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網絡解密》:「蟻際網路」與網路傳輸封包有其相似之處

  发布时间:2024-05-18 18:37:3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馬修.傑克森Matthew O. Jackson)蟻群與旅鼠效應人與模仿是一體兩面: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完全是透過模仿他人而成。——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最低限度的道德》 。

文:馬修.傑克森(Matthew O. Jackson)

蟻群與旅鼠效應

人與模仿是人際一體兩面: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完全是網絡網路透過模仿他人而成。——狄奧多.阿多諾(The解密odor Adorno),《最低限度的蟻際與網道德》(Minima Moralia)

地球上的螞蟻是人類數量的100萬倍,因此你住的輸封地方很可能也是螞蟻出沒之處。事實上,其相除非你住在格陵蘭、人際冰島或南極洲,網絡網路不然你生活的解密地方一定看得到蟻群。你肯定曾經注意到,蟻際與網螞蟻對食物的輸封反應極其迅速。不小心掉落路邊的其相一小口冰淇淋,很快就會被蟻群包圍。人際

螞蟻為何消息如此靈通?蟻群並沒有中央控制系統或是網絡網路共用的大腦,所有的解密溝通都是透過一隻又一隻的螞蟻個別進行。螞蟻藉由個體間的接觸來交換訊息:牠們會碰觸對方的觸角,以感知彼此體內的化學狀態;還會釋放出微量的費洛蒙,其他同伴一旦靠近就能獲得訊息。我在史丹佛大學的同事黛博拉.戈登(Deborah Gordon)研究螞蟻行為已經數十年了,她的合作對象是史丹佛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巴拉吉.普拉巴卡(Balaji Prabhakar),他的專長是網路通訊協定。他們想知道蟻群內的個體交流最後是怎麼演變成集體行動。

在學生凱瑟琳.德克塔(Katherine Dektar)的協力下,他們發現了「蟻際網路」。這個暱稱相當貼切,因為蟻群的覓食系統與網際網路傳輸封包(packet,意指一小段的資訊)的方式有其相似之處。大自然的奧妙令人折服:早在人類發明網際網路通訊協定以前,自然界就已經存在這種穩健、簡單、去中心化且具可擴展性的演算法了。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一種名為Pogonomyrmex barbatus的螞蟻,俗稱沙漠食種紅收穫蟻,棲息地位於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區。蟻巢中的螞蟻有著不同的職責,例如「覓食蟻」就負責外出覓食並將食物帶回巢穴。控制蟻群活動的是一個簡單的反饋系統。一旦覓食蟻離巢,牠們會不停地四處搜索,直至找到食物為止。接著,覓食蟻會將食物拖回蟻巢,通常這些戰利品的重量是牠們體重的數倍以上。如果覓食蟻的返巢率提高,那麼在入口待命的覓食蟻就會遇到更多返巢者。

待命者會對此做出反應:當牠們遇到返巢者的次數越多,就越可能加入外出覓食的行列。基本上,待命者每遇到一隻返巢的螞蟻,就會受到一次刺激;而當一段時間內累積的刺激高過某個門檻時,牠們就會出動,執行覓食的任務。當周圍的食物供應較少時,螞蟻的返巢率會下降,因此待命者離巢覓食的比率也會跟著下降。

戈登、普拉巴卡、德克塔等人發現,蟻群的交流系統類似於網路世界裡的TCP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這個協定規範了一種在網路上傳遞數據封包的方式。當伺服器A與B之間打算傳遞一段資訊時,會先由伺服器A送出一個封包(僅包含一小部分資訊),等到接收方伺服器B確認收到之後,伺服器A才會繼續送出下一個封包。伺服器B確認的速度越快,伺服器A也會以越快的速度繼續送出下一個封包;基本上如果伺服器B能夠越快發出確認訊號,就代表還有足夠的頻寬可以傳輸封包。如果確認訊號開始放緩,則TCP通訊協定也會放慢整個傳輸過程。

這個簡潔的系統充分說明了,為什麼人類或是其他物種可以從同伴的經歷中推敲出重大訊息。如果執勤中的覓食蟻很快地帶著戰利品返巢,這暗示著目前正是覓食的大好時機;為什麼人類天生喜歡模仿身邊的成功人士,也是同樣的道理。蟻群的模仿行為很單純,基本上是完全複製同伴的覓食時機與地點,但人類的模仿行為可以因時因地制宜,根據群體行為與合作方式作出調整。這種模仿能力,加上對周遭環境的即時回應,是人類社會與文化能快速演化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們不用等待緩慢的天擇機制帶來改變。

但我們真的會跟隨他人行事嗎?答案是當然會,而且我們隨時都在這麼做。事實上,即使是極其重大的決定,我們也經常追隨別人的選擇。盧卡斯.科夫曼(Lucas Coffman)、克萊頓.費瑟斯通(Clayton Featherstone)與賈德.凱斯勒(Judd Kessler)三人以「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錄取者為研究對象,觀察這些人的選擇是否受到他人影響。

「為美國而教」這個組織每年會選拔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教育資源稀缺的地區教兩年書,期間組織會支付薪酬,雖稱不上不豐厚但也還過得去。例如,一位史丹佛大學的畢業生可能被分配到貧困地區的小學教數學,像是明尼蘇達州較窮的鄉下地區或是洛杉磯的低收入區。這個計畫讓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有機會嘗試不同的道路,更了解他們生活的世界;同時這些年輕又有活力的老師,也能幫助學校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

「為美國而教」透過一系列的面試來判斷合適的人選,同時充分告知申請者,他們需要為這個計畫投注多大的心力。通過面試後,錄取者必須決定是否成為其中一員,開始為這個計畫付出。科夫曼等人分析了兩種情境下的到職率。第一種情境,錄取者收到標準化的錄取通知,內容主要是恭喜他們通過面試,並且邀請他們加入這個計畫;第二種情境,錄取者一樣收到標準化通知,但信末加上了一段話:「去年有超過84%的錄取者決定加入我們的行列,我誠摯地希望你也成為其中一員。」這段話讓8%的錄取者改變了心意,這些人原本在第一種情境下是不打算加入的。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