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大戰略》矢板明夫: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不只改造日本,更會改變亞洲!

  发布时间:2024-05-17 03:35:4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安倍在國家找不到方向之際登場安倍登場前的日本,正處於失落的時代。經濟泡沫化之前的日本,因其位在東西對立的最前線這一重要戰略地位,儘管不能發展軍備,但因為美國希望日本可以 。

文: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安倍在國家找不到方向之際登場

安倍登場前的安倍安倍日本,正處於失落的晉大晉時代。經濟泡沫化之前的戰略只改造日洲日本,因其位在東西對立的矢板最前線這一重要戰略地位,儘管不能發展軍備,海洋會改但因為美國希望日本可以撐住最前線,大戰因此提供給日本大量援助與機會,本更變亞因此日本在蘇美冷戰期間賺得盆滿缽滿。安倍安倍

然而隨著蘇聯的晉大晉解體,國際大環境開始變化,戰略只改造日洲進入了後冷戰的矢板全球化時代,這時代最大的海洋會改改變就是中國的崛起跟日本的沒落。隨著中國不再是大戰敵人,而日本的本更變亞戰略地位因此消失。冷戰過後的安倍安倍十年,日本幾乎什麼事也沒辦法進行,被稱為失落的十年、接著是失落的二十年,這時安倍出現了。

安倍要面對的問題,一個是日本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模式,除了找不到支撐日本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日本的不景氣是結構性的問題,日本國內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導致無法透過減稅、刺激消費來提振經濟。但安倍面對的更重要問題是中國崛起的威脅,以及作為中國馬前卒的北韓不斷發導彈跟核試驗來威脅日本。正是在這種內憂外患,國家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安倍登場了。

安倍時代的日本戰略轉向

在經濟方面,大家都知道安倍的「三隻箭」的經濟政策,成功振興了日本的經濟不景氣。但我認為安倍更關鍵任務,是成功推動了日本國家戰略的大轉向。

在二戰後,蘇聯是日本主要的敵人,而中國是拉攏的對象。美國出自結束冷戰的戰略目的也希望日本協助中國,把中國變成盟友,幫助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中間過程中即便發生了天安門事件,日本還是給中國支援。這正如一個日本外交官所說的:「日本好像在幫助一個窮孩子,讓他越長越大,最後變成了怪獸級的巨無霸,這時的日本還要不要繼續幫助他?」

日本協助中國的本意,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是日本文化上的老師;另外一個是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因此懷抱著對中國的贖罪感。這兩點始終壓著日本,以至於中國再怎麼欺負日本,日本也一直忍讓。而安倍成功地改變了日本對中國的這種態度,他認為日本可以離開中國所謂的溫情與文化舞台,也必須結束戰後七十多年來日本不斷向中國道歉這個政治行為。安倍在二○一五年,也就是在戰後七十周年時發表講話:「這是日本最後一次道歉,不能讓我們的子孫這樣一直道歉下去。從此以後,中國不應該再拿日本歷史問題指責日本,也不該再強調我就是日本人文化上的老師。」

因此,從安倍開始,日本的戰略假想敵,從北方(蘇聯)正式轉成西方(中國)。而安倍之後的日本首相,不管是菅義偉,還是岸田文雄,都延續了安倍的對政策,從而和安倍之前的日本首相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安倍戰略對日本產生的劃時代轉變。

另外,過去的日本在美中關係中往往扮演第三邊的角色、並在中美關係間取得平衡,如同加藤紘一常說的:「中日美三邊關係是正三角關係」。而從安倍開始,他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並完全取得美國的信任,日美關係甚至超越英美關係,升日本的國際戰略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此外,由於美國的支持,安倍更能順利推動國內的改革,比如重新詮釋憲法九條。過去日本無法改革憲法的最大阻力來自美國,因為美國憂慮日本重演軍國主義的歷史,但現在的美國,無論是川普、拜登都希望日本重整軍備,承擔起亞州的區域安全與和平,因此反而是美國催促日本重整軍備。這雖是國際局勢的改變,更是安倍本人的戰略思維所推動的結果。

回顧二○二○年,如果東京奧運舉辦成功,將是日本從災後重建,重返世界大國舞台的宣言,可惜受到全球疫情與他個人健康因素的影響,安倍未能見證這一刻。現在的安倍雖然已卸任首相一職,但仍然為自己的政治信念積極奔走,因此不是他政治生涯的結束,而是一個新開始。安倍領導下的日本,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倡議「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框架,建立CPTPP、Quad(四方安全對話)等跨國組織,深深影響亞洲乃至於世界格局。美國總統拜登與其他十三個國家選擇在東京簽署IPEF(印太經濟框架),由此可見安倍大戰略的實質影響。

安倍可以說是戰後日本最有影響力的首相,他的思想獲得日本國民的普遍認同,引導了日本新的國家發展方向。這就像是司馬遼太郎說的「坂上之雲」(山坡上的雲)。安倍爬上山坡,找到了這朵雲,找到了讓日本前進的理想。安倍不僅成功改變了日本,更影響了整個亞洲的未來。

從坐在船上的陸權思想到海權民主國

本書作者葛林認為,日本歷史上有陸權跟海權的爭論。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有海權思想的萌芽,但在一九○五年日俄戰爭以後,陸權思想逐漸占了上風,因此才衍生出侵略滿洲及中國的插曲。安倍的戰略轉型,則是推動日本回到明治時代海權思想的原則。我不太同意這個結論,我認為安倍才是日本海權戰略的原點。

近代世界的國家戰略可以概括為兩種:海權或陸權國家。陸權國家依賴對外擴張、征服領土、掠奪資源跟勞動力來壯大自己,例如俄羅斯跟中國都是陸權國家。而海權國家依賴貿易發展、各取所需來獲取優勢。換句話說,陸權國家必須依賴征服以獲取國家的絕對權威;而海權國家只要能維持公平貿易不受阻礙,沒有其他限制。因此海權國家在國際關係上的發展,往往比陸權國家更具優勢,例如英國、美國。

日本雖然是海島國家,但是土地面積足夠大,陸權思維也一直很強大。比如日本戰國時代,各大名(軍閥)相互競爭的方式,展現的就是陸權國家的思維:打贏了你,你的土地、女人、資源就都是我的。接著持續二百六十多年的江戶時代是海禁時代,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沒有出過海,都生活在陸地上。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雖然坐上了西洋的蒸汽船,但依然是個坐在船上的陸權國家,對樺太島、台灣等地進行擴張,跟其他陸權國家沒有什麼區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