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的光環》:為恢復「存有」的意識,馬賽爾創造了「臨在」的哲學 - 夜上海论坛

《存有的光環》:為恢復「存有」的意識,馬賽爾創造了「臨在」的哲學

  发布时间:2024-07-01 01:12:3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陸達誠馬賽爾論人的尊嚴西方哲學一般以知識論為主,知識論包含了對天、對人與對物的瞭解。瞭解的出發點是主體,瞭解的對象是客體。客體在主體外面,主體通過客體呈顯的現象而瞭解客體的本然,即所謂本質。主體與 。

文:陸達誠

馬賽爾論人的存有存有創造尊嚴

西方哲學一般以知識論為主,知識論包含了對天、光的意對人與對物的環為恢復瞭解。瞭解的識馬賽爾出發點是主體,瞭解的哲學對象是客體。客體在主體外面,存有存有創造主體通過客體呈顯的光的意現象而瞭解客體的本然,即所謂本質。環為恢復主體與客體的識馬賽爾關係基本上是二元的,是哲學對峙的。當一個人在瞭解別人或別物時,存有存有創造他是光的意主體,但當他被別人瞭解時,環為恢復他卻淪為客體,識馬賽爾因為知識的哲學兩極常保持著主客關係。

基於這種哲學態度,人也可以有個定義,比如「理性的動物」,「社會性的動物」之類。並且由於知識論的嚴格要求,即要求客觀性的真理,因此人不單可以把別人客體化,並且把自己客體化,即把主體看成客體來探討,來描述。不少哲學系統以科學方式來研究人,把人的肉體看成客體,再把它與精神的關係加以檢討。

馬賽爾認為這種哲學態度與方式根本出賣了人的尊嚴,因為當人被處理成客體時,人不再是人,不再是「我」,而是物,是「他」,甚至「它」。主客二元的知識論不但不能瞭解人的真諦,反而出賣了人,因此馬賽爾毅然與「我與他」的知識形上學脫離關係,而決定走向一種反西方哲學傳統的「主體與另一主體有一元關係」的人學方向。

怎樣使「人」恢復成為不能客體化之主體的尊嚴呢?馬氏毫不吝惜地揚棄以純理性出發的知識論。如果他還需要保留知識論這一名詞的話,他在上面要加「愛的」兩個字。知識論只有在愛的條件下才能帶給我們關於「人」的真正知識。但是在愛中,人與人的關係已經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我與你」的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或「主體際性」。人只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

因此討論人的尊嚴時,我們可以把主題改成:人怎樣才能常為主體?與人的關係已經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我與你」的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或「主體際性」。人只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因此討論人的尊嚴時,我們可以把主題改成:人怎樣才能常為主體?

在知識論中間,認知主體最關心的問題是「人是什麼?」「他是什麼?」;這些問題是在追索賓詞,把具體的某一個人中某些品質加以抽象,再將這些品質放到某一主體身上去,而完成了判斷。比如說:「張三是中國人」、「李四是學者」,這些判斷原是事實,無可厚非,因為張三確是中國人,李四確是學者,並且可能張三和李四因這些賓詞而沾沾自喜。

可是某人之所以為某人是超乎這些「類」、「種」等賓詞的範疇的。一切可以歸類的東西,都是客體,或是已客體化的東西。人永遠超出能加諸於他的賓詞和一切判斷。馬賽爾說:「就當他愛時(那是說當他將這個客體再恢復成為主體的時候),他應當絕對地禁止自己對之加以判斷。基督宗教倫理中『你們不要判斷』一語,應被視為形上學中最重要的公式之一。」

從以上這段話可以看出:判斷將人際關係淪為主客二元關係,而愛卻可以修復主體與主體的關係。為什麼愛有這能力呢?為什麼愛可以將知識論超度到存有論去呢?因為愛所針對的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整個人,並且是人最內在、最個人的地方。愛觸及了人的「存有」,這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分化人之為人的部位,也可以說是人之自由的所在。然而這個被觸及、被發現之「真我」,卻不以「我」的姿態出現,他以「你」的身分向我開放,向我回答,向我表示同情或愛意。也因著「你」的出現,「我」也變成了一個「你」,換言之,「我」不再是一個中心,一個獨立於時空的存在,而是與另一個「你」進入「我與你」關係中的真正主體。

