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人言」為「信」,言語正是人人相知、互信的必要條件 - 夜上海论坛

《哲學現場》:「人言」為「信」,言語正是人人相知、互信的必要條件

  发布时间:2024-06-28 18:51:2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葉海煙信任的現場:選擇相信容易嗎?從個人主觀的信心與信念,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彼此信賴,顯然不只是哲學思考必須關注的道德與倫理的課題,同時也是和我們的認知活動、人文素養相關的哲學問題。因此,我 。

文:葉海煙

信任的哲學正人知互現場:選擇相信容易嗎?

從個人主觀的信心與信念,到人與人之間的現場信相互信任與彼此信賴,顯然不只是人言人相哲學思考必須關注的道德與倫理的課題,同時也是為信和我們的認知活動、人文素養相關的言語哲學問題。因此,必條我們不得不如此提問:

我們如何突破「自我」的哲學正人知互意識囿限,以培成足以擴及「他者」的現場信照應與關懷,而因此形塑出足以包容差異、人言人相消弭對立的為信倫理修為與生命態度?

「信」作為一個觀念,它同時具有知性與德性兩個面向的言語意義。首先,必條「信」或「相信」的哲學正人知互認知意義,幾乎落在我們心裡簡簡單單的現場信想望——一句「我相信……」,隨後便引出了許許多多的人言人相認知對象(事物),於是我們「信以為真」地展開了生活中一些素樸的、原初的、尋常的認知活動。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在啟動認知能力的初步階段,我們所謂的「知識」,往往只是一種信念;如果我們不願意停留在生活裡一些極可能犯錯的認知情境中,我們顯然必須朝向更嚴謹、更周密、更具條理性與系統性的知性歷程,而這便是由「信以為真」到「證明為真」的思考過程。

就哲學論域的兩大塊:邏輯與知識論,所要處理的問題大多出現在這個過程之中。由此看來,如何把我們言說的主要工作——做出論斷並提出相應的理由,切切實實地進行,又如何為自己的陳述以及相關的論題,找出更合理、更相關,也更充分及完備的證據與理據,不正是當代哲學家的用心所在?

「信」的德性意義則讓「信」成為一種彌足珍貴的「德」,即所謂「信德」。傳統的「信德」,以「五倫」為例,它被擺在前四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之後,落定為「朋友有信」。顯然,信之為德,是以最具平等性的人際關係為其場域,而朋友之間的關係網絡其實就是社會網絡的最大宗,甚至是此一人文世界的根基所在。

由此看來,信之為德與朋友之倫比前四倫更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以及共通性的倫理意義,而人我之間(自我與他者之間)之所以能夠拓展出足以豐富人文,鞏固人間的關係網絡,其主要的緣由便在此一由主體性意義真實之呈現,到人我互為主體的相互信任、彼此信賴的德性養成與人格造就,確確實實是一道充滿意義、價值、目的與理想的人文坦途。

其實,由具血緣關係的兄弟之倫,發展到超乎血緣關係的朋友之倫,正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歷程,而此一社會化歷程,對任何一個個體以及任何一個群體,都有著莫大的意義、影響與重要性。因此,既然我們已經認定信任與信賴具有社會倫理、政治倫理,以及種種現代倫理的實踐性與應用性的特殊義涵,特別在商業倫理、性別倫理、媒體倫理等實踐場域已成為當代倫理思考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之時,如何深入了解吾人作為「自由主體」的意義,又如何全面理解人我共在、共存、共榮的人文世界所蘊藏的「平等」理想可以不落空而終究成真,不正是這一句「我相信」所引動而來的知識啟蒙與道德培成的社會工程與生命志業?

由此看來,從確定「人我對等」的事實,到落實「人我平等」的理想,正需要整群人同心協力,才可能推動整體文明全向的發展,並且同時拓展人性正向的踐履。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現代人存在的境況總是在不正確與不真實的氛圍裡無來由地走動游移,甚至出現反文明、反人性的偏向與逆向的情事。

因此,吾人質樸的信心與信念極可能無端地被揚棄,信任與信賴也可能遭致無情又無理的破壞與傷損。在此,我們就以一心擔憂「人的境況」(The Human Condition)的當代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這一段話,來理解她斷言「信心和希望是人存在的根本特徵」的真正用心:

這個將世界和人類事物領域從通常的「自然」毀滅中拯救出來的奇蹟,最終是誕生性的事實(它也是行動能力的本體論根源)。換言之,是新人的出生和開始,是由於降生才可能的行動。只有對此能力的充分體驗,才能賦予人類事物以信心和希望。而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作為存在的根本特徵,卻被古希臘人完全忽視了,他們懷疑信心是一種罕見的、不太重要的德性,把希望看作是潘多拉魔盒中一種幻想的罪惡。對世界的信念和希望也許在福音書宣布的「福音」中可以找到它最榮耀、最簡潔的表達:「一個孩子降生在我們中間。」

