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3: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西方「基督教世界」這個龐大框架,在卡洛林時期逐漸形成與擴大

  发布时间:2024-05-14 04:42:5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菊地重仁「歐洲世界」與「基督教世界」首先來界定本章的時代背景。卡洛林時期的法蘭克王國歷史往往和「歐洲世界的誕生」相提並論,這樣的連結形象跟二十世紀後期以降、歷經兩次大戰歐洲危機的論述一樣,帶有某種 。

文:菊地重仁

「歐洲世界」與「基督教世界」

首先來界定本章的歷史洛林時代背景。卡洛林時期的轉鼎立大框法蘭克王國歷史往往和「歐洲世界的誕生」相提並論,這樣的換期連結形象跟二十世紀後期以降、歷經兩次大戰歐洲危機的年普論述一樣,帶有某種政治性。遍世這大約也跟一九五七年成立的界的基督教世界這架歐洲經濟共同體會員國地理邊界與查理曼法蘭克王國的版圖相互重疊有關。

在一份經常被引用、西方形成歌頌七九九年查理曼與教宗利奧三世會談的個龐詩文史料中,就稱查理曼為「歐洲的時期燈塔」及「歐洲之父」。不過,逐漸這裡的與擴「父」指的並不是「歐洲」的創始者,而是歷史洛林在該空間行使家父長權威的存在。此外,轉鼎立大框「歐洲」一詞涵蓋的換期空間也不明確。這個延續古代三大世界到到歐洲、年普亞洲、非洲到到的概念,出現在卡洛林時期用來歌功頌德的文章裡面,無疑具有正面的意義。然此非指這查理曼統治已知的「歐洲」,而是將查理曼的統治區域譽為「歐洲」。

除了上述的詩文史料,查理曼在世時以「歐洲」概念提及統治區域的例子,僅有修道士卡特伍爾夫(Cathwulf,七七五年)及宮廷知識巨擘阿爾琴(Alcuin,七九○年)寄給查理曼的兩封書信。這裡必須注意,他們二人皆出身不列顛島,也就是法蘭克王國以外的地區。接著來看八世紀中葉的史料,提及七三二年圖爾戰役的《莫札拉比編年史》(Mozarabic Chronicle)。

作者是在穆斯林統治下的托雷多一帶基督教神職人員,稱鐵鎚查理率領的阿爾卑斯山以北「聯軍」為「歐洲人」,但這樣的用法僅為特例,是為了與「阿拉伯人」相對,作者才如此稱呼這群聽命於據守奧斯特拉西亞的法蘭克王國宮相鐵鎚查理,由來自不同「故鄉」(patria)人們所組成的眾「北方人」集團。換言之,此處的「歐洲」並不是一個完整且具體的意象。此外,伊比利半島不包含在「歐洲」之內,這點也有別於我們現在對「歐洲」的認知。

另外要強調的是,儘管查理曼及其宮廷透過連同稱號在內的文書格式、貨幣、王宮建築等各種形式,竭力宣揚自身的統治權,但他卻沒用到「歐洲」概念。如同德國歷史學者克勞斯.奧歇馬(Klaus Oschema)所言,當時「歐洲」的概念尚未具備政治上的具體性。

本書以「普遍世界的鼎立」為題, 這種說法聽起來不免有些矛盾,但若將法蘭克王國卡洛林王朝視為西方「普遍世界」的核心之一,著重探討王朝的前半時期,應可稍稍印證這樣的說法。首先,此時的法蘭克王國掌握了歐亞大陸西部的霸權,成為多民族的國家,君王查理曼經由著名的八○○年聖誕節加冕,取得具普遍性權威,且獨立於直接延續帝政羅馬時期的拜占庭君權之外的王權。

再者,西方「基督教世界」這個龐大框架,也是在卡洛林時期逐漸形成與擴大。當然,必須留意的是,西方「基督教世界」與法蘭克王國的版圖並不一致。例如本章提到的不列顛群島基督教社會,是跳過法蘭克國王的王權,直接與羅馬教廷來往。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此時期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具有某種程度的多樣性,同時也在法蘭克國王的提倡下不斷擴大、強化統一性。此外,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們也與主張在「基督教世界」居領導地位的教宗們加強聯繫,西方世界的兩大權威(王權與教權)在卡洛林王朝期間時而合作,時而對立。

教導者的統治典範

如同前述,在法蘭克王國內部編撰的歷史書籍中,已經認知到教宗匝加利亞(七四一到七五二年在位)的裁示對丕平七五○年前後的「政變」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當時羅馬教廷撰述的歷任教宗傳記《教宗列傳》(Liber pontiicalis)中,在教宗匝加利亞傳的部分並未提及此事,可見當時教宗身邊的人對法蘭克王權關注度不高。然而七五二年教宗匝加利亞去世後,繼位者斯德望二世(Stephen II,七五二到七五七年在位)最遲也在七五三年秋天透過互通使節與丕平聯絡,展開教宗史上首度的出訪法蘭西亞之旅,而此時新的法蘭克王權確實也成為教廷對抗威脅羅馬北方倫巴底勢力的救命稻草。

另一方面,自七世紀中葉起,羅馬教宗與拜占庭皇帝已經因為基督一志論等教義問題起過衝突,到了八世紀雙方關係更加惡化。羅馬是帝國的一部分,皇帝是羅馬教會的保護者,自從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再度收復義大利後,教廷遴選教宗時皆照例請示君士坦丁堡宮廷或拉溫納總督,並支付大量金錢換取同意。然而七一一年,皇帝查士丁尼二世(Justinian II)與教宗君士坦丁(Constantinus)的會談,卻是羅馬教宗最後一次拜訪君士坦丁堡。這跟之後繼位的教宗額我略二世(Gregory II,七一五到七三一年在位)及三世(Gregory III,七三一到七四一年在位)明確反對皇帝利奧三世(Leo III,七一七到七四一年在位)禁止聖像畫,與皇帝發生衝突有關。

先前利奧三世已經因為加強對教宗國課稅而招致反彈,後來又剝奪教宗對伊利里庫姆、南義大利及西西里的管轄權,移交給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管理,甚至沒收南義大利及西西里的教宗國領地。七五二年教宗匝加利亞去世後,東地中海地區出身者繼任羅馬教宗的慣例就此中斷,此後教宗即位也不再徵求拜占庭皇帝的同意。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