「存有」在這裡已不再是主體的所有物,而是主體與主體交碰時爆發的光芒火花。主體際哲學的中心不再在某一個主體身上,而在某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產生存有化關係的焦點上。因此「存有」既非「他的」,又非「我的」,而是「我們的」。存有之體驗即是兩個個別主體成為「我們」之過程中所有的一元體驗。

從上面所談的,我們看到人的尊嚴並不是每人在自己內心所密封之某種形上品質,而是在人與人真正交流與坦誠相愛的關係中被體驗、被實現的事實。用士林哲學的術語來說,個別的主體只有潛能的尊嚴,主體際性才給人之為人之幸福與價值之體驗。而只有在主體際關係中的主體才能肯定其他主體之尊嚴,而間接地也肯定了自己的主體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遭受納粹的迫害,他們完全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因為被其他人視為「物」、「它」。可是就在「我與物」、「我與它」的關係中,納粹黨人本身也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他們之「我」也因其對象均是「他」或「它」而成為「他」或「它」。納粹黨人不需要被判斷、被處決,他們自己的行為已判斷和處決他們成為低於「人」的存在。

其他的集體政權也是一樣,當「人」被看成「人民」,變成一個抽象文字時,主體性完全消失,留下的是一片「他」的汪洋大海。而其實,唯物論也是抽象知識論的其中一種—人被人的一部分物質所取代、化約,結果人變成物,不再是人。

因此,人之為人就是人為主體際性中的主體,是愛與被愛的主體,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存在的人。這裡我們牽涉到了「存在」這一觀念,我們要看一看這個觀念在馬氏哲學中的演變。

在馬賽爾初期的哲學著作中,「存在」一詞並不暗示一元關係。凡在時間、空間中的人物均是存在,時空中的東西可以與我的感官建立起一種關係,存在也便是感官世界之一切對象。我肯定歷史上某一人物存在的時候,我即肯定可以用一連串的時空關係把這個人物與我連接起來。這樣對存在的看法是客觀的、實證的,與科學家所有的對象是共同的。但在他二十六歲以後的作品中,存在的觀念開始演變。

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二年,馬賽爾在紅十字會資料中心服務,體驗到人間淒慘的悲劇生涯,而對不可化約不可客體化的「你」有了極深的體悟。也正因著「你」的出現,他自己的「我」終於獲得解放。這位年輕哲學家的主體不再是知識論之認知自我,而是同情別人關愛別人之「你」。因此馬氏逐漸肯定,只有當一個主體成為「你」的時候,他才真正地存在,不然,他只是客體,與別人毫不相干,別人為他不存在,他為別人也不存在。「存在」在這第二個階段與價值和意義完全結合。

簡言之,馬氏第二階段的哲學不再理睬純粹的客觀存在,而只重視有意義有價值的一元存在了。在《形上日記》最後,馬氏附加了一篇他在1925 年發表、取名為〈存在和客觀性〉的文章,他清楚地指出存在與客觀性水火不能相容,而存在已包含了「臨在」的意思了。由於存在異於客體或物體,因此可以有「存在化」之稱謂。這是說:原先尚未進入價值關係的存在物,現在有了價值。以人來說,原先與我漠不相關的陌路,現在為我是真正的存在了。

因此從價值與意義來看存在的話,我們可以說有許多人為我們幾乎是不存在的,而我們也發現自己在那些人面前幾乎是不存在的,甚至對自己來說有時候我似乎也不存在。存在與否在這裡包含了價值判斷。為存在哲學家來說,只有以這種方式來討論存在,哲學才有意義。這樣,人有尊嚴與否的問題等同於人存在與否的問題了。

很明顯地,由於工商業發達,人際關係變得稀薄,此時,存在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少。因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活在他的功能性職業化的生活中,好像是大工廠中的一枚螺絲釘,一個機件。他機械化地工作以謀生,貢獻自己的一部分為使大機器正常地運作,但他也逐漸變成這大機器之一部分,這時候他就活一種低於存在的生活,我們中文稱之為「行屍走肉」,很是確當。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尊嚴,因已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感覺。對於這種現象,馬賽爾看成是「存有」意識的喪失,人淪為物,死亡乃是工具的報廢。

為恢復存有的意識,提高存有的渴望和需要,馬賽爾創造了臨在的哲學。臨在是存在之完全的「在」,是存在者進入一種無可懷疑的一元關係之中。在臨在中,主體體驗到主客關係已被超越,人以最自由的心情把自己敞開給另一個主體,無條件地奉獻自己一切內聚的關心與熱愛。臨在使兩個(或更多的)主體互相成為「你」,互相接納對方到自己內心,讓自己被對方所影響與塑造,使自己的主體性變成多元的主體性,使我愛的人們在我心內與我構成一種牢不可破的形而上關係。

