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能夠改變行為的就只有行為,而不是想法、情緒、意志或動機

  发布时间:2024-05-18 01:27:05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邊池盈根據情況規劃不同行動方案「我以後絕對不吃宵夜!」「以後碰到晚上肚子餓的時候,我只喝牛奶和水!」哪一種更容易達成目標呢?人類的意圖中包含了「目標意圖」和「執行意圖」兩種。無論目標再怎麼強大,無 。

文:邊池盈

根據情況規劃不同行動方案

「我以後絕對不吃宵夜!比起變行」

「以後碰到晚上肚子餓的喜歡行為想法時候,我只喝牛奶和水!自己

哪一種更容易達成目標呢?

人類的有更厭自意志意圖中包含了「目標意圖」和「執行意圖」兩種。無論目標再怎麼強大,多討無法達成的己的機情況總是比較多。這是夠改因為想要達成目標,大多需要耗費時間,情緒而且在追求的或動過程中,要持續不懈地維持自我調節並不容易。比起變行有別於「我會達成Z!喜歡行為想法」的自己目標意圖(例如:戒掉有害健康的吃零食習慣),「碰到X情況時,有更厭自意志我要做Y!多討」(例如:肚子感覺很空虛、己的機想吃餅乾時,就吃番茄),這種根據情況規劃不同的行動就稱為「執行意圖」。

目標意圖只單純包含期望的結果狀態,執行意圖則包含「狀況」和「行動」兩種要素。英文中的「If」(假如~)意味著自己的特定狀況,明白表示做出行動的時間和地點;此外,「Then」(我就要~)則表示自己應該如何採取行動。

用一句話來形容執行意圖,就是讓情境的訊號與當下需要追求的目標形成緊密連結。一旦形成良好的連結,碰到重要的情境訊號,就會把控制權交給有意圖的目標相關行動。事先設定好執行意圖,就不需要進行太多有意識的控制,也因此能減少自我調節所引起的疲勞。

因為已經事先做了模擬

為了讓大腦接受,唯有實踐過一次之後,下次做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執行意圖比目標意圖更具立竿見影之效,原因就在於此。

「我會達成Z!」這類的目標意圖本身就是永遠的未來式。相反地,設定「碰到X情況時,我要做Y!」這種執行意圖時,大腦就已經實際模擬了一次狀況,因此大腦會把它認知為過去式。因為認知上已經根據模擬做出預測,因此執行該想法或行為的可能性很高。

事先做過模擬後,即使是面對情緒變化等內在刺激時,也能應對得更為恰當。假如只有目標意圖而沒有執行意圖,那會怎麼樣呢?

舉例來說,假設你的目標是在避開甜食與鹹食、規律運動的同時,又能達到減重的效果,剛開始你雖然憑著堅定的意志遵守,某一天卻碰上了危機──你必須代替組長在開會時做簡報。做簡報三天前,焦慮感瞬間湧上,你突然很想吃披薩、炸雞、蛋糕、甜甜圈等高熱量的食物。

反正為了撰寫資料也沒辦法去運動,為了減少壓力,至少應該一邊做,一邊盡情吃想吃的東西吧?你開始找各種合理化行為的藉口。焦慮感讓你的目標產生了動搖。當內在刺激妨礙到追求中的目標時,維持原定計畫就變得難上加難。

但是在平時就設定執行意圖的情況下,能大幅提高面對情緒上的動搖仍不為所動的可能性。根據研究,具有執行意圖的人,相較於不具有執行意圖的人,在面臨運動比賽時的不安、考試的不安、社會的不安等各種情緒障礙時,都更加處變不驚。

改變行為的,不是想法或意志

擁有想改變習慣的意志卻不見成效,原因在於試圖用想法改變行為。能夠改變行為的就只有行為,而不是想法、情緒、意志或動機。因此,如果想要中止在某種情況下習慣做出的行為,就必須制定具體的準備,好讓自己面臨該情況時能即刻採取新的應對行為。

我們在做出某種行為時具有脈絡,無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都是因為有各自的目標才會採取行動。可是,習慣性的行為幾乎是反射性出現,所以我們很少會意識到該目標的存在。但是,在進行特定行為之前,先稍微停下來檢視自己是否產生某種情緒或需求,並在做出該行為後確認自己產生何種感覺,觀察做出習慣性行為前後的內在變化,就能找出自己在何種情況下、受到何種刺激後,會出現該類反應。

舉例來說,假設有人在每次生氣時就會吃鹹食。剛開始他認為自己單純只是「因為很生氣,想要消除壓力才吃」,但吃了這麼多鹹食後,血壓和膽固醇數值上升,神經系統也受到影響,各種心理症狀可能會漸趨惡化。這是我們之所以需要進一步檢視自動反應之間的連結,逐一確認何種情緒會引起何種想法和行為的原因。

會在壓力大或心情不佳時吃東西,也就是所謂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的人,尤其必須檢視自己會在何種情緒狀態或特定情況下出現該行為。掌握情緒性進食對自己提供的功能,找出能夠提供該功能(例如:改善心情)的其他行為,設定執行意圖後,碰到心情不好的情況時(X情況),就執行事先訂好的行動(Y行動),就能以較正面的行為來應對。

想要改掉的習慣也一樣,先透過觀察,確認會引起習慣性反應的決定性訊號,之後,決定應對的行動,直到下次偵測到該訊號時,做出新的回應行為即可。為了達成同一目標,我們需要的不是既有手段,而是使用新的手段。經過反覆執行,就能加強新手段與情境之間的連結,原有的手段也會失去力量。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厭世、躺平也沒關係,擁抱陌生自我的111個接納練習》,采實文化出版

作者:邊池盈
譯者:簡郁璇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身處鼓吹「愛自己」的時代,總會出現覺得自己很糟的時刻,所謂「愛自己」,到底愛的是怎樣的自己?

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獻給現代迷茫心靈的自我理解之書────「你不必刻意愛自己,只要擁有認識自我的好奇心便足夠。」

韓國教保文庫、Yes24、Aladin各大書店,讀者評價幾近滿分★

想方設法愛自己,為什麼卻不由自主討厭自己?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邊池盈,在和無數個案的諮商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常常對自己感到陌生,明明想辦法喜歡自己,但為什麼討厭自己的日子總是那麼多,對自己不滿的感覺是從哪裡來的?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