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青春】青灰色的東京練習曲:南台灣畫壇領袖劉啟祥的藝術起點 - 夜上海论坛

【不朽的青春】青灰色的東京練習曲:南台灣畫壇領袖劉啟祥的藝術起點

  发布时间:2024-06-25 15:04:0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張閔俞「和耿一先生在一起的事,已經過了六十五個年頭。這次能在電話中和你交談,好像做夢一樣。為奇跡而留下興奮感激的淚,滿腔思念。能夠活著是何等美妙的事啊!直到今天八十歲了,仍不曾忘記啟祥先生和雪子夫 。

文:張閔俞

「和耿一先生在一起的不朽事,已經過了六十五個年頭。青的東的藝點這次能在電話中和你交談,春青好像做夢一樣。灰色為奇跡而留下興奮感激的京練淚,滿腔思念。習曲袖劉能夠活著是南台何等美妙的事啊!直到今天八十歲了,灣畫仍不曾忘記啟祥先生和雪子夫人,壇領夫人溫柔的啟祥笑聲在腦海縈繞不已。」──富貴子寫於2010年11月11日

日本一對高齡八十歲的術起雙胞胎姊妹──富貴子、紀久子,不朽歷經多年尋覓,青的東的藝點終於在十年前和劉啟祥(1910-1998)的春青長子劉耿一重逢,親手交還畫家1946年離開日本時託付的灰色一批油畫。她們的父親──坂上富平(1895-1980),曾是劉啟祥戰前寓居東京時交情甚篤的鄰居;一併送回的,還有凝聚兩家人幸福記憶的黑白照片與書信【圖1】。[1]匿跡一甲子的畫作,雖非畫家於成熟時期的結晶,卻是在學生時代的作品首度現身,其珍貴處正如一道迴光,將我們引向劉啟祥藝術生涯的起點。[2]

e59c961_e59d82e4b88ae5af8ce5b9b3e585a8e5Photo Credit: 坂上富平全家福,劉耿一提供
【圖1】坂上富平全家福

被稱為南台灣畫壇領袖的劉啟祥,人生的上半場幾乎在東京度過。從求學到成家立業,這座城市陪伴他近二十年的歲月,有如另一個故鄉。相較同時期受師長鼓勵,為考取東京美術學校來到此地的陳澄波、陳植棋等人,劉啟祥得到家人支持而從中學開始讀起,既沒有功成名就的壓力,參與帝展也非僅有選項,他長時間沉浸在大正末年百花齊放的日本畫壇,漸漸傾心於能與官展並駕齊驅的在野團體──「二科會」。1928年,他如願進入石井柏亭(1882-1958)、有島生馬(1882-1974)等二科名家所創設的東京文化學院,成為當時唯一入讀該校美術部的台灣留學生。

坂上家所歸還的畫作,年份明確者有兩幅:畫框背面寫著「劉、美二」的《鄉野風光》【圖2】,以及正面簽上「1930 K. Ryu」的《有樹幹的景物》【圖3】,取材地點皆可能在東京郊外。「美二」意指「美術部二年級」,即1929年的習作。

e59c962_e58a89e5959fe7a5a5_e98489e9878eePhoto Credit: 劉啟祥,《鄉野風光》,油彩、畫布,1929,家屬收藏
【圖 2】
e59c963_e58a89e5959fe7a5a5efbcbfe69c89e6Photo Credit: 劉啟祥,《有樹幹的景物》,油彩、畫布,1930,家屬收藏
【圖 3】

兩件作品當中,《有樹幹的景物》不論構圖或造型的表達,都比主題相似的《鄉野風光》來得更加明確有力,以前景樹幹為視覺重點,單純化並強調明暗區別的作法,也常見於安井曾太郎(1888-1955)出品二科展的《桐の花咲く庭》(1927)、《熱海附近》(1929)諸作。簡化為色塊的屋瓦,更透露畫家已開始嘗試二科會引進的法國後印象派畫家,包括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等所重視的平面造型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日後顯現在劉啟祥作品裡的音樂性,此時已見端倪。《有樹幹的景物》中的房舍水平延伸,錯落有致,如音符升降般鋪排而開,散發出寧靜悠揚的韻律感。畫家曾提及異鄉求學時,為排解遊子的孤寂感,開始培養音樂的嗜好。