我所愛的人們,不只在我身上反映出來,他們還住在我內,他們成為我的一部分。單子論有雙重錯誤,因為我既非一個,又非單獨的。

臨在就是存在之高峰,「我與你」深刻交往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之中,主體已化成共同主體,主體之間的差別反而成為內心默契溝通的要素。「你」同我在一起,「在一起」和「同」都具有形上性,因為它們表達了存在的一元關係。「在一起」不是外面的可計量的距離減少,而是精神的心靈的共融。共融使已有的臨在感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甚至超越死生之隔,因此可以有忠信與希望。

忠信是謂忠實於在臨在關係中締結的「你」,一切考驗不能腐蝕我對「你」的愛。希望是相信愛的永恆,我與你要永遠在一起,因為我絕不會出賣你,我也相信你絕不會離棄我,我們會超越一切隔離的情況而重新相遇,永遠結合。

可能有人看了這段話會覺得可笑,好像癡人在說夢話,哪裡會有這樣的事。這種譏笑的反應是避免不了的,因為我們處身其中的文明迫使我失去存有感,失去人與人締結深度關係的機會。因此人否定存有,否定意義,而悲觀、絕望、自殺層出不窮。無數的人活著非人的生活,根本沒有存在過。現世的唯物主義、功利主義都在叫人集體自殺,叫人不存在,叫人喪失人的尊嚴。

人若不成為「你」,人就不存在,人就喪失尊嚴。但是馬氏卻認為每一個人常是一個你,常可能真正存在的,因為每一個人都與「絕對的你」建立著一種「我與你」的關係。這種關係不一定被我清楚地意識到,但這種關係必然存在著,因此我存在著。人之追求意義,人渴望滿足,人因分裂而感到痛苦,因和諧而感到安寧,都說明了「存有」並非幻想的產物,而實在地深植在我存在的底淵。存有就是主體際性的要求,它需要某種絕對的體驗而感到實現和滿足。

任何人際關係或人與外界的一元關係都是這種絕對性的具體實現之一種方式。而「絕對的你」就在一元關係中直接地被體認,因為「絕對的你」與「你」是分不開的,「同我在一起」即絕對者以某種方式與我在一起,因此生活在愛中的人必然肯定永恆,對生命意義不會懷疑。然而絕對的你與主體之關係不必借助第三者,凡是存在者都因進入與「絕對的你」的一元關係而能真實存在。

換言之,一個即使被任何人遺棄,過著外表絕對孤獨之「他」的生活的人,還可以是一個存在的「你」,因為他被絕對的你所愛、所肯定。如果說人類本身有尊嚴,那是因人類本身在締結任何一元關係之前,就是絕對的你所愛的對象。由於肯定了絕對的你,人的「你性」才獲得保障。

「絕對的你」這一個觀念之出現,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拓開,要求實現愛的普遍性。只有當某主體視其他一切人均為主體,均能愛之如「你」的時候,他才擴充其存在到最大的幅度,因為由於他的仁心博愛,他使更多的孤獨心靈進入到無私的愛誼之中,「他」化為「你」,而開始真實存在,開始獲得他的尊嚴。因此無私與博大的愛是「絕對的你」之活見證,它使人類潛存的「你」性抽芽成長,使不存在者(客體)終於變成存在的。只是這類無私與博大的愛本身要為「存在化」支付相當龐大的代價,有時要犧牲自己一切所「有」,甚至自己的「你」,為使更大的愛和寬恕能在世界上出現。

這些能使愛滋長的人是「一元化」的化身,他們所到之處,垂死和絕望的心靈得以重振,分裂與爭執得以消解,真誠取代虛偽,熱誠取代仇恨。人類的尊嚴就要在這種不抽象的愛的關係中被實現、被體認。「絕對的你」不是別的,乃是那化解人內心之自私,且保證愛力之持久的那一位,稱祂為「存有」、或「愛」,或「絕對臨在」,或「一元化本身」都可以,因為祂可以無名,並以「無」的身分進入「有」,使「有」成為存在。

(1979.6《哲學與文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存有的光環:馬賽爾思想研究》,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陸達誠

  •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哲學應該以「無法抗拒的運動催逼我們與一道大光相遇……
就像冬日裡承受和暖的陽光親炙一樣」

