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影評KOL祖師奶奶Pauline Kael

  发布时间:2024-05-16 10:42:5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有說Pauline Kael港譯「寶蓮姬爾」,台譯「凱爾」)是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影評人——她的文字能起死回生,使本來無人問津的《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台灣譯《我倆沒有明天》)成為經 。

有說Pauline Kael(港譯「寶蓮姬爾」,毒舌台譯「凱爾」)是影評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影評人——她的文字能起死回生,使本來無人問津的師奶《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台灣譯《我倆沒有明天》)成為經典,毒舌為飽受抨擊的影評《巴黎最後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平反;她熱衷提攜後輩,發掘滄海遺珠,師奶扶助了《的毒舌士司機》(Taxi Driver)的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和編劇保羅舒里達(Paul Schrader),間接促成「新荷里活電影」的影評發展;她在評論界有一群稱為「Paulette」的追隨者,另一位影評巨擘Roger Ebert亦受到她的師奶啟發。

但Kael的毒舌影響力不只是正面的,很多影迷經典如《仙樂飄飄處處聞》(The影評 Sound of Music)、《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和《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都受到她的師奶劣評;《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的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因為她與友儕的揶揄而大受打擊,停止執導十多年。毒舌歐洲電影的影評影迷亦可能對她的影響力不以為然,因為她反對「作者論」,師奶討厭《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夜》(La Notte)和《露滴牡丹開》(La Dolce Vita)等名作。

M+早前放映了《辣手妙筆寶蓮姬爾》(What She Said: The Art of Pauline Kael​)這齣紀錄片,回顧了Kael這位極富爭議性的影評人。問題是:有多少香港觀眾看過她的文章?她對當今的電影評論有多重要?

看過這部傳記電影,便會發現原來一個人的影響力不受其個人名聲所限。即使Pauline Kael不為今天的華文讀者和觀眾所熟悉,她評論的的風格和傾向卻已成為主流。Kael強調看電影的主觀體驗,不是客觀的科學研究。她著重電影帶來的感官刺激和新意,抗拒沉悶、重複、煽情和做作,所以她喜歡那些有趣的「爛片」多於某些稱譽學術界的「藝術片」,寧取煽腥色也不要扮高竇。她為文章結集取名亦循此徑,諸如《Kiss Kiss Bang Bang》和《Taking It All In》等都引人遐想,比今天「震驚七十億人」的「標題黨」先行半世紀。

AP01090301578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她這種作風看似是「落地」的庶民路線,但她的判斷往往跟主流背道而馳,即使面對公認的佳作,也是毫不留情。面對大眾之前,必先忠於自我,這說明了她首先是一個作家——電影評論不是電影的附庸,而是一種文藝創作的形式。她以生動的散文體表達慧黠的觀點,辭鋒銳利到見血,抗拒艱澀的理論術語。有人批評她缺乏貫徹的審美標準,正因她沒有用既定的理論框架作前設,針對每部電影帶來的獨特感性體驗來書寫。

即使Pauline Kael之名不是家傳戶曉,這種即時、感性、通俗的評論方式,如今正大行其道。最為人發揚光大的,是那種毫不留情的「毒舌」姿態,或冷嘲熱諷,或尖酸刻薄,看倌大呼過癮。但這不代表人人都做到影評人,就如不是懂得寫字就能當作家。這種評論既是創作,也是表演,每個觀眾都會對一齣電影有自己的觀感,但不是每一個都能像Kael那樣用熟練巧妙的語言技巧,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表演性的評論就如主流電影,最怕悶,加鹽加醋加辣油,讀者看來也感刺激。

回到電影本身,若以Kael的作風來評論《辣手妙筆寶蓮姬爾》,恐怕會有人感到受傷。這齣是「致敬片」,圍繞著Kael的爭議性來敘述其生平,仍是傾向歌頌。當「爭議性」純綷變成一種賣點,便不再刺激。影片以Kael生前的訪談片段、其後人的訪問、某些不明所以的電影片段和Kael的文章節錄拼湊而成,缺乏充分的鋪排及過渡,令人感到散亂。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