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對中政策從「脫鉤」轉換為「去風險」 ,中國罵歸罵但也該覺得慶幸 - 夜上海论坛

美歐對中政策從「脫鉤」轉換為「去風險」 ,中國罵歸罵但也該覺得慶幸

  发布时间:2024-06-28 19:45:5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過去三個月,「去風險」De-risking)無疑是社交媒體的一大熱詞,風頭蓋過之前川普治下美國對中國政策中的「脫鉤」之說。據信,「去風險」這一概念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份第一次提出,到5月份G7 。

過去三個月,美歐「去風險」(De-risking)無疑是對中但也得慶社交媒體的一大熱詞,風頭蓋過之前川普治下美國對中國政策中的政策「脫鉤」之說。

據信,從脫「去風險」這一概念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份第一次提出,鉤轉國罵歸罵該覺到5月份G7峰會上寫入公報,換為再到六、去風七月份的險中幸外交出訪中被反覆提及,「去風險」成為主導西方對中國關係的美歐最新共識。

從「脫鉤」到「去風險」,對中但也得慶這是政策否代表歐美對中國的戰略轉向?還是戰略細化?更重要的是,「去風險」背後到底有哪些考量,從脫中國又為何反對?BBC中文梳理、鉤轉國罵歸罵該覺採訪,換為進行深入剖析。去風

「去風險」共識

在3月底的一次演講中,馮德萊恩為自己即將展開的中國之行定下基調。

一方面,她強調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利益,因此歐洲當時沒有響應川普提出的與中國「脫鉤」的倡議。話鋒一轉,她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將專注於「去風險」。

換言之,「去風險」就是相對於「脫鉤」一詞而言的。

「脫鉤」則是川普的演講中的常用詞。比如在2020年8月的一次採訪中,川普表示,中美經濟有可能脫鉤。他表示,「我們沒必要」和中國做生意。後來他又談及脫鉤說:「就是說,如果我確定他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對待我們,我肯定會那樣做。」

過去三個月, 從拜登到馬克宏,歐美領導人快速接受了「去風險」這個新詞。

4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一次政策講話中用了這個詞,「我們追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去風險從根本上意味著有彈性、有實效的供應鏈,確保我們不會被任何一個國家所脅迫。」

然後,在5月份的日本的G7峰會上,「去風險」被七國集團整體接納,正式寫入公報之中。

7月6日到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中。行前在一次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她還在繼續闡釋這個詞,她表示,儘管需要提出中國那些侵犯人權的報告,但與中國脫鉤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美國人購買在中國可以更廉價地生產的商品從而「大大獲益」,而中國也同樣從美國出口產品中獲益,而這也有利於美國經濟,「這就是為什麼停止跟中國進行貿易將是災難性的。去風險?很好。脫鉤?絕對不行。」

空運貨物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這個詞爆火,我都可以想象,要麼是大家苦思冥想,然後一個總統跟另一個總理打電話說,大家協調好,最近幾個月多提提這個詞。要麼就是馮德萊恩一說『去風險』,其他領導人一拍桌子說,這個詞好,我們也用。」一位長期在內地和香港商學院授課的學者向BBC中文表示。他說, 這個詞最主要的作用是跟川普的無底線外交劃清界限,顯得理性、負責任,又不得罪已經仇視中國的選民。

歐州版和美國版「去風險」

細究下,歐美對待「去風險」的出發點不一樣。

德國媒體《商報》解釋,俄烏戰爭讓歐洲警醒,經濟上依賴對手,將會使歐洲陷入受人脅迫的境地,所以要「去風險」。與「脫鉤」不同的是,「去風險」的目的並不是要在經濟上孤立中國,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則稱,去風險聚焦在高技術,特別是半導體領域,以阻止中國超越西方。美國事實上已經在做了,在晶片等領域築起「小院高牆」。而且似乎效果顯著——根據全球行業協會SEMI的最新數據,在美國的貿易制裁下,中國晶片設備銷售額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23%,而全球晶片設備銷售額卻增長9%。

換句話說,歐洲出於自身抗風險的能力,加強自己的產業鏈安全,從而轉移部分產業鏈,達到對中「去風險」的目的。美國則在戰略競爭的高度,通過關鍵領域的嚴格限制,以去除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超過乃至威脅自身的風險。

Hospital workers are seen near a tent erected to test for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at the Brooklyn Hospital Center in Brooklyn

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疫情爆發後,各個國家發現在藥物、醫療用品上不能過於依賴單一市場,否則在極端情況下,會危及自身安全。因此提出供應鏈多元化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依靠離岸外包(off-shoring)降低成本,把訂單轉移到中國等地,而近岸外包可以以降低供應鏈的脆弱程度。

在疫情前後,歐美與中國的地緣政治關係也急劇惡化,在新疆、香港、台灣、俄烏等問題上分歧加劇。美國又推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號召供應鏈轉移到「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

上述學者稱,「去風險」就是兩個趨勢合流之後的產物,它有足夠的模糊性,因為歐美日在面對中國時可以定義自己的「風險」。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院長劉寧榮撰文稱,對歐美日等國家來說,儘管「去風險」所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但可以成為他們在後疫情時代對中政策的最大公約數。歐盟的主流看法是強調「去風險」不同於「脫鉤」,不是孤立中國,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對美國而言,與「脫鉤」相比,這個詞較為中性,比較容易讓世人接受,但美國並不會因此改變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鉤的戰略,也不會放棄圍堵和孤立中國的既定方針。

中國的「去風險」

西方輿論普遍認為,從「脫鉤」轉向「去風險」,這是歐美日在「鬆口」,試圖淡化與中國緊張關係和陣營劃分。

但中國在官方層面則回應沒那麼積極。

不久前,總理李強訪問德國,他對商界喊話稱,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誇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