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水文水质特性分析(三)

  发布时间:2024-06-17 00:18:2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3.4补水流量过程分析2020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包括刁口河流路、神仙沟流路、清水沟流路包括南岸大汶流湿地、北岸黄河口湿地)。自6月26日8时,北岸黄河口湿地1号闸开始过流,大流量洪水下泄为黄河河口三 。

3.4补水流量过程分析

2020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包括刁口河流路、年黄神仙沟流路、河角清水沟流路(包括南岸大汶流湿地、洲生质特北岸黄河口湿地)。态补自6月26日8时,水水北岸黄河口湿地1号闸开始过流,文水大流量洪水下泄为黄河河口三角洲和近海地区生态环境带来“输血型”改善,性分析补水流量大、年黄总量多、河角速度快、洲生质特效果好,态补均创历史之最。水水

表1

3.4.1刁口河流路补水过程分析刁口河流路罗家屋子闸于6月29日开闸引水,文水引水流量变化基本与大河水位一致,性分析大河水位较高时,年黄因水头较大,渠道引水流量较大。12日11时40分,罗家屋子监测断面水位回落至5.91m,闸门关闭,结束引水,其下游各监测断面也于15日相继断流。其中孤河路桥站、一千二站在补水过程中均为泵站抽水的方式向湿地进行补水。

14

3.4.2神仙沟流路补水过程分析

西河口扬水站第一次提水自6月29日开始,30日停止。第二次提水自7月4日开始,经泵站提取黄河水后,经滩区引水渠将水输送至神仙沟闸,然后进入神仙沟,该监测断面流量过程变化主要取决于扬水站提水量、河道输水能力的大小。

15

3.4.3现行流路(清水沟流路)

清水沟流路各监测断面的实际引水与大河水位、闸门开启情况及渠道输水能力相关,从各监测断面日平均引水流量过程来看,当黄河水位较高时,引水流量较大,且各监测断面均在引水一定时间后出现引水量突然变小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河道长期缺水输水不畅,且在部分河段存在下渗、填挖等损失。

4水质特性分析

4.1水质监测项目

本次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和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开始后,及时开展相关新增断面水质监测工作。新增4个监测站点:神仙沟断面、孤河路桥、桩埕路桥、一千二恢复区引水口。原水质监测断面为利津断面、丁字路口断面、罗家屋子断面、大汶流南监测断面(鸟岛)、大汶流北监测断面(万亩柳林)。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共23项。

16

4.2水质综合分析

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共设9处应急水质监测断面。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范》(SL395-2007)进行评价。补水前监测7处,其中罗家屋子、一千二恢复区引水口因断流未取样监测;补水中、后期均实际监测9处。

17

补水前监测断面7处,其中Ⅱ类断面1处,占14.3%;Ⅲ类断面2处,占28.6%;劣Ⅴ类断面4处,占57.1%。补水中期监测断面9处,其中Ⅱ类断面2处,占22.2%;Ⅲ类断面3处,占33.3%;Ⅴ类断面1处,占11.1%;劣Ⅴ类断面3处,占33.3%。补水后期监测的9处,其中Ⅱ类断面1处,占11.1%;Ⅲ类断面3处,占33.3%;Ⅳ类断面2处,占22.2%;Ⅴ类断面1处,占11.1%;劣Ⅴ类断面2处,占22.2%。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分析,黄河利津断面、丁字路口断面水质良好且稳定,符合地表12水Ⅲ类水标准,其中丁字路口断面达到Ⅱ类水标准。各流路监测断面水质均向好,本次补水有效改善了黄河三角洲的水质(见表2)。

表2

5结论

(1)各监测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呈现不同变化特征,引水流量过程与大河水位、闸门开启情况、渠道输水能力、泵站提水量等有关,部分河段输水不畅,存在下渗、填挖等损失。

(2)各断面在虽然在引补水期间冲淤变化不大,但从黄河口湿地1号闸监测断面可以看出,引水结束后,泥沙开始沉淀,会有大量黄河泥沙淤积在河道内,进而影响渠道的输水能力,因此在今后的补水前应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以提高补水效率。

(3)通过本次生态补水,各流路监测断面水质均向好,黄河三角洲水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已经进入常态化,应建立完善长效监测和研究机制,科学合理地分析水量水质监测,对生态补水实施情况及效果、代表性敏感生境的演变进行长期跟踪监测、调查和研究,确保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生态调水前后生态动态变化,进而达到优化黄河水量调度、维系黄河健康生命和高质量发展、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效益充分发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2020(第八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监测水质分析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