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大地》:在希特勒與史達林預想的極權烏托邦裡,都把烏克蘭當成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

  发布时间:2024-05-12 04:52:1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鑑於《血色大地》的書寫本身仰賴了大量見證者所留下的史料與紀錄,且俄羅斯此時此刻正在延續著書中論及的對烏克蘭侵略史,我們在閱讀之餘或許也能略盡一份力量,為 。

文: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鑑於《血色大地》的血色希特想書寫本身仰賴了大量見證者所留下的史料與紀錄,且俄羅斯此時此刻正在延續著書中論及的大地都把的拼對烏克蘭侵略史,我們在閱讀之餘或許也能略盡一份力量,勒與林預蘭當為血色大地上正在增添的史達那些亡魂做某種形式的歷史見證。——葉浩,極權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二十世紀中葉,烏托烏克慘遭納粹與蘇聯政權謀殺的邦裡中歐人口估計約有一千四百萬。這片處處冤魂的成塊「血色大地」從波蘭中部往東延伸到俄國西部,南邊涵蓋烏克蘭,或缺往北包括白俄羅斯與波羅的血色希特想海三國。這片血色大地歷經了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大地都把的拼大規模恐怖屠殺。受害者多為猶太人、勒與林預蘭當白俄羅斯、史達烏克蘭與波羅的極權海三國國民,還有俄國人,烏托烏克都是這個地區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們沒有半個是正在服役的士兵,全為平民。他們都是史達林與希特勒掌權時的手下冤魂。

希特勒與史達林分別崛起於柏林與莫斯科政壇,但他們都胸懷改造世界的願景,因此也深深威脅到兩地之間的一大片區域。在兩人預想的極權烏托邦裡,都把烏克蘭當成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烏克蘭向來是小麥的主要產地之一,儘管時間極其短暫,但希特勒始終忘不了德國曾於1918年在那裡建立起農業殖民地。

至於史達林則是曾在戰後到烏克蘭去為革命部隊貢獻心力,他跟希特勒一樣把那裡當成糧倉。為了打造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他打算好好利用烏克蘭的農地,盡可能剝削當地農夫。希特勒則是認為失敗的集體化運動是一場大災難,也證明了蘇聯共產主義本身的失敗。但希特勒同樣堅信,德國人可以把烏克蘭改造成糧食天堂,一如《聖經》中所說的「流奶與蜜之地」。

希特勒與史達林都認為,烏克蘭不只是糧食的來源,還可以用來打破傳統的經濟規則,讓自己的國家免於貧困與孤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重新打造歐洲大陸。政策能否成功,能否持續掌權,全都取決於他們是否能控制烏克蘭的千里沃土與幾百萬農工。到了1933年,烏克蘭將會有幾百萬人死於糧食短缺,這是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人為大饑荒。但烏克蘭的特殊歷史際遇並非到這裡就結束,而是剛開始而已。

1941年,希特勒從史達林手上奪得烏克蘭,試圖實現自己的殖民願景,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槍決大量猶太人,並任由蘇聯戰俘餓死。史達林的黨徒把國境內的烏克蘭當殖民地來對待,後來落入納粹手裡後,烏克蘭仍是殖民地:當地人民的苦難似乎無盡無邊。史達林與希特勒執政期間,在我所謂的「血色大地」上,烏克蘭是最多人遇害的地方,而且無論在歐洲或在全世界,都沒有哪裡跟烏克蘭一樣有那麼多人死於非命。


1933年是西方世界的饑荒之年。歐美各大城市的街道上擠滿了失業的男男女女,他們已經習慣排隊等待領取救濟食物。英國記者葛瑞斯.瓊斯(Gareth Jones)在3月來到莫斯科,當地充滿了歡慶的氣氛,因為資本主義國家都陷入了饑荒。史達林與他的黨羽自誇,他們在蘇聯所建立起來的經濟與社會體系一定會獲得最後勝利。

不過,1933年同樣是蘇聯各大城市的饑荒之年,烏克蘭地區特別嚴重。每天都有數十萬市民排隊久等,只是為了買一條簡簡單單的麵包。瓊斯在哈爾科夫看到前所未見的慘況。大家在凌晨兩點就得去商店門口排隊,等待七點開門。一般而言,都天都有四萬人為麵包排隊。因為實在太心急,為了守住自己在隊伍裡的位子,每個人都緊抓著身前那個人的腰帶。有些人則是因為餓到太虛弱,幾乎站不住,需要靠在旁邊陌生人的身上。等待總是會持續一整天,有時候甚至要排上兩天隊。孕婦與傷殘退伍軍人已經不能插隊,如果想買東西來吃就要跟別人一樣排隊。隊伍裡常聽見婦女嚎啕大哭,哀哭聲就這樣前前後後傳遍整個隊伍,為數幾千的人龍聽起來就像一隻驚駭恐懼的動物。

烏克蘭各大城市饑荒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西方世界。光是在1933年,烏克蘭的城市居民就有幾萬人活活餓死。在烏克蘭餓死或挨餓垂死的人口絕大多數還是農民。

史達林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於1928到1932年之間實施,造成龐大的人口餓死。這幾年之間,史達林已經登上蘇共權力階層的頂峰,強推工業化、集體化政策,他以殘暴手法對待子民,像個會家暴的可怕父親。他以計畫取代市場,把農人變成農奴,西伯利亞與哈薩克的許多荒地都變成集中勞改營。他的政策處決了數萬人,讓數十萬人因體力耗盡而死,面臨饑荒威脅的民眾更是數以百萬計。

但他畢竟是個政治算計的天才,再加上身邊有一堆甘願為虎作悵的黨羽,而且國家的大批官僚也憧憬著未來。那未來就是共產主義:不過要實踐共產主義就需要重工業,而集體化農業則是重工業之本。若要推行集體化農業,則是必須把蘇聯境內最龐大的社會群體,也就是農夫控制在手裡。

集體化農業必然會導致農民這個蘇聯社會最大群體反抗國家與警察機關。為了應對這一場鬥爭,史達林超前部署,早在1929年就進行了蘇聯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家機器動員。史達林說,社會主義建設耗時費力,「簡直像愚公移山」,那一年12月他宣稱,「富農階級將遭徹底消滅」。

那麼,誰是富農,誰不是?實務上,這就必須由國家來決定。1930年初的頭四個月裡,烏克蘭就有十一萬三千六百三十七人因為被認定為富農而遭驅離流放。這也意味著大約有三萬個農舍會一個個清空,農舍主人在驚詫之餘根本沒時間或沒足夠時間做好準備,就必須邁向未知的命運。

這同時意味著當年有幾千輛冷冰冰的貨車像載貨一樣,把整車又病又怕的農夫載往蘇聯境內的北歐地區、烏拉山山區、西伯利亞或哈薩克。這還意味著許多農夫在聽到槍聲後,發出恐懼的叫聲,見到畢生最後一個黎明。這更意味著他們在火車上忍受凍瘡、屈辱、苦惱之餘,最後不得不認命,接受自己要前往某個針葉林地區或大草原去當奴工的命運。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