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為幕、以地為蓆」,兼具生態科學與智慧巧思的蒙古包為何冬暖夏涼?

  发布时间:2024-05-18 23:05:3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為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與持續保障人類創造力,公元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所謂的《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

為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與持續保障人類創造力,天為公元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所謂的幕地蒙古《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開始著手將人類各民族的為蓆非物質文化列為「無形文化遺產」。

UNESCO經過十餘年的兼具篩選與努力,截至2020年為止,生態思全球共有584個項目被審定為「非遺」保護,科學其中蒙古國的與智「傳統蒙古包工藝及相關習俗」(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the Mongol Ger and its associated customs)亦於2013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楊『老板』,慧巧何冬來蒙古的包為第一個『白月節』有何安排?」駐蒙古代表處內的蒙籍司機Muugii親切地問我,「已經來蒙古兩個半月了,暖夏每天只能透著窗,天為遠眺四周遍佈的幕地蒙古蒙古包,真想找個機會進去瞧瞧。為蓆」我用一種好奇口吻回覆。兼具

「下週『白月節』,生態思我想邀請『老板』來家中做客?」Muugii誠懇邀請我,「你家也是住蒙古包嗎?」我充滿好奇地詢問,「是啊,我們全都住在蒙古包裡呀。」他則非常疑惑地回答。(前情概要,請參閱〈當年被派駐蒙古國,我成為「秋海棠」變「老母雞」後的第一位受害者〉乙文)。

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樂府的情境塑造了我對蒙古的最初想像,而這種情境也完美地烘托出蒙古包的原始美感,因為穹廬下和原野上,正有了蒙古包的點綴,才能呈現出你我想像中的蒙古豪情——那種「天蒼蒼」與「野茫茫」的曠野美感。

「蒙古包」的居住概念,巧妙地呈現出「天」、「地」、「人」三者的緊密連結關係,但其實「氈帳」的建築風格並非屬蒙古族的原創專利,而是包括匈奴、突厥、回紇及其他北方遊牧等民族的共同居住模式。

事實上,「氈帳」的出現遠早於成吉思汗的年代,其存在歷史距今已超過千年以上,後來藉由「大蒙古國」的強盛與擴張,因此這種搭拆快速且搬連容易,並且適合遊牧生活與兼具戰鬥功能的「氈帳」發揚光大,日後世人便將這種居住形態稱之為「蒙古包」。

對於蒙古人而言,這個稱為「Ger」 (蒙語「家」之意)的「蒙古包」,不僅具有遮風避雨的家居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內蘊的遊牧精神,因為成吉思汗曾經訓示蒙古族人稱:「當我的後世子民住進泥造房屋,而放棄自遊自在的遊牧生活時,那便是蒙古民族的末日了。」

不過蒙古前總統恩和巴雅爾(N.Enkhbayar),卻曾大力呼籲蒙古人民應該要放棄傳統的遊牧生活,以便學習進入21世紀的資本生活模式。恩和巴雅爾總統這般語重心長的呼籲,也許是忤逆成吉思汗的「聖意」,但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或許那種曾經締造13世紀蒙古帝國光榮歷史的遊牧生活方式,如今是否還能套用在21世紀高度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世界?其答案應該顯而易見吧?

搭拆簡便,冬暖夏涼

第一次走進蒙古包的感覺是新奇的,包體結構和陳設擺飾都深深吸引住我的目光,踏入蒙古包的瞬間,彷彿進入了一個「小世界」的感覺。

因為頭頂著帶有圓形天窗的傘狀穹蒼,腳踩在舖有防潮地毯的原野大地,雖然內部空間侷促有限,但是家具的陳列卻井然有序,並以天窗正下方的「爐灶」為中心,所有家當均沿著木質圓形「牆面」依序擺放,且以「男左女右」的原則來擺設男女主人的「行頭」,例如:馬鞍、馬鞭、轡頭等馬具及男主人的單人床均放置在入門的左手邊,而鍋、碗、瓢、盆等廚具與女主人的床舖則擺放在右手邊。

同時,以入門正對面的空間為包內最尊貴的位置,該處通常會擺放一座小佛龕,其上則貢奉密宗菩薩像、達賴喇嘛像、哈達、燈油、法器與經書等藏傳佛教聖物,或是全家人的甜蜜合照與一些紀念勳章或榮譽獎狀等物件。

古代蒙古包並無設置木門,而是使用厚重的毛氈來遮蓋出入口處,因此倘若進、出蒙古包的方向沒有固定的情況之下,當在暗夜無光或倉忙急促之際,則易發生相互碰撞的危險情事,所以蒙古人出入包體時,必須以面對門口的左側為行進方向,避免發生進出碰撞的情事。

順便一提,蒙人進入佛寺也是從左側入口步入,並且採順時針方向繞行後,從右側出口步出,這種行進路線與順時針繞行「敖包」的方向相同,但卻與台灣人右進左出廟堂的方向相反,值得注意。

傳統蒙古包內景Photo Credit: 楊俊業博士 提供

生態科學,智慧巧思

事實上,蒙古包的搭建兼具生態科學與智慧巧思,是一種非常適宜漠北高原氣候條件——寒冷乾燥少雨的居住形式,因為蒙古包運用三層材料進行包覆搭蓋:第一層是蓋有保暖功能的羊毛氈,第二層再披上防水作用的塑膠布,而最外層則是覆蓋具有防風效果的白厚布。

此外,蒙古包中央的爐灶亦兼具廚灶與暖爐的雙重功用,因為當包中爐灶升火後的數分鐘內,整個包內溫暖便會立刻上升,甚至會有悶熱窒息之感。

蒙古包除了圓形的「天窗」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窗戶構造,因此蒙人在夏天高溫之際,雖然沒有使用電風扇或冷氣機等降溫設備,但是待在蒙古包內的感覺卻異常涼爽,主要的原因是蒙古包的搭建方式,充份利用熱空氣上升與冷空氣對流的科學原理,夏季時節將包體圓周下緣的包覆材料往上掀開,讓冷空氣自然從周圍流入包體內部,而熱空氣便會對流上昇經「天窗」排出,如此便可產生「冷涼卡好」的涼爽效果。

包體大小,隨意調整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