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們的青春》:青少年比較有可能焦慮,或許也是一種「島嶼馴化」

  发布时间:2024-05-20 21:44:3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Kathryn Bowers)恐懼的本質影片裡是隻圓滾滾的大貓熊媽媽,坐得直挺挺的,心滿意足地嚼著竹子 。

文: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動物島嶼凱瑟琳.鮑爾斯(Kathryn Bowers)

恐懼的青春青少本質

影片裡是隻圓滾滾的大貓熊媽媽,坐得直挺挺的年比,心滿意足地嚼著竹子。較有焦慮緊靠在她腳邊睡著的或許,是也種隻可愛的貓熊寶寶。看了十一秒後,馴化你懷疑起這部影片沒有其他花樣,動物島嶼突然之間——哈啾!青春青少——寶寶打了個噴嚏,年比讓母親大吃一驚,較有焦慮竹子也飛了出去。或許貓熊媽媽肚皮上一圈圈的也種肥肉劇烈抖動。這是馴化恐怖片的經典花招——突然嚇你一跳(jump-scare),不過是動物島嶼大貓熊的版本。

過了一秒,一切恢復正常。寶寶又睡著了,媽媽繼續大嚼。但在看不見的地方,在受到驚嚇的貓熊媽媽內心深處,被激起的神經傳導物質正快速被血液沖走,劇烈的心跳回歸平靜。大貓熊媽媽並未碰到危險,但寶寶打了噴嚏,巨大的聲響和突然的動作仍舊打開了身體的恐懼開關。這部貓熊被嚇了一跳的影片在YouTube上獲得數百萬人次觀看,逗得眾人哈哈大笑,但牠的驚嚇反射其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神經反射之一。

不管是陸上、海裡還是空中的動物,都會因驚恐猛然縮起身子。在人類和其他哺乳類身上可以看見驚嚇反應(startle response),幾億年前與我們有共同祖先的動物,例如鳥類、爬蟲類、魚類,甚至連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昆蟲也是。說不定連植物也有。驚嚇反應的普遍性表示它應該有救命的功能(警告個體的生命受到威脅),而且有效(迅速逃離可以讓動物的存活機率變成原來的兩、三倍)。

蒼蠅瞬間躲開蒼蠅拍;蛤仔一下子就把殼閉上;螃蟹碎步快跑尋求掩護,這些都是動物驚嚇反應的例子。聰明的章魚則是利用獵物的驚嚇反射,發明一種狩獵技巧:趁蝦子未起疑心時,待在牠的一側,慢慢將一隻觸手伸過去,拍拍蝦子的另一側,讓這之可憐的甲殼類動物直接驚跳進自己張開的嘴裡。

即使可怕的事物不是真實的,人類還是可能被嚇到。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指出,「想像可怕的事通常就足以讓人心驚膽顫。」不同的物種有共同的驚嚇反應,深深引起達爾文的興趣,他發現紅毛猩猩會因為驚嚇而傻住、黑猩猩會跳起、野羊會倒退嚕,小狗則會猛然震一下。他自己的孩子也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被他故意嚇了一跳。他會貼近孩子的臉龐發出巨大響聲,然後發現「孩子每次都會猛烈眨眼,而且微微移動。」

不論是人、大貓熊,還是從豹斑海豹嘴裡逃生的企鵝烏蘇拉,每當看到、聽到、聞到或回憶起危險的訊號時,這種古老的反射就會自動被觸發。危險會啟動體內的電脈衝,經由神經元快速傳遞,導致肌肉收縮,以及產生突然的跳動、畏縮或抽動。

恐懼的生理學不只跟大腦有關,也牽涉身體的心血管、肌肉骨骼、免疫、內分泌和生殖系統。當恐懼引起的全身不舒服狀態,搭配著事件、地點或對象,動物就會學到以後要避開這些關聯的刺激物。這種「恐懼制約」(fear-conditioning)的強度很大,遇過一次就會讓動物學到要一輩子保護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說,如果烏蘇拉第一次到海裡游泳就碰到豹斑海豹,經歷了驚嚇反應,並且幸運保住一條命,她很有可能會把驚嚇的負面感受與地點、景象、氣味以及其他和掠食者有關的面向連結在一起。強烈的恐懼是可怕的老師。令人難忘的恐怖教訓會刻入神經系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此外,要是烏蘇拉這一輪沒死在豹斑海豹嘴裡,她便更有可能活過第二輪、第三輪和第N輪。「年紀愈長的企鵝愈有經驗,這讓牠們能比較不容易受到傷害。」英國南極調查所的資深研究人員菲爾.特雷森告訴我們。這很重要,但是重點是要先躲過第一次的危險。

穿盔戴甲

某天參觀皮博迪考古與民族學博物館時,一個面目猙獰的人形讓我們停下了腳步。他揮著一把兩英尺的長劍,劍刃上有我們從來沒看過的東西。儘管那東西不是磨利的金屬製成的,卻也似乎能割裂肌膚,讓人有不祥的感覺。那是把鑲有一排鯊魚牙齒的長劍,每一顆牙都有兩英寸長。

比鯊齒劍更引人注目的是人形戴的頭盔。那頂頭盔用一整隻河魨製成,像氣球一樣吹得鼓鼓的,還布滿許多雜亂的尖刺。此外,人形還穿著椰子纖維做的淺棕色背心。這身裝扮是南太平洋吉爾伯特群島(Gilbert Islands)上的小國—吉里巴斯(Kiribati)十九世紀的護身盔甲。

皮博迪博物館當時展出一檔名叫「戰爭的藝術」的特展,這副盔甲是展品之一。環顧展覽和非人類—害怕的事物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盔甲,它因著每個人獨特的經驗成形,且多半在野莽期就會形塑出大致的模樣。處於孩童期和完全成熟之間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必須在此時開始獨自面對風險。

防衛機制

軍方了解盾牌、頭盔和面罩可以保護身體避開傷害,於是軍人穿戴盔甲來保護自己;治療師知道內在的心理歷程能保護病人自己的情緒不受傷害,因此會出現一種心理策略——「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二十世紀初的心理分析師率先提出防衛機制的概念,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反應,讓我們在心理上避免衝突、緊張和焦慮。壓抑、投射、否認及合理化都是已經成為日常語言的常見防衛機制。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