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腦科學教養》:提高「後設認知」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增加面對自己的機會

  发布时间:2024-05-11 23:18:1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青砥瑞人什麼是後設認知?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學會靠自己的力量成長的技能,以及懂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狀態,而要實現這兩者最不可或缺的「狀態」就是心理安全感,不可欠缺的「技能」則是後設認知能力。所 。

文:青砥瑞人

什麼是最高知能增加自己後設認知?

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腦科學會靠自己的力量成長的技能,以及懂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學教幸福狀態,而要實現這兩者最不可或缺的養提「狀態」就是心理安全感,不可欠缺的高後「技能」則是後設認知能力。

所謂的設認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是第步的機從認知心理學領域中誕生的概念,meta帶有「高階」的面對意思,因此直譯就是最高知能增加自己「(對自己)認知的認知」,簡單來說也就是腦科「認識自己」。越是學教擁有高後設認知能力的人,越是養提能夠正確掌握自己的特質或癖好,而目標達成的高後能力或問題解決的能力也比較高。

後設認知的設認明確定義會根據研究者的觀點而有不同說法,我自己個人的第步的機後設認知,指的就是「從高處鳥瞰自己,學習自我的能力」。

重點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如何認識自己。

對自己不為人知的部分,像是自己的思考、行為模式為首的個人大腦特性,關注自己轉型等的軌跡,必須能夠從高處來俯瞰這些部分,這是後設認知中絕對不可缺少的。目前社會上對後設認知有著各式各樣的解釋,但共通點就是都以自己為對象,透過發現另一個自己般的感覺來與自己認識。

不過光在高處俯瞰自己,做為後設認知的「技能」還不足夠。

這時候就是第二個重點——「自我學習」了。

面對自己,將從中得到的情報確實地刻畫在腦海裡,我想這不就是後設認知的基本意義以及作用嗎!

在後設認知的定義中,也有些例子並不包含自我學習,但如果要將後設認知導入教育體系的話,我認為還是應該要包含在內。

客觀與鳥瞰的差別

前面我對後設認知的定義使用了「鳥瞰」,而不是使用「客觀」這個詞彙。雖然世上有許多字句會被視為同義詞來運用,但是我非常明確地將這兩者區隔開來使用,只要能夠理解兩者當中的差異,就能夠了解後設認知的本質,所以我希望再做更詳細一點的說明。

首先所謂的「客觀」,就像是大家知道的那樣,屬於主觀的反義詞,也就是「當作別人來看待」,而依照認識自己的邏輯來說,也就是「像別人那樣地看待自己」。

要是把客觀再繼續細分下去,還可以分成兩類。

一種就是「依賴外部情報來看待自己」的例子,以學校為例就是考試、成績單上的數字,以公司為例就是來自上司、同事、人資、客戶的回饋或評價,都可以歸在這一類。

第二種是「靠內部情報來看待自己的例子」,也就是說依循自己的記憶看見自己,最典型範例就是學校或企業經常舉辦的「檢討會議」,靠著追溯與自己本身相關的記憶,來提高看待自己時相關情報、判斷的正確性。

客觀看待自己的行為,是在後設認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與自己相關的情報,想經由「單一定點」審視並從中獲得學習(處理資訊並更新大腦),卻是相當地困難。

要獲得學習就需要「複數定點」進行審視,而這就稱為「鳥瞰」了。

在大腦中有著所謂的「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神經元一齊開火、一齊串連)」原理。

不同資訊在相同時機裡被想起來的機會,只要多發生幾次,大腦內就會自行將A情報與B情報搭配組合在一起,所以在叫出A情報的時候,B情報就會自動地跟著一起出來,知名的「古典制約理論(classical conditioning)」就是依據這個原理為基礎。

如果說以客觀角度看待自己,在大腦中屬於創造個別的「點」的行為,那麼所謂的鳥瞰角度就可說是這些「點」的連結了,而其結果就是包含大腦產生變化的過程在內都是後設認知。

來以實體範例做說明吧!

假設孩子要挑戰單槓翻轉,很可惜的是無論怎麼嘗試都翻不過去,將整個過程拍下來讓孩子自己看,這時候因為屬於定點角度,所以就只是「以客觀角度看待自己的狀態」,雖然可能會有孩子這樣就能夠有所收穫,但是應該也會有孩子會因為清清楚楚地看著「無法翻單槓的自己」而喪失幹勁。

那麼這種時候就不只是播放當下的影片而已,何不試著把第一次成功抓住單槓的影片、完全無法蹬腳的影片也一起放出來給孩子看呢?

「一開始還是這個樣子,但是現在已經進步到這個階段了!」,或許可以讓孩子發覺自己的成長,而這就是後設認知。

或者是找出很會翻單槓的人的影片,拿來跟自己的姿勢做比較,以此來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的方法也很不錯,最後就是將現在的自己對象化,有可能因此了解到「自己過去都無意識地這樣去抓鐵桿,或許做一點改變會比較好也說不定!」,而這也一樣是後設認知。

闡述客觀與鳥瞰的不同,還有一個容易了解的例子,那就是日記或每日報告一類。就如同前面提過的一樣,檢討並表達自己的行為,是由客觀角度看待自己的最為有效的一個手段,可是如果根本不去讀它,那就不能期待會有什麼學習效果。

既然都已經寫了下來,不妨偶爾翻翻看,就有機會找出「原來自己經常會寫這種主題啊!」或者「在這種情況自己原來會這麼想呀!」等等屬於自己的軌跡,而這種在腦內進行情報處理的時候,就是大腦在展開後設認知的使用方式。

而證據就是當人正在進行後設認知時的大腦狀態,與正在進行模式學習時的相同大腦部分被活化了。要是能夠知道自己的思考模式或言行模式,那麼有想要達成的目標出現或課題需要解決時,就能夠制訂出合適的對策,這也是為什麼在自我成長中,後設認知不可缺少的原因。

越是沒有習慣面對自己的人越會卸責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