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四) - 夜上海论坛

白薇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四)

  发布时间:2024-06-29 04:48:25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2.6 退热作用自古以来,在临床上白薇常配伍青蒿治疗多种发热,如类风湿关节炎引发的低热不退、肿瘤发热、小儿夏季热等。薛宝云等[26]用直立白薇的不同提取液对15%酵母悬液诱发的发热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 。

2.6 退热作用

自古以来,白薇在临床上白薇常配伍青蒿治疗多种发热,化学如类风湿关节炎引发的成分低热不退、肿瘤发热、及药究进小儿夏季热等。理作薛宝云等[26]用直立白薇的用研不同提取液对15%酵母悬液诱发的发热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现代研究结果显示白薇水提液有明显的白薇退热作用,而白薇醇提取物和醚提取物的化学退热作用均不明显,但白薇水提液中具有退热活性的成分物质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2.7 美白作用

白薇能够防止皮肤变黑、及药究进保持美白。理作黑素细胞内的用研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等多种酶的催化下氧化并最终转化为色素物质,所以可通过抑制有关酶的白薇活性,阻断氧化等多方面途径来减少黑色素的化学产生。由于黑素细胞位于皮肤的成分表皮基底层,所以需制备药材经皮吸收透过液才能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作用于黑素细胞。实验表明,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白薇透皮吸收液对B16细胞的增殖、酪氨酸酶的活性及黑色素的含量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采用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以激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产生黑色素,而白薇的CH2Cl2可溶性提取物(孕甾烷糖苷)可通过下调酪氨酸酶水平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同时发现提取物中含有两个或三个糖基的孕甾烷糖苷比含有一个糖基的孕甾烷糖苷有更强的活性,这表明了糖基的重要作用。其次,从白薇中分离得到的苯乙酮衍生物对小鼠黑色素的生成和酪氨酸酶的活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8 对肝的保护作用

2.8.1 促肝血管再生

通过部分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制作肝再生模型,研究白薇提取物对肝血管再生过程的影响。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和细胞表面磷酸化糖蛋白(CD34)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白薇组中CD34的表达明显增加,VEGF-C、VEGF-A和LYVE-1的表达早期下降,后期显著上升[38]。说明白薇提取物通过增加VEGF-A、VEGF-C和LYVE-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2.8.2 改善肝损伤

Cynatratoside A对伴刀豆凝集素A(Con-A)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Cynatratoside A能明显改善脾脏和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抑制由IL-1β和ICAM-1介导的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粘附以及阻断由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来保护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是治疗AIH的潜力药物。

2.9 其他作用

白薇还具有抗氧化、祛痰平喘、利尿以及强心等药理作用。应用体外抗氧化反应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DPPH) 清除自由基法和铁离子抗氧化能力 (FRAP) 法发现白薇抗氧化活性与总酚的含量呈正相关性,提示总酚可能是白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关键物质。

此外,白薇苷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具有较强的强心功能,但过量服用会导致强心苷样中毒反应,一般中毒剂量为30~40 g。临床应用剂量一般为5~10 g,切忌使用过量。

3 小结

在我国,白薇作为一味常用的清虚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白薇中富含C21甾体皂苷,苯乙酮类衍生物和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C21甾体皂苷为白薇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改善记忆、免疫抑制、美白和改善肝损伤等诸多药理作用;苯乙酮类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包含美白、抗氧化等;生物碱类具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但国内外对白薇的研究报道还是相对较少并且大多集中于研究白薇中甾体皂苷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其他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后续对白薇的研究应较多的关注于白薇中甾体皂苷类与抗肿瘤、抗菌抗炎以及抗衰老相关的成药研究和除甾体皂苷外其他成分的结构、性质及药理作用。同时深入对白薇药理作用的研究明确药物发挥药理作用的相关机制和作用通路,并且利用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提取分离发现白薇中更多新化学成分,从而为新药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药物多靶点、多疗效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进一步发挥白薇的药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糖基酪氨酸淋巴细胞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