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10)》:元末天下大亂是因為災荒,還是「殺韃子」的民族主義?

  发布时间:2024-05-17 14:40:5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楊照元末大亂起因:災荒現實?民族主義?從一三三八年周子旺起事,到這時候不過才十幾年的時間,「紅巾」在南、北壯大,並沒有受到朝廷多猛烈的剿擊。這意味著元朝的內部軍事防衛系統沒有發揮作用,快速地瓦解了 。

文:楊照

元末大亂起因:災荒現實?民族主義?

從一三三八年周子旺起事,不樣到這時候不過才十幾年的中大亂韃時間,「紅巾」在南、國史北壯大,元末因為並沒有受到朝廷多猛烈的天下剿擊。這意味著元朝的災荒主義內部軍事防衛系統沒有發揮作用,快速地瓦解了。還殺「紅巾」的民族共同名號,基本上是不樣建立在對付共同強敵的前提下,而到了這時候,中大亂韃確定原本認定的國史強敵沒那麼強,競爭就變得激烈了。元末因為

回到當時的天下史料,對比之下就看出後來的災荒主義一些說法,甚至被寫入史書中的還殺記載,不太符合事實。例如,每年到了中秋節都要說一次的月餅起源故事:來自元末漢人密謀「殺韃子」,藉由在月餅中藏紙條來聯繫。這樣的故事與相關歷史敘述長期建立起的印象是:元末大亂起因於強大異族征服王朝壓迫漢人,漢人累積了長期不滿,產生了「殺韃子」的強烈民族主義情緒。

然而史料上顯現的,是宗教因素作用遠超過種族區分與民族主義。「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是反抗勢力的主要動員管道,而不是訴諸民族仇恨。促使民間蜂起主要的動機,是為了應對歉收、水災、飢荒、流離等現實生活問題;而助長蜂起現象的,主要是元朝內部的防衛體系意外地瓦解。這些勢力擺明了反對朝廷,舉事要推翻既有的朝廷統治,但重點並沒有放在將蒙古人趕出去一事上。

朱升建議朱元璋「緩稱王」,就是看到了當時到處有人稱王的亂象,那是民間普遍軍事化的延伸現象,也是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況。

民族主義情緒什麼時候出現,開始發揮作用?主要是南、北「紅巾」競爭下的策略產物。「北紅巾」比「南紅巾」有更堅實的宗教基礎,也有更有效的組織運作,為了進一步徹底壓過「南紅巾」,因而加碼抬出了宋朝皇室權威。

劉福通等人的主張是:具備宋朝皇室身分,必然比徐壽輝或陳友諒更有資格當皇帝。這樣的一種身分約束思考——當過皇帝的人家子孫才有資格當皇帝——事實上是和元朝長期執行的「身分制」統治有著密切關係的。從宋朝皇室的身分延續,才能進一步挑激起漢人與蒙古人的身分區別,才使得漢人民族情緒成為元朝滅亡的一大因素。

然而民族主義絕對不是唯一的因素。和民族主義同等重要的,還有元朝因為地方分權所造成的問題。對付區區「花山賊」必須動用「三省撥兵」,而且竟然還解決不了。從當時的實況來說,應該是:正因為是「三省撥兵」,所以連小股反亂勢力都解決不了。

地方分權之下,朝廷無法統籌,只要是跨行省的事務,就只能交付地方共同處理,因此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困窘,毋寧是必然的。「三省撥兵」,誰願意多撥、多承擔呢?表面上看,「三省撥兵」如此鄭重其事,但在沒有穩固統籌的情況下,「三省」一起失敗了,傳出去就變成:「連三個省的軍力合在一起都拿他們沒辦法!」其實,如果不要「三省」聯合行動,由一省單獨處理,應該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明史・陳友定傳》中說:

元末所在盜起,民間起義兵保障鄉里,稱元帥者不可勝數,元輒因而官之。其後或去為盜,或事元不終,惟友定父子死義,時人稱完節焉。

有盜賊劫掠,就必須有保衛鄉里的對抗武力,而這兩種軍事化組織很容易互換,不會有清楚的界劃,到後來有部隊的人就自稱「元帥」。

而國家軍事體制瓦解了的元朝,為了對付盜賊,權宜方便的做法就是承認這些民間領袖,直接將他們認作朝廷武力,去協助攻打盜賊。但今日佳人很可能明天就做賊去了,結果使得朝廷的威信更進一步陵夷,朝廷給予的方便官職當然也就愈來愈沒有效果。

在沒有中央統籌軍事行動的情況下,朝廷的做法反而更加促使民間自主軍事化,結果是一團混亂,難以收拾。

相關書摘 ▶《不一樣的中國史(10)》:先天條件比大部分人糟糕,朱元璋為何得天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不一樣的中國史(10):從士人到商幫,商業驅動的時代——元、明》,遠流出版

作者:楊照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YLNB10不一樣的中國史10-S_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