——漢娜.鄂蘭,《人的境況》

一句「一個孩子降生在我們中間」,對那些有信仰、信心與信念的人而言,顯現出那麼有力道!那麼有意義!那麼能夠激發出一股又一股足以讓大家一起奮鬥、一起生存下去的衝勁!不變的前提是:我們要有共同的信心、信念和信仰,以及由此而來的共同信任與彼此之間堅定不移的信賴之感。

此外,對「信」的意義探討,除了從倫理學與知識論這兩個哲學面向進入之外,還可以從社會、政治、法律以及其他人文學的面向來考察。傳講的「信」觀念,除了孔子「民無信不立」(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就沒有立國之本了)此一兼具倫理與政治雙重涵義的立國之道之外,法家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更昭告世人:法律權威之建立也一樣不可欠缺這一強而有力的民意黏著劑。當然,這兩種傳統背景之下的「信」,都同樣存在於君與臣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互不對等的權力結構裡。

至於它或許會因為尚未全面講究「互為主體」以體現平等大義的心志倫理以及相關的溝通行動,因此淪入制度性的官僚體系之中,最終變成當權者的統治工具與統治技術,就在未定之天了。如同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一書裡,揭發世上君王竟如此對待他們的百姓:「由於獅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狐狸不能夠抵禦豺狼。因此,君王必須是一頭狐狸以識別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使豺狼驚駭。」原來,那些被稱頌是「智勇兼備」的統治者竟是兼有狐狸與獅子性格的雙面人,他們極可能將人間最具誠實與良善的道德義涵之信德完全踩在腳底下,其實早在我們料定之中。

從人類社會與文明發展的過程看來,要讓人們彼此相信對方,信任對方,信賴對方,確實有其演化、演進之歷程可以深入探究,如網路遊戲:「信任的演化」,開宗明義地證實達爾文的演化論,顯然可以運用在人類道德之所以能夠由低標發展到高標的實際緣由。其間,由利己到利他,由猜疑到信任,由孤立到互動,再由競爭到合作,由居於劣勢到擁有優勢,欲讓人間之道德真正有利於人群,其實需要具備許多客觀的、外在的,甚至具有實然性與機遇性的條件、資源,以及我們實際遭逢的生活境況。由此看來,要讓人我相互信任,並且真誠地彼此信賴,那一廂情願主觀而單向的期許與盼望,最終很可能會徒勞無功並無濟於事。

此外,在人我溝通遭遇種種障礙的情況下,「信任」到底如何產生?「信任」當然不可能從天而降,卻可能瞬間消失無踪。在岸見一郎、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一書裡,作者信誓旦旦地斷言「相信」是在人與人之間無法心意相通之際唯一的選擇,他們引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認為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對方;面對那些我們「無法了解」的他人,唯有選擇信任一途。作者還突出阿德勒的「社會意識」,並強調「愛」的社會功能,且始終抱持著與生活相繫相應的實踐態度,因此一心向著一切的美好前行。此外,作者更進一步贊同阿德勒「相信」以他人為夥伴的意識可以避免爭端與戰端,因而「相信」我們是不該以眼前的不幸為理由而捨棄理想。

由此看來,若要真正地相信他人,以至於相信所有的人,信任所有的人,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我們明白:「信任」能夠讓我們與他人真正相遇,甚至彼此結盟,立下美好誓約;猜忌與背叛則會讓人選擇拆夥,以至於相互爭鬥。

眼睜睜看著當代社會的紛擾、文明的倒退、人性的沉淪、道德的崩潰,以及民主、自由、平等與人權所遭受到的攻擊與破壞,我們如何能夠不一再地發揮「信任」的意義與功能,而始終擁抱人類理想以迎向美好未來的種種信念與信仰,以及其中所蘊藏的豐富意義,而永不喪失我們對生命的熱誠?

