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殺人犯》書評:一味要求人們反省說對不起,只會讓「壞人」變得更壞 - 夜上海论坛

《教出殺人犯》書評:一味要求人們反省說對不起,只會讓「壞人」變得更壞

  发布时间:2024-06-26 11:58:2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

文:哈理斯的教出精神分析躺椅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殺人省說而且是犯書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評味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求人起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們反或家長,會讓壞人便會心滿意足。更壞

我常常想,教出事情是殺人省說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犯書只是評味(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後不再抄寫作業」的求人起作弊工具(連體筆,見下圖)一般,們反一尾追求懲與罰,會讓壞人只會擠出「虛偽的反省」。

1696414759787photo credit: 截圖自作者

港澳的教育是差不多的變體,常說的「錯就要認,打要企定」,其實是在追求「主動認錯與受罰」的德行,但這要求顯然是違反人性的。

心理學家Alice Miller指出,絕多數小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他們長大後只記得被打一事。面對大人可怕的權威,小孩當然只求不被罰、打不中。

這種「犯錯→認錯悔過→表現良好」的無縫接軌的要求,一直根深柢固在我們的社會結構中,因為我們想回到或保住他人眼中的「乖寶寶、好孩子」自我形象,以求從懲罰中脫身,所以早早練就了更精緻、更高階的「說謊與偽善」。

這種精緻的假反省,其實就是網民及許多KOL在每一起社會事件後,無意識地不斷追求、評斷、審視的「公關文化」。犯錯後面對的首要社會要求,就是交出一份誠意拳拳的「悔過書」。

「XX藝人的新聞稿到底有沒有用腦的呀?」
「YY歌手的邏輯去哪了?」
「從他最新的貼文裡,我看不出一點悔意!這次一定要下架他!」
「他(她)還在為自己找借口!沒有人教他作文嗎?」

然而,難道一封精美的道歉信,就代表了真相?那些文字一旦不符合我們所認同的「犯錯→認錯悔過→表現良好」認知的,難道就沒有被認真看待的真誠存在?

《教出殺人犯: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的作者岡本茂樹,以其社會學教授身份及臨床教育學的背景,且從他長年服務的監獄中跟受刑人相處的經驗總結出:「一味要求人們反省、說對不起,只會不斷強化情緒的壓抑,讓『壞人』變得更壞。」

相反,唯有先得到接納式的表達,讓那些自身的情緒都得到安頓,「犯錯者」才能真正的想到他人的情況,即事後反思(reflect)──而不是當下被他人強求──的能力才能帶來真正的後悔(regret)。

這讓我想到幾個月前燒起來的各起MeToo事件,其實不少人都是帶著「看被指控者道歉得夠不夠到位」的心態來評斷。不過,精神分析相信人是複雜又矛盾的,那些富含公關能力的文字,很可能是虛偽的;那些被網民和KOL評為沒在道歉的「還在找借口」,卻可能是真實的人性反應,如被好好聆聽,將能發展出真誠的道歉。

只可惜,他們的真並不是社會想聽的,社會要看的,從小到大仍然是讓他人看得順眼的「悔過書」。

從社會結構上批評了「反省文化」後,作者進一步把成人的問題拉回原生家庭,指出「問題行為是孩子的自我展現」,換言之,「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是大人的機會,父母應該將之視為孩子給予我們機會,思考他為什麼出現問題行為,而且換個角度想,也可以解釋為孩子內心痛苦的『釋放』」。

我在《願你,永恆少年》一書中也寫到類似的觀點:

「孩子往往在青春期冒現的不良行為,成為所謂的不良少年(delinquent),不過是對早期被家庭超我與其繼承者霸凌下生病了。

而早期父母不恰當的照顧及由家庭超我所造的議題,便會蔓延到學校的學業、人際、情緒裡去,這些小孩無法得到老師的讚賞、被忽略、甚至常因為某事而受懲罰。

這些生病的小孩往往不是繼續成為霸凌的對象,就是成為一位霸凌者。很可惜,他們發出的往往是訊號不良的求救訊號,我稱為一種「以違法為方法的求救訊號」(a delinquent S.O.S.),使得這個代表「希望」的意義很難被社會看見,更遑論能平心靜氣的理解,因為面對著暴力與惡行,大部分人的直覺反應便是排拒和譴責——這只要我們看看酸民在各種社會新聞下的留言便能體會。

只是作為心理工作者,我深信唯有讓情感成熟,或更好的說法是「有肉有血有淚,同時有理智有方法的人」去帶領心靈受傷的人去真實地感受彼此,去認識到外在與內在現實的真實意義,從而讓他們在早期照顧中還未發展起來的情感能力,重新走向成熟之路。

這時候,他們心中才可能出現成長的指標,即「關切」與「罪惡感」,以及去「修復/改過」問題的動力。」

岡本茂樹在書中第四章〈努力「管教」會教出罪犯〉及第五章〈如何讓孩子與自己都不要成為罪犯〉中,有更多相關的觀點,很推薦大家一讀,一起讀。

關公(即關聖帝)代表著忠貞與正義,是人們追求的社會行為,而由於關公又有「武財神」及「商神」的身分,因此每次社會事件中都會聽到的「人沒公關,關公也救不了你」,說的是一種社會現實,有好公關形象,才有利益。

只可惜,從精神分析角度思考,原來一味追求好公關(悔過書—乖孩子行為—金錢利益),世界不會更關公(真實的反省——成熟的心智——情感真誠)。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一味追求好公關,世界不會更關公│《教出殺人犯: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書評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