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還是民調(ㄊㄧㄠˊ)?公布民調會影響選舉或公投的結果嗎?

  发布时间:2024-05-21 02:29:0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最近有人發現,原來現在台灣舉辦公投,並沒有禁止在投票前公布民調。公布民調會影響投票結果嗎?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在許多狀況下,民調的確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影響力最大的是「跟風效應」bandwagon e 。

最近有人發現,民調民調原來現在台灣舉辦公投,還民會影並沒有禁止在投票前公布民調。調ㄊ的結

公布民調會影響投票結果嗎?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ㄧㄠ在許多狀況下,公布公投果嗎民調的響選確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影響力最大的舉或是「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

在各種研究裡,民調民調「跟風效應」模擬出來對得票數的還民會影影響,可以從5%、調ㄊ的結10%到20%以上。ㄧㄠ當然,公布公投果嗎選民不可能會去注意到所有民調,響選選民也可能選擇性地相信或不相信某些民調。舉或但在選情緊繃時,民調民調一個民調即使只有5%選民注意到,也可能帶來兩三千票的差距,有時這就是反敗為勝的關鍵了。

也難怪,有人會戲稱民調為「民『調』(ㄊㄧㄠˊ)」,會有特定人士發布一些不知可不可信的民調試圖影響選情。當然,媒體常報導的是有公信力的民調機構,這些可信度高的民調,產生的「跟風效應」可能就更巨大。

發布民調對投票意向的影響有許多變數。比如說,假設台灣的區域立委選舉,某選區有三位主要候選人,最後一次民調,排名第三的候選人遠遠落後。通常,投票出來,排第三的候選人,實際得票比例會比民調又低很多,因為有些人不想「浪費票」,要投給有希望的候選人。

票會流向哪裡?如果前兩名候選人其中一人跟第三名同質性強,他可能就會得到較多選票。否則,通常是原本排第一名的人會得到較多游離票。

根據眾多研究,民眾「跟風效應」真實存在:民調結果佳的候選人,未來得票增幅大約是5~10%

例如2013年有個美國學者,研究2002與2006年的匈牙利國會選舉裡的跟風效應。1989到2011年時匈牙利國會選舉制度大致是這樣:如果某選區沒有人得到50%選票,就進入第二階段,14天後由選民針對前三名候選人再投一次票。然後,這兩個年份的第三名候選人多數放棄(不想浪費資源在沒有希望的事情),前兩名候選人多數屬於兩大黨,使得分析時的干擾因素減少。

經過複雜的計算,結果是:在第一回合領先的候選人,在第二回合可歸因於「跟風效應」得票的增幅大約是5~10%。

但,民調中的第二名就一定吃虧嗎?也不一定。如果綜合數家民調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也可能會吸引一些意志不堅定的選民決定投他。

例如某個丹麥研究,針對2014年的國會選舉,從一個可以反應丹麥選舉人口的網路資料庫抽出幾千人,控制組直接回答投票意向,實驗組分成四組,回答問卷前先看一個虛擬的新聞,新聞內容分別是「某大黨近日民調上升5%」、「某大黨近日民調下降5%」、「某小黨近日民調上升2%」、「某小黨近日民調下降2%」。丹麥國會選舉是由比例代表制決定席次,所以投給小黨的選票不會浪費,除非這個小黨已經萎縮到無法參與分配席次。

結果,看到「民調上升新聞」的那兩組,想投票給新聞裡政黨的人明顯增加。看到「民調下降新聞」的那兩組,想投票給新聞裡政黨的人也有小幅度減少。如果我們比較「看到正向民調新聞」與「看到負向民調新聞」的支持度差異,其實是很可觀的。研究裡的大黨支持度一來一往是差了5.7%,而這個大黨在控制組的支持度也不過是17%左右。在丹麥選制裡,這是10個國會議員席次的差距。

也就是說,即使民調落後,我們還是要給支持者希望,讓選民覺得還有反敗為勝的可能,否則軍心渙散,連死忠支持者都想出去玩不想投票了。

另一個今年發布的美國研究,針對四個在美國引發自由派、保守派激烈對抗的議題,每個議題列出三個左派、右派、中間的倡議團體,然後從「招募研究受測者」的平台上抽樣一千多人,請他們協助決定要把一筆錢分配捐給哪些團體。

研究者在發問卷前,有先從這平台另外抽出一百多人做調查,這就如同「民調」。正式做研究的一千多人,隨機分成有看到民調跟沒看到民調兩組。結果有看到民調這組,明顯受到民調影響,決定把錢分配給民調第一名團體的比例顯著增加,民調第二名、第三名的團體得到的資源相對減少。

最後還是強調,民調產生的「跟風效應」值得注意,但候選人個人形象、政黨形象、外在大環境與世界政經局勢也都是重大變數。心理學家強調「跟風效應」,我們就納入觀察,以後看到民調發布時,可能也就會有不同感受。

我對「跟風效應」頗有興趣,看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但我對政治學與選舉實務並不瞭解。歡迎大家按讚分享同時,也來發表一下你的看法喔。

本文經陳豐偉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全世界都瘋搶衛生紙,這種「集體搶購」的心理從何而來?
  • 《你是你,笨蛋是笨蛋》: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容易在意、配合身邊的人?
  • 《異見的力量》:經典研究顯示,真相不一定敵得過多數意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潘柏翰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