就一般人的心理看來,要一個人有信念、信心,甚至是信仰,其實並不難;而要人們彼此信任,相互信賴,也不是什麼多簡單的社會工程。儘管如此,我們總是擔心別人不再信任我們,擔心我們失去他人的信賴,甚至遭人背叛。本來,人間有情有信也有義,可以說,情真意切而後才能有信有義,而信任正是人我之間最重要的聯繫。我們可以哲學論:「我們都理當是具有『相信』能力的主體」,虛情與假意恰恰是對人際關係最大的破壞力。

因此,既以「人言」為「信」,那麼言語自有其意義與作用,這正是人人相知、互信的必要條件。所謂「友直」、「友諒」,最後才是「友多聞」。如今,多聞之友處處有,直言之友則罕見,至於能夠彼此信任、相互諒解以至於換帖交心的知心好友更是鳳毛麟角。

或許,有人天生孤僻,不喜與人為伍,因此獨來獨往如獸中之王般,踽踽緩步於叢林之中而顧盼自如。不過,這種人看似不太合群,卻往往將一股熾熱之情冰封於心底。原來,就是這熱情以及赤子之心讓我們在難免誤解、誤會,而心生怨懟與恨意的時候,仍可彼此信任,相互寬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哲學現場:人生大哉問,20道生命必經關卡的哲學思辯練習》,創意市集出版

作者:葉海煙

  •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台灣哲學大師最臨近人生的經典命題探究
孤獨、婚姻、家庭、病痛、爭戰、信仰… …
最令人玩味的哲學對話,就在我們每一處生活的現場

哲學真的很重要嗎?­­為何我都看不懂?
哲學就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胡亂思想嗎?
哲學談的都和生活沒有關係?­­

哲學是思想的根柢,是理論的先行;而哲學家作為愛好智慧、追求真理的典範,透過提問、獨白、對話、陳述、議論、辯駁以及考察,在各種生活現場裡思考,同時在各種思考歷程中生活。

這一場東西方哲人齊聚的人生旅程,祁克果、尼采、卡缪、馬賽爾、亞里斯多德、西蒙波娃、羅素、漢娜.鄂蘭、盧梭、康德、蘇格拉底、奧德嘉.賈塞特、傅柯、維根斯坦、叔本華、笛卡兒、海德格、柏拉圖……還有中國的老子和莊子;他們從「孤獨」啟程,由近而遠,一路向前,最終到達那「不可知」的現場。

這是你我生命必經的過程,儘管有喜有悲、有苦有痛,但這一次葉海煙老師帶你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原來哲學讓你的生命更加甘甜,也改變你原來的生命景況:

  • 孤獨的現場:你害怕一個人嗎?
  • 命運的現場:是否真的有命中注定?
  • 幸福的現場:財富和權力等於全世界?
  • 結緣的現場:天長地久是婚姻的幻象嗎?
  • 和平的現場:暴力與惡的距離有多少?
  • 在家的現場:非得成家才能立業嗎?
  • 活著的現場:生活真的不易嗎?
  • 內在的現場:真正的我在哪裡?
  • 臨終的現場:死是生的終點嗎?
  • 不可知的現場:如何看待瀕臨死亡?
getImage-2Photo Credit: 創意市集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 吃飯配飲料小心惹病上身! 營養師揪「無形陷阱」不少人都中

    45歲李先生因工作需要長時間待在烈日下,喜歡以冰涼飲料來消暑解渴,多年來每天都要喝上兩杯半糖紅茶,再加上本身不均衡的飲食習慣,長期累積下來造成身體代謝異常,日前健康檢查後發現竟是糖尿病前期,讓他徹底覺
    2024-06-28
  • 清远唯一!连南“瑶山那抹红”获评广东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清远唯一!连南“瑶山那抹红”获评广东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_南方+_南方plus近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2年度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山那抹红”成功入选,是清远市唯一入选的乡村
    2024-06-28
  • 荥经县春风行动“送”岗位400余个 签约200余份

    雅安日报讯20日,荥经县“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举行,由此拉开了该县2013年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的序幕。此次“春风行动”的主题为“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为确保达到“宣传到位、服务到位、政策到位”的
    2024-06-28
  • 强化责任担当补齐短板弱项 推动创建重点工作落细落实

    汪谦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调度会上指出强化责任担当补齐短板弱项 推动创建重点工作落细落实8月12日下午,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调度会在市政务中心召开,市委副书记、市创城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汪谦慎出席
    2024-06-28
  • 搭建学术研究平台 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成立

    雅安日报讯 经过半年的筹备,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于日前召开。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秘书长王官银,市民政局相关领导及工商系统各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共计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
    2024-06-28
  • “我的甘薯就是第一!”2024陆丰薯王出炉!

    “我的甘薯就是第一!”2024陆丰薯王出炉!_南方+_南方plus薯王争霸,谁与争锋?1月19日上午,在2024汕尾陆丰)甘薯美食节的陆丰薯王争霸赛环节,经过激烈角逐,3个种植主体代表户献杭、刘复旦、
    2024-06-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