鴇族群的方法。紀錄片中所介紹的就是勃蘭登堡雀鳥保育中心的工作。

要重建大鴇族群,首先要令牠們有安居之所,因此中心為大鴇劃出了一片保護區,在其中提供適當的草原讓牠們生活及繁殖。即使在保護區中,保育人員也需絞盡腦汁用各種方法防止捕食者(如狐狸或獵鷹)獵殺幼鳥或偷走成鳥所產下的蛋。不過無論如何小心,大鴇產的蛋於野外能夠成功孵化的機率仍是偏低的,所以人員有時更需要把蛋帶回中心人工孵化,甚至要擔當母親的角色帶著幼鳥成長。

bird_12
狐狸等捕獵者會殺害幼鳥,即使在保護區內也不可掉以輕心。
bird_7
因大鴇的蛋在野外能成功孵化的機率並不高,所以保育團體需以人工方式讓它們孵化。
bird_6
保育人員甚至要充當照顧者的角色,餵哺幼鳥並且教牠們基本求生技能。

這些氣力並不是白花的。於1996年,德國的大鴇數量只剩餘約50隻。不過經過保育中心的努力,今天數字已回升至300多隻,而且升幅仍然持續。這消息當然是令人鼓舞,不過更核心的問題卻是關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如何看待自然——若我們繼續把自然界單純當成為人所用的資源,那麼無論保育組織如何努力,物種的滅絕情況大概仍是不樂觀的。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10時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7月23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