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機器取代了勞力,那還要藥師幹嘛?」為何民眾覺得醫院藥師是可有可無的職缺?

  发布时间:2024-05-18 21:27:0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傑德從畢業新鮮人到目前於醫院執業近四年,我看到的藥師,是一個高度專業的職業、卻也同時流於機械式勞力的工作。目前台灣藥師養成四年到六年都有,為了跟國際接軌,趨勢上逐漸走向以六年學制為主,但本篇討論的 。

文:傑德

從畢業新鮮人到目前於醫院執業近四年,果機我看到的代勞得醫藥師,是力那一個高度專業的職業、卻也同時流於機械式勞力的還藥何民工作。

目前台灣藥師養成四年到六年都有,師幹師為了跟國際接軌,嘛為趨勢上逐漸走向以六年學制為主,眾覺職缺但本篇討論的院藥內容主要是執業觀察到的現象,故在此不贅述體制發展。果機

我國藥學系學程安排,代勞得醫前段課程不外乎是力那基礎學科,像是還藥何民生理、病理、師幹師生物化學、嘛為有機化學等等,眾覺職缺不同學校的安排略有差異,但原則上大多以基礎知識建構為主。而後段的重頭戲,則是讓許多藥學生在求學期間頭痛不已的國考科目,共十科:包括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生藥學(包括中藥學)、藥劑學、生物藥劑學、調劑學、臨床藥學、藥物治療學、藥事行政與法規。

以個人的執業經驗,十個科目的內容都會使用到,但這些領域其實都相當廣闊、不太可能有人十項精通。通常依照執業的地點,大致應具備十科的基礎背景,另外依據個人興趣或專業需求深究其中幾門學科,而多數人會選擇專精執業應用上較為直接的藥師(二)國考四科——調劑學、臨床藥學、藥物治療學、藥事行政與法規。

然而這樣說起來,藥師理應是一個高度專業的工作,為何民眾總是覺得藥師是可有可無的職缺?以我個人淺見看來,跟台灣整體對於教育體制的迷信以及健保給付有關。

在台灣有個不言而喻的想法:「醫學生們是全台灣最聰明的一群人,而聰明的人什麼都會。」然而只要是人,能力都會有限,何況醫學科技日新月異,所以理論上治療團隊不應該是醫師精通所有專業,而是醫師懂得統籌所有的意見才對。

曾經有一次,高中同學質問我,如果機器人取代了所有勞力,那還要藥師幹嘛?然而弔詭的是,在美國,藥師不是負責拿藥,是審核處方以及統籌藥局事務的人。理論上我的工作,就不只是拿藥,所以這個問句的前提假設就是錯誤的。然而,當我不耐煩地反問一句:「醫師開處方,藥師沒有把關的權利嗎?」時,我才驚訝於,多數人的答案是「藥師為什麼要把關處方?」

一般大眾根本不知道藥師在做什麼。

根據「藥品優良調劑作業準則」,調劑的定義為「藥事人員自受理處方箋至病人取得藥品間,所為處方確認、處方登錄、用藥適當性評估、藥品調配或調製、藥品核對、取藥者確認、藥品交付及用藥指導之相關行為。」這當中對於民眾用藥安全最直接的,除了一般人想像的「拿藥」,還包括了「用藥適當性評估」及「用藥指導之相關行為」。醫師進行診斷並開了藥,並不代表治療的開始,藥師正確地把關用藥、衛教病人用藥資訊、進而確保服藥順從性,讓病人知道怎麼用藥,始為啟動治療的開端。所以醫師開藥,藥師當然必須把關、而特殊藥品使用,藥師也理應提供用藥指導。

而且藥品開錯,並不是常人想像的一翻兩瞪眼,有時候是藥品開立內容與一般治療指引不相符,但未必沒有學理依據,此時要做的其實是跟醫師了解確切的臨床狀況,以病人為中心的去評估藥品使用的合理性,而非斷然下判斷。這項溝通所需具備的專業,是需要不斷更新及學習,如果說專科醫師是懂得深,那多數一般藥師(非專科臨床藥師),其實是要懂得廣。尤其,台灣已然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活得越久,共病越多,併服的藥品種類與就診開立藥品的科別也更多,多重用藥的狀況下,無疑提高了藥物交互作用與重複用藥的風險。因此,面對多科別問題,尤其醫師跨科別開藥時,都是藥師必須格外審慎注意的部分。

但實務上,由於台灣整體對於教育體制的迷信——「成績高=聰明,聰明=全能」以及「醫藥分業,在台灣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制度」,也因此在實際處方建議上,有時候會受困於新舊體制的習慣不同及權威問題,又或是身為藥師必須建議的對象,可能正是自己的老闆,以至於藥師施展本職專業時處處受到掣肘。

再者,是最實際的健保給付現況。基本上除了一些特殊的計劃以外,目前健保對於臨床藥師所提供的病房相關藥事服務尚未有對應的給付配套,而醫院評鑑條文中,對於病房藥師的配置要求,大概僅有每二十床重症病房須有一位藥師提供藥事照顧(但並沒有限制該員為「專責」)。當這些藥事照護服務內容,沒有為醫院帶來實質的收入,亦沒有綁定合適的醫院評鑑條文,就難以讓藥師與藥事照護的價值受到重視。而現況,藥師在醫院最重要的地位(或價格),以我執業看來,似乎是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中提及的「藥事人員合理調劑量」,因為一旦超過,健保的給付就會打折,以致於藥師專業的重要性於民眾而言似乎遠低於拿藥的速度。

當然在台灣,藥師以「考試成績」取得的社會地位自然也不低,許多人付出了多年心血成為了藥師,自然不是期待成為單純拿藥的「機械手臂」。可能好不容易說服自己暫時接受目前的執業環境,隨即又會發現藥師在醫院升遷管道有限,年資也幾乎不會帶來特休以外的顯著薪資增幅,專業能力更因為沒有相對應的給付或津貼,而逐漸僵化甚至被遺棄。有些強烈追求工作上自我實現的藥師,可能會選擇轉換跑道:例如重考醫學系、轉業至特色的社區藥局等。

而持續深耕醫院者,則會尋求較可以實現理想的醫院,但這類醫院往往薪資水平相較不理想,且工作量也異常的大(因為藥學涵蓋領域越來越廣),理論上此時健康的勞工結構,可以透過離職去平衡薪資,但因為能兼顧學習及成就感的醫院相對難找,也因此該條件變相的彌補了薪資缺口,挽留了許多堅持理想的藥師。其他的人力缺口,則是透過剛畢業的新鮮人藥師補齊。許多年輕藥師會選擇學習資源相對多的醫院完成兩年「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訓練)」,而這些醫院正是那些「較可以實現理想的醫院」,也因此容易吸引計劃學完就走的新鮮人,雖然流動率高,但依舊成為醫院可以補齊人力的主要支柱。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