其中,小提琴具有「多個半音可以破除單調感,運作靈活,有容蓄個人創意的餘地」,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夥伴。他時常一邊聆聽音樂一邊作畫,「感悟二者的交流效應,音樂的質素自然表露在色彩與構圖中」(參見〈劉啟祥七十自述〉)。在單純的構圖與顏色安排中,卻能夠表現出深邃與豐富,此即劉啟祥畫作和諧優雅的秘密。

和此作同年,劉啟祥更以《台南風景》首度入選二科展,這幅畫也曾出現在1932年於台北舉辦的「劉啟祥渡歐紀念個展」,三十五件展品當中以台灣風景畫居多,但其中有三幅描繪的是東京郊區。學院的老師有島生馬特地前往觀展,並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期末考核」般的總評。

文中首先給予《台南風景》「色彩融合正確」的評價,卻耐人尋味地點出劉啟祥詮釋台灣風景的方式,隱約帶有日本環境的影響:「至今我所見的台灣風景畫多半以褐色熱情地描繪,你卻用帶著青味的灰色來解釋,在我看來不可思議,或許這是你長達八年住在日本內地的結果。」[3]

可惜畫家並無此時期的台灣風景畫作品留下傳世,唯一能推測的是,有島所言的「青灰色」,或許就如同在《有樹幹的景物》畫中統合所有景物的和諧灰白色系,為劉啟祥寓居東京期間所孕育出來的階段性風景畫特徵。

文末,有島生馬留下他的結論與期許:「你的作風大體上沒特別好或不好,這是好事,加上你有看清自己的把握,不容易受其他作風動搖」;「人物畫尚未脫離習作,但從表現的強度來看,不得不說你將來一定有好前途。」個展結束後,劉啟祥動身前往法國進修,尤其專注人物畫的研究。歸國後以《畫室》、《肉店》【圖5】等群像代表作接連入選二科展,受二科賞並成為正式會員。

1941年受邀加入台陽美術協會,吳天賞以「彗星般出現的大人物」形容他:「別具樸素的旋律,格調與色彩穩重優美,畫品既高,予人優雅的感覺,令人對其難得的資質肅然起敬」。[4]陳春德則稱其「就像一位細微觀察的博物學家,具有在植物內發現血管,在骨片裡尋找爬蟲類的本能……像是詩情的發酵,這不是誇張的說法。」[5]或許,有島早在劉啟祥藝術發軔之初,便觀察出他不流於俗的天分與氣概;他的評論今日看來,也彷彿預言一般,宣告了畫家不同凡響的未來。

註釋

[1]劉啟祥畫作尋回的故事及書信全文,詳見劉耿一,〈倒流的時光〉,《文學台灣》,108期(2018.10),頁6-14;《不朽的青春》(臺北: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20),頁284-289。

[2]劉啟祥戰前的代表作多數寄藏在東京「大川氏」的處所,至今下落不明。坂上家族保管的作品,恐怕是畫家返台前不得不留在日本的眾多畫作當中,唯一倖存下來的。劉啟祥重要作品目錄,見曾雅雲、劉耿一筆錄,〈劉啟祥七十自述〉,《藝術家》,第60期(1980.5),頁61-62。

[3]有島生馬,〈劉啟祥君の渡歐に餞す〉,《台灣日日新報》,1932年1月24日,6版。感謝陳正光先生協助日文釋讀。下段譯文同此出處。

[4]吳天賞,《洋畫家點描》,譯文見顏娟英,《台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台北:藝術家,1993),頁38。

[5]陳春德,〈全體與個人融合之美——觀今春之台陽展〉,《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雄獅,2001),頁340。原文載於《興南新聞》,1942年5月4日。

參考書目

1. 顏娟英,《台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台北:藝術家,1993。

2. 林育淳,〈劉啟祥習藝歷程及其早期畫風初探〉,《高雄歷史與文化》第一輯,1994年4月,頁305-343。

3. 曾媚珍,《劉啟祥的生命旅程與藝術》,高雄市 : 串門企業,2005。

  • 劉啟祥《有樹幹的景物》(1930年)、《肉店》(1938年)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2020/10/17-2021/01/17)展出。展覽訊息請見美術館官網。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調查與研究過程當中,承蒙畫家家屬大力協助,並提供圖版供本文刊登使用,謹致謝忱。

註:原文標題為〈【不朽的青春】青灰色的東京練習曲──重返劉啟祥的藝術起點〉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