  • 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大師馬賽爾(Gabriel Marcel)哲學的最佳入門指引
  • 收錄馬賽爾親撰、總結其一生研究重要精華的論文〈存有奧祕之立場與具體進路〉

馬賽爾是與海德格、雅斯培、沙特並列20世紀四大存在哲學大師的法國哲學家。詮釋現象學巨擘呂格爾視馬賽爾為自己早期的引路人,其存在哲學亦奠定後來梅洛-龐蒂建立的「知覺現象學」的基礎。他的研究方法脫胎自存在主義思想和現象學,堅持哲學要先從具體的人生經驗出發,而不是抽象的思考。其他存在哲學家大多聚焦於人類焦慮、荒謬和悲劇性的生存處境,馬賽爾卻在絕望之中看到個體的超越性,強調形上之光帶給人的希望和自由。

馬賽爾獨特的人生體驗,使他對人的存在與本質的描述不同於其他存在主義者或現象學家。他的存在哲學反對純粹抽象與客觀化的思考,而是建基於具體的生命經驗,是要以行動去實踐的生命準則。不同於胡塞爾超驗自我的還原和直觀,馬賽爾以為自我無法被還原,而應全然向存在開放,使生命在最高存有的光照下進入「臨在」的高峰經驗。馬賽爾的自我亦不像沙特那般視他人如地獄,而是在凝歛的工夫中謙遜後退,被存有滲透,經驗到自我與另一主體間愛的連結,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本書作者陸達誠神父為華語世界研究馬賽爾的第一人,曾親炙馬賽爾本人,並與其家族建立長達半世紀的深厚情誼。本書收錄的文章展現了作者數十年研究馬賽爾的心血成果,其中包括直接論述馬賽爾思想之作、將馬賽爾與其他思想家做出比較之評述、針對特定主題而援引馬賽爾思想提出獨特的詮釋,也有馬賽爾本人重要文獻的譯作。這些與內在生命、周遭人事、古今賢哲的交流反思,在在體現了作者與馬賽爾長期對話交談的結晶,對想要認識馬賽爾思想的讀者,本書無疑是最佳的指引。

本書特色

  • 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大師馬賽爾(Gabriel Marcel)哲學的最佳入門指引。
  • 收錄馬賽爾親撰、總結其一生研究重要精華的論文〈存有奧祕之立場與具體進路〉。
  • 本書不獨介紹馬賽爾思想,也將沙特等思想家與馬賽爾做一對照並相互詮釋,能使一般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何謂存在主義。
getImage-2Photo Credit: 心靈工坊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 俄外交部:將對愛沙尼亞驅逐俄外交人員的行為做出回應

    當地時間3月19日,俄羅斯外交部發布消息稱,俄羅斯方面將對愛沙尼亞驅逐一名俄使館外交人員的行為做出回應。當日,愛沙尼亞外交部召見了俄羅斯駐愛臨時代辦,並向其遞交照會,宣布俄使館一名外交人員為「不受歡迎
    2024-07-01
  • 河南省政协委员王新奇:为台青体验中原文化创造条件

    中新网郑州1月27日电 (杨大勇 阚力)“选聘更多的台湾知名学者到河南高校工作,共建高端科研平台,为两岸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在27日举行的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河南省政协委员王新奇接受中新网记
    2024-07-01
  • 福建省台联赴莆田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征集工作

    深入台胞台属家中征集福建省台联供图)中国台湾网2月1日讯 近日,福建省台联党组成员、副会长欧阳迪莎一行,赴福建莆田开展“迁台记忆”档案征集工作。在莆田市荔城区,欧阳迪莎一行来到拱辰街道濠浦社区下亭顶码
    2024-07-01
  • 沈腾:两岸法律“翻译家”

    在位于海淀区北太平庄路的一间律师事务所内,北京市台港澳法律事务研究会的会长沈腾正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交谈着。来者中有一对母女,是这次谈话的主人公。母女二人都在美国生活,其中女儿是台籍,这个家庭的父亲则在
    2024-07-01
  • 卧龙保护区将另选址再建大熊猫研究中心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徐洁莹 实习生 沈可成)昨天上午,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9日在建筑物废墟下发现的大熊猫“毛毛”举行了葬礼,除了毛毛外,另外48只圈养大熊猫目前安然无恙。由于地震给大熊猫及工
    2024-07-01
  • 高纬度资政,小切口建言——广州台联界别委员认真履职 不负使命

    中国台湾网1月24日讯 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胜利召开。台联界别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参政热情全员全程参会,积极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本
    2024-07-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