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人格心理學》:病態人格的七大神話——既然是「神話」,表示這些都與事實相悖

  发布时间:2024-05-14 21:47:2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原田隆之座間市九屍命案的衝擊二○一七年十一月,在東京正式迎來冬季的隔日,一則衝擊性新聞如暴風雨般席捲全日本。在神奈川縣座間市一棟公寓內,發現了九個人的頭顱與骨頭。住在那間公寓的男性以遺棄屍體的罪名 。

文:原田隆之

座間市九屍命案的衝擊

二○一七年十一月,在東京正式迎來冬季的病態隔日,一則衝擊性新聞如暴風雨般席捲全日本。人格然神在神奈川縣座間市一棟公寓內,心理學病相悖發現了九個人的態人頭顱與骨頭。住在那間公寓的大神都與男性以遺棄屍體的罪名被逮捕,之後被控以殺人罪。話既話表

搜查過程中,示這事實一個又一個驚人的事實不斷浮現。受害者共計八名女性與一名男性,病態全都是人格然神十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最小的心理學病相悖受害者為十五歲的高中生。根據報導,態人受害者透過社群網站與嫌犯結識,大神都與並於短短兩個月內接連遭到殺害。話既話表若報導屬實,相當於一週殺害一個人,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嫌犯供稱,他不但獨自殺害所有人,還進行分屍,只留下頭顱和部分骨頭,其餘則當作垃圾丟棄。

只能說這件案子的殘暴程度,讓人一時間無法相信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和電影或小說情節大相逕庭的是,身處都會正中心的年輕男女突然相繼消失,直到第九位犧牲者出現為止,都沒人發現這個慘劇。或許能說,現代社會的結構導致受害不斷擴大。但如果這是電影,年輕女性相繼失蹤肯定是條大新聞,媒體會競相以「連續失蹤事件」報導,警察也會布下搜索網,驚動整個社會。

不過,環顧我們的真實世界,因為失蹤人口的數量過於龐大,除了家人或親近的人之外,誰也不會注意到某些人的生命正在消逝。住宅區某個狹小的房間裡,不斷上演著這樣的悲劇,連周遭的鄰居都沒發現,這才是現實。而一個二十七歲、之前從未引發過重大案件的男性,有天突然成為名留日本犯罪史的凶惡罪犯,也是不爭的事實。

病態人格熱潮

在還沒發生這起案件前,日本已經存在一定規模的病態人格「熱潮」。

據說書店將病態人格的相關書籍設置於平台陳列區,銷售量不容小覷。原本是犯罪心理學專業術語的「病態人格」,現在成了日常使用的詞彙。但這並不是第一波病態人格熱潮。放眼以病態人格為主題的電影,如《驚魂記》(一九六○年)、《發條橘子》(一九七一年)、《沉默的羔羊》(一九九一年)、《人魔》(二○○一年)等作品都引起熱烈的討論。病態人格或許是一種會引發我們對於「邪惡之人」、「未知世界」的興趣。雖然不希望出現在自己身邊,但如果拍成電影或寫成書,仍會想一窺究竟。或許有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

不僅如此,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跨越善惡境界的病態人格,也朝我們丟出一些哲學性的叩問——什麼是惡?為什麼會有這種人存在?他們為什麼會威脅到我們?應該憎惡的「惡」,對他們而言是喜悅的源頭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抱持著不安與疑問。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被惡所侵襲?如何與其對峙?當看到殘暴犯罪的新聞時,我們一面同情受害者與其家屬,一面也想到自己。想像如果同樣的事發生在自己或所愛的家人、朋友身上,就渾身顫慄。當觸及病態人格的存在或行為時,我們的心靈不由自主地遭受衝擊,煩惱於總是得不到答案的疑問。


病態人格的神話

首先,讓我們來考察一下「病態人格的神話」:

  1. 病態人格是指會犯下連續殺人事件的人
  2. 我們身邊很少有病態人格
  3. 關在監獄裡的犯人多為病態人格
  4. 病態人格智商很高
  5. 我們能夠辨識出誰是病態人格
  6. 病態人格多生長於悲慘的家庭
  7. 只要對病態人格敞開心房,就能理解他們

既然是「神話」,表示這些都與事實相悖。

事實上,病態人格包含了各式各樣的人,窮凶惡極的重刑犯可說是例外,絕大多數的病態人格並非連續殺人犯,也有人從來沒犯過罪。此外,病態人格不只存在於電影或書中,他們就在我們周遭,不斷引發各種案件或社會問題,給社會帶來難以衡量的巨大影響。

病態人格可能就在你身邊,又或許你本身就是病態人格,他們的存在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貼近。據估計,病態人格的比例占人口的百分之一或再多一些,也就是說,學校裡一個班級有一位病態人格也不奇怪,社會上更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病態人格。當然,監獄中也有病態人格,但比例恐怕比大家想像得還要少。其實病態人格只占監獄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大多數的犯人都不是病態人格。


全家死刑:日本犯罪史的異例

在欠缺良心的病態人格身上,還能看到類似的感情特徵,就是缺乏同理心及罪惡感。病態人格並沒有智能上的問題,他們了解善惡的區別。但由於沒有同理心這個煞車,所以既能滿不在乎地做出悖德害仁之事,事後也不會有罪惡感。

二○○四年發生於福岡縣大牟田市的四人連續殺害事件,是因貪財而將經營財務公司的一家三口,連同他們的朋友都殺害的殘忍案件。犯人為一家四口,爸爸是幫派老大,與受害者熟識。最後這一家人全被判處死刑,是日本犯罪史上少見的異例。負責殺人的次男北村孝紘(當時二十歲)在獄中發表手記,裡面清楚顯露出病態人格缺乏良心及罪惡感的特徵。

他在車裡殺害第二位受害者後,哥哥北村孝用手指在車窗上寫下「你殺人了」,並露出奸笑,孝紘也同樣用手指寫下「第二個了」,露出嘲笑的表情。就連在連續劇中也沒看過如此醜惡的場景。

在手記的最後,北村孝紘寫道:

我的人生很短,不過卻很寬。對於這樣的人生我沒有絲毫的後悔,不僅如此,甚至覺得滿足。刑責確定後總有一天會執行,時候到了也沒辦法。不過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反正我記得殺人時的快感,也享受過了,接下來體驗一下被殺死的感覺也不錯(笑)。

這何止缺乏罪惡感,這種蔑視生命的態度震驚了我們,每一個看過手記的人都會憤怒無比。只能說他身為人最重要的部分是故障的。不僅如此,他對自己被判死刑的結果沒有任何恐懼與不安,這與第一章介紹的病態人格犯罪者相同。我們之所以會對北村說的話感到憤怒,是因為我們有同理心,能想像被他殺害的受害者及其家屬有多麼恐懼與無助,這就是同理心的作用。

同理心是一種顧慮他人的感情,內含兩種不同性質的成分。一個是「認知上的同理心」,心理學中又稱為「心智理論」,是指從他人言行或表情推測其心情的能力。在自閉症等發展障礙中,也有同理心發展障礙的案例。他們無法顧及對方的立場,有時會出現看起來自私自利的言行。不過,這種狀況能透過訓練培養到一定的程度。另一種是「情緒上的同理心」。不僅用頭腦來推測對方的心情,還具備替代經驗的能力。觀看悲劇時流淚、看到別人幸福也跟著開心等等,都是這種能力。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