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成功不會自己送上門來,踏入未知領域「審慎冒險」可以幫你達成目標

  发布时间:2024-06-04 01:37:2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艾美.莫林Amy Morin)情緒干擾邏輯性選擇你踏進車流時,應該會對左右來車有些恐懼。那恐懼提醒你,過馬路以前,應該先看一下左右狀況,以降低被車子撞到的風險。你要是毫無畏懼,可能會直接衝過馬路。 。

文:艾美.莫林(Amy Morin)

情緒干擾邏輯性選擇

你踏進車流時,告別應該會對左右來車有些恐懼。玻璃不會那恐懼提醒你,成功過馬路以前,自己應該先看一下左右狀況,送上審慎以降低被車子撞到的門來冒險目標風險。你要是踏入毫無畏懼,可能會直接衝過馬路。未知

但我們的領域「恐懼量表」不見得可靠,有時即使毫無危險,可幫恐懼量表上依舊顯示著數字。達成感到恐懼時,告別行為通常會跟著改變,玻璃不會誤以為「既然會怕,成功肯定是自己太危險了」。

多年來,我們針對很多東西提出危險警訊,例如殺人蜂、狂牛症。我們似乎經常聽到許多有關危險的統計數據、研究結果和警告,導致我們難以解讀實際生活的危險程度。以癌症的研究為例,有些研究估計近四分之一的人是罹癌過世。其他報導則警告,幾年內,會有一半的人罹癌。這類統計可能令人心慌,往往會產生誤導。仔細研究這些數字會發現,生活健康的年輕人罹癌的機率,比年紀較大、超重又吸菸的人低。但是經常受到這些駭人統計數字的疲勞轟炸,有時很難客觀看待自己的風險。

清潔用品的廠商費盡心思想要說服我們,我們需要使用強勁的洗潔劑、洗手乳、抗菌肥皂,才能避免細菌感染。媒體報導,廚房流理台的細菌比馬桶蓋還多,同時呈現細菌在培養皿中迅速繁殖的影像。害怕細菌的人一聽到這類警訊,便採取激烈的手段抗菌,天天以腐蝕性的化學物質清理居家環境,反覆以抗菌產品洗手,以拳頭相碰取代握手以減少病菌的散播。但是這種抗菌方法可能弊大於利。

事實上,研究顯示,消滅太多細菌反而會降低免疫力。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的研究發現,接觸細菌、寵物和齧齒動物的皮屑、蟑螂過敏原的新生兒,比較不會得氣喘和過敏。恐懼導致很多人誤以為,細菌的風險比它們的實際危害還大。但在現實世界裡,無菌的環境對我們的健康可能威脅更大。

你應該注意決策過程中的情緒。感到悲傷時,你可能會預期失敗和風險;感到快樂時,你可能會不顧風險,勇往直前。有一項研究甚至顯示,害怕跟風險毫無關係的事物可能會影響決定。工作壓力大時,如果你考慮買房,會覺得買房的風險比較大。我們往往不善於區分影響感覺的不同因素,容易把一切因素都混為一談。

評估風險與降低恐懼

戴爾從來不曾想過,他沒有必要貿然創業。他開始找出降低破產機率的方法後,就鬆了一口氣,比較能夠理性思考如何實現創業的夢想。顯然,他有可能永遠賺不回創業的投資,但是徹底思考後,他覺得那是他願意審慎承擔的風險。

平衡情緒與邏輯

別誤以為焦慮程度是幫你決定風險高低的因素,你的感覺可能不可靠。你的情緒愈多,愈無法進行邏輯性思考。面對風險時多做理性思考,可以抵銷情緒反應。

許多人很怕搭飛機,這種恐懼往往是源自於缺乏掌控感。飛機是由機師掌控,而不是乘客掌控,缺乏掌控感令人恐懼。很多人寧可自己開長程的汽車,也不想搭飛機。但他們純粹是根據情緒、而非邏輯,做出開車的決定。理論上,根據統計,車禍身亡的機率約五千分之一,墜機身亡的機率約一千一百萬之一。

既然要冒險,又牽涉到個人的生死,難道不該選對你比較有利的機率嗎?不過,多數人是選比較不會引發焦慮的選項。注意你對冒險的看法,確定你是根據事實,而非光憑感覺做決定。

多數研究顯示,我們不善於精確計算風險。驚人的是,許多人生的重大抉擇完全是非理性的:

*我們誤判自己對局勢有多少掌控力。我們覺得掌控力大時,比較願意冒較大的風險。例如,很多人在駕駛座上比較放心,但是坐駕駛座不見得就能避免車禍。

*有安全防護時,我們反而掉以輕心。有安全防護存在時,我們行事較為魯莽,那反而提高了風險。繫上安全帶以後,開車速度通常會比較快。保險公司也發現,車上的安全防護功能增加和事故發生率有正相關。

*我們分不清技巧和運氣的差別。賭場發現,賭博的人玩擲骰子時,會因為需要擲出的數字不同而有不同的擲法。他們需要擲出高點數時,動作比較用力;需要擲出小點數時,動作比較輕柔。即使擲骰子是機率遊戲,但從他們的行為看來,那好像涉及某種程度的技巧似的。

*我們受到迷信的影響。企業領導者穿幸運襪,或一般人出門前先看一下本日星座運勢,都顯示出迷信影響我們冒險的意願。平均而言,十三號星期五搭機的人數少一萬人,那天到動物收容所領養黑貓的人也比較少。研究顯示多數人覺得把手指交叉可以增加好運,事實上,那完全無法降低風險。

*看到潛在收益很大時,我們容易樂昏頭。即使機率對你不利,只要你真的對潛在效益很感興趣,例如樂透彩,你可能會高估中獎機率。

*熟悉就比較放心。愈常冒險,愈容易誤判實際的風險高低。如果你一再冒同樣的風險,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了。如果你天天飆車上班,你會大幅低估上路的風險。

*我們太相信別人評估風險的能力。情緒可能有感染力,如果身邊的人對於煙味毫無反應,你可能不會察覺有地方失火了。相反的,如果大家開始驚慌,你也比較可能跟著慌張起來。

*媒體可能影響我們對風險的觀感。如果你經常聽到罕見疾病的報導,即使新聞報導只是獨立事件,你仍然會覺得自己感染的機率較高。同理,天災或悲劇的報導可能讓你誤以為,你遭逢災難的風險比實際高。

降低風險,提高成功機率

每年我的高中舉行畢業典禮時,都會請畢業生代表上台發表感言。高三那年過一半時,我得知我就是應屆畢業生的代表,我對演講的恐懼凌駕了全年級成績最好的喜悅。我非常膽小,即使同班同學都是我從幼稚園時便認識的朋友,我連上課也不敢發言。一想到要站在講台上,對著滿場的人演講,我就腿軟。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