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納於心》:公屋詩系的記憶書寫,獨一無二的地方經驗和場所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21 03:58:1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說你可得獎。你報名時空拍機瞰攝市貌,馬路像界線,劃分樓與樓,睛和雨,入黑又逢半月夜——〈晴雨交界——深水埗元州邨〉近年我們很愛引用米蘭‧昆德拉的名句:「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談論 。

說你可得獎。地納的記地方你報名時
空拍機瞰攝市貌,於心憶書馬路
像界線,公屋劃分樓與樓,詩系所精神睛
和雨,寫獨入黑又逢半月夜

——〈晴雨交界——深水埗元州邨〉

近年我們很愛引用米蘭‧昆德拉的經驗名句:「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和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談論哈維爾〈無權力者的地納的記地方權力〉,主張堅持「活在真實中」。於心憶書但在呼喊口號之後,公屋到底什麼是詩系所精神「真實」,又能以什麼方法保留「記憶」?

香港詩人周漢輝在今年8月23日,寫獨出版他的經驗新詩集《地納於心》,該書共分三輯,和場分別是地納的記地方「輯一香港公屋詩系」、「輯二香港街道及地誌詩」及「輯三香港飲食詩系」。單看輯名已經能夠看出詩人以文字留下香港真實記憶的企圖,其書亦為任何人關注香港的朋友,交出了一份動人的記載。

366934195_6696711187017442_7510088055512圖片來源:2046出版社

廖偉棠的推薦序即點出此詩的香港脈絡:「周漢輝是梁秉鈞(也斯)最忠實的傳人。」他認為詩人融合了也斯、鄧阿藍和馬若,並補足也斯「因為詩外的原因而不得不失去的詩的受難」。而鴻鴻的推薦序則如此論述:

《地納於心》是記憶之書。但什麼人需要記憶?什麼事物需要記憶?記憶其實是對失去或即將失去的一種渴求、一種企圖掌握的勞作。周漢輝寫的是一個既古又新的香港,一個含納許多人成長與失落的香港,一個既美好又驚悚、既赤裸又神秘的香港。這些詩被分為三個部份:曰公屋,曰街道,曰飲食。從私密經驗到公眾生活,從道聽途說的奇聞到肉身咀嚼的滋味。這是一個不願香港落入想像,而及時搶救記憶的努力。

鴻鴻提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記憶的主體是誰?第二則是當我們——香港人——高呼要保留記憶時,到底有什麼事物值得我們承傳下去?我們經由取捨,就已經是塑造價值觀的選擇了。換言之,這可以說是周漢輝作為香港人的選擇,也同時是詩人的文學取捨,就盡見在這三個題材。

公屋、街道和飲食,緊扣了香港普遍的共同經驗,三者仔細區分亦有不同之處。公屋和街道同是空間,前者是居住空間,容納的更多是私密體驗,是區隔外界的避風港;後者則為公共空間,像波特萊爾形容人來人往,充斥陌生群眾行走和聚集的大街。而飲食和地方相連,異鄉人最容易因味道彷彿回到故土,既私人又公共的舌尖世界。

從篇幅來說,周漢輝顯然最用心於「輯一香港公屋詩系」,接近全書的一半,詩量遠超於其他兩輯,也是詩集最令人驚喜之處。香港公屋作為創作題材,最知名是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電影兩部曲;文學則有麥樹堅去年出版的小說《囈長夜多》,而《地納於心》開創先河的一系列公屋題材的詩作,已經獨具意義。

題材的意義、開拓,主要是屬於文學史、社會的價值。而詩作創作的水準,則歸審美的領域了。文學家選取題材,講求精準的眼界,但會否眼高手低,又是另一回事。周漢輝的公屋詩系,不止具有文學史和社會的價值,更積極以不同技巧、實驗和互文,精準地詮釋、掌握及創造地景,在審美層次斐然可觀。

兩片窗光前,一見屯門山脊
決定租住。劏房中一留六年
情感起伏成稜線,承托祈告
同居,一直為了成婚。再在
兩片窗光前,九龍樓堆親近
上帝旁觀窗內,也許眼神柔軟
他們在空氣中比劃,預留位置
給衣車與畫架,從前劏房容不下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