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工問題不是因為少子化而是低薪,要解決只有三條路可走

  发布时间:2024-05-11 00:34:3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孫弘岳臺灣師範大學科技人資系副教授)台灣缺工背後的四個關鍵議題:1. 台灣缺工的本質在於低薪從供給面來看,少子化、高齡化、外商在台遠端工作職缺大增、零工經濟平台例如全職外送、多元司機)等因素導致市 。

文:孫弘岳(臺灣師範大學科技人資系副教授)

台灣缺工背後的台灣條路四個關鍵議題:

1. 台灣缺工的本質在於低薪

從供給面來看,少子化、缺工高齡化、問題為少外商在台遠端工作職缺大增、不因零工經濟平台(例如全職外送、低薪多元司機)等因素導致市場人力供應下降。解決從需求面來看,可走台商回流與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則造成人力需求增加,台灣條路導致供需失衡。缺工台灣失業率已降至3.5%,問題為少創下22年來新低。不因與此同時,低薪台灣結婚率和生育率也不斷下降,解決造成人口持續萎縮。可走若人力需求不減且沒有替代人力的台灣條路方案,缺工問題將是持續惡化的議題。

若再進一步分析,韓國、新加坡、澳門、香港也都有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為何他們缺工不像台灣這麼嚴重?原因在於台灣薪資太低,無法吸引外國人前來工作;台灣的數位轉型太慢,無法用自動化取代人力,而這背後的原因也是因為薪資太低無法吸引數位人才。低薪更是造成不婚、不生的原兇之一,如此惡性循環。

根據Willis Towers Watson薪資調查顯示,台灣不管是員工或主管的薪資跟亞太區重要國家相比,屬中後段班,不如紐澳星港澳日韓,高階主管固定年薪還比不上越南。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也顯示,台灣近10年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不旦沒漲還下跌。ECA International調查台灣2022加薪幅度在亞太區更低於平均。

換言之,台灣缺工問題實質上不是少子化,而是低薪問題。為了解決低薪問題,我們需要採取產業轉型政策,淘汰不具薪資競爭力的產業或組織,提高勞動力的薪資水平,並加速數位轉型和國際化,擴大舞台,以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勞動力進入市場,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背後的問題。

2. 年輕人沒有不工作,只是不幫你工作

我從統計數據看到不同於新聞不斷報導的年輕人不屈就或躺平的議題。

第一、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數據資料庫,20至24歲的勞動參與率從2013年3月的52.13%上升至2023年3月的58.73%,同期間25至29歲勞參率從92.65%微幅下降至91.18%,30至34歲勞參率則從86.29%上升至92.57%,35至39歲勞參率從84.17%上升至90.67%,40至44歲勞參率從83.88%上升至86.98%。

整體而言,15至44歲年齡層的勞動參與率在近10年中是增加的。至於15至19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從2013年3月到2023年3月,從8.62%降至8.14%;同期20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從13.35%降至11.8%; 25至29歲失業率從6.9%降至6.24%,30至34歲失業率從4.12%降至3.74%,35至39歲失業率從3.34%降至2.63%,40至44歲失業率從2.62%降至2.56%。

整體而言,15至44歲年齡層的失業率在近10年中實際上並沒有顯著變化。根據主計處人口統計,2013年15至44歲人口為1056萬2928人,而截至2022年則僅剩下926萬4291人,十年間減少了129萬8637人(12.29%)。這表明,近10年來,年輕人並沒有不願意工作且失業狀況並無惡化,而是年輕人的人口實際上減少了120萬。

第二、此外,我們需要了解年輕人正在哪裡工作?這更是值得討論的議題。由於台商回流,製造業的職缺大量增加,特別是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和光學等領域,其年薪中位數約為72-74萬,高於服務業的年薪中位數34-42萬,因此這類製造業吸引了服務業的勞動力,但由於服務業缺乏轉型提升獲利模式,加薪幅度比不上製造業,造成低薪服務業的缺口更加嚴重。

第三、年輕人在就業或收入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台外送員的人數為4.5萬人,隔年增加到8.7萬人,2021年更增加到10.2萬人,而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持續攀升到14.5萬人,近3年就增加了10萬人加入外送行列。如果與不加班的上班族相比較,外送員每周工作40小時,一個月的收入可達5萬以上,一年可達到60萬,比2021年台灣上班族的年薪中位數50.6萬還高。

第四、有許多外國跨境電商和軟體公司,透過承攬關係和在家工作的條件,吸引不少台灣的年輕族群。例如Amazon跨境電商的行銷人員,每個月的收入介於3萬2000~5萬2000元之間,相較於台灣上班族的平均月薪中位數只有4.2萬,這種工作不僅更自由,也不用加班,不必忍受有毒的工作文化。

第五、越來越多的受僱者或求職者選擇創業,成為自己的老闆, 而且大多是餐飲/服務業。根據統計,台灣目前平均每14人就有一位想當老闆,而中小企業中,平均一位老闆僱用約5名員工,雇主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當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雇主而非受僱者時,缺工問題將更加嚴重。唯有雇主大幅提高受僱者的收入,才能讓部分創業者回歸當受僱者。

3. 產業不轉型、只想靠移工

近10年來,高職生減少了20萬人,而這些學生多半是技術勞工的供應來源,但現在已經不見了。由於少子化和年輕族群不願從事這類工科的工作,許多開設工科技職院校轉型成休閒觀光類的科系或者變成科技大學,將年輕人引導到低薪的服務業中,或是容易學非所用的科系。但因為低薪和學用落差的因素,逼迫他們去尋找別的出路,以避免進入高工時低工資的傳統產業或服務業。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