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西洋史學》:如何評價1492年「哥倫布大交換」的正面與負面遺產?

  发布时间:2024-05-21 01:26:3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1世界體系理論文:島田龍登關連項目:荷蘭的黃金時代、資本主義論、東歐的邊境化與落後性、英國工業革命、大分流、殖民地與現代/西方史實直到十七世紀初為止,荷蘭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此後歷經英國、美國,世界經濟 。

1 世界體系理論

文:島田龍登

  • 關連項目:荷蘭的論點倫布黃金時代、資本主義論、.西學何東歐的洋史與負邊境化與落後性、英國工業革命、評價大分流、年哥殖民地與現代/西方

史實

直到十七世紀初為止,大交荷蘭是正面世界經濟的中心,此後歷經英國、面遺美國,論點倫布世界經濟的.西學何霸權國家不斷變遷。在這種狀況下,洋史與負西歐核心地區分化成基於自由契約勞動的評價資本主義生產形式,另一方面,年哥東歐和美洲大陸被視為邊陲地區,大交分化成穀物和砂糖等農業生產區。正面東歐形成了再版農奴制 [1],美洲則建構起役使黑人奴隸的生產體制。至於南歐則被視為核心與邊陲之間的半邊陲地區,發展出地主和小佃農制。華勒斯坦將這種基於地區分工的「核心、半邊陲、邊陲」經濟體系,命名為「近代世界體系」[2]。這是一種經濟上密切結合、相互關連的世界體系。它會逐漸擴大範圍,最後將地球上的所有地區都納入這個近代世界體系。

歷史上存在過很多世界體系,近代世界體系是以核心地區的資本主義生產為基礎。邊陲與半邊陲則各自分工生產,透過貿易和核心產生經濟連結,橫跨地區廣闊是其特徵。這和歷史上以帝國政治整合為主的其他世界體系,有著極大差異。這種特殊的近代世界體系,現在籠罩了整個地球。如同前述,正確來說在歷史上曾經有許多世界體系興起,近代世界體系只是其中之一,但一般都把「近代世界體系論」稱為「世界體系理論」(World-system theory)。

論點

1. 從近世到現代的連續性

華勒斯坦的近代世界體系論主張,現代世界經濟的起源可回溯到十六世紀的近世。通常來說,我們都會把十八世紀後期到十九世紀前期的英國工業革命視為近代經濟的成形,但華勒斯坦認為,在近世時期產生了近代世界體系這個特殊的經濟體系,並隨著時間經過不斷發展。他特別重視較英國稍早的荷蘭發展,指出它與現代之間連綿的連續性,這點堪稱前瞻。事實上近代世界體系的產生,與十五世紀末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一致的,和後面會提到的在地理上擴大範圍也是並行的。

2. 跨越國別史的大範圍性

以工業化角度來討論近代經濟的特徵時,經常以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先傳播到西歐各國和美國,再傳至俄國與日本,也就是「以國家為單位的經濟史」。相對於此,近代世界體系論則超越國家單位,將近代經濟一路回溯到十六世紀,從歷史過程來綜觀廣大範圍。隨著大航海時代揭開序幕的商業革命,西歐的經濟不只限於西歐各地,還跨越了大西洋,建立經濟聯繫。之後,這種經濟體系在地理上繼續擴大,直到籠罩整個地球。該理論從結構探討十六世紀以降世界的一體化。

3. 外部世界的存在

我們必須注意,從地理上來看,近代世界體系論所描繪的「世界」,原本就不是一個涵蓋整個地球的概念。最初它是以西歐為中心,只涵蓋東歐與美洲的經濟體系;至於這個體系未包含的地區,則被稱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位在近代世界體系的架構之外,比方說荷蘭與亞洲的遠程貿易,對近代世界體系而言就沒有那麼大的重要性。華勒斯坦所說的「近代世界體系」,是寫成ModernWorld-System,要特別注意這個連字號。雖說是「世界」,但並不表示整個地球;只有具備體系機能的地區,才會被當成「世界」來掌握。

對於近代世界體系論的其中一類批判,就是這個「外部世界」,特別是對亞洲的定位有問題。這類批判的背後,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後,亞洲經濟產生了顯著的發展,現在中國和印度已成為世界經濟的原動力。華勒斯坦的批判者法蘭克就說,說到底,十七世紀世界經濟的中心並非荷蘭,而是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地區。

他在《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分析十八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史,認為直到十八世紀為止,亞洲都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也就是說,近代世界體系論視為「外部世界」的地區,其實才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不只如此,法蘭克也指出,雖然十九世紀以降西洋各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但到了二十一世紀,亞洲會再次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在這層意義上,他對近代世界體系論的西洋中心主義歷史解釋提出了批判。

歷史學的考察重點

  1. 十七世紀的荷蘭,如何和世界各地貿易?特別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亞洲的貿易,該如何用世界體系理論來解釋?
  2. 大航海時代開始後,美洲大陸與西歐之間維持著怎樣的經濟連繫?
  3. 外部世界是如何被納入近代世界體系的?

備註:

[1] 再版農奴制

十六世紀以降,因應西歐對穀物的需求增加,易北河以東的東歐領主強化了對農奴的控制,增加出口用的穀物生產( 參照II-25 注3)。

[2] 近代世界體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

原文源自華勒斯坦的經典著作,中文世界翻成「現代世界體系」,但日文一般翻成「近代世界體系」。以該書論述時代來看,的確是近代較合適,因此本處沿用日文譯法。特此說明。


2 世界分割

文:合田昌史

  • 關連項目:十字軍、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帝國論

史實

大航海時代初期,西班牙與葡萄牙都有分割非基督教世界的野心。1493年5月,西班牙獲教宗頒布敕令,在亞速群島和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1里格約5.5公里)的大西洋上畫下分界線(教皇子午線),分界線以西為其預定征服的領域。然而葡萄牙提出抗議,第二年6月便締結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新的分界線向西移動270里格,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1500年卡布拉爾「發現」巴西後,便根據該條約將之劃歸葡萄牙。

條約雖然沒有把分界線拉到東半球,但到了1512年,兩國都同意「將分界線延伸到地球另一側」的正相反分界解釋;之後以麥哲倫航海為契機,雙方討論香料產地摩鹿加群島的歸屬權,並提出正相反分界線 [1] 的說法。1529年簽訂《薩拉戈薩條約》後,葡萄牙獲得了該群島的歸屬權,但畫下的分界線仍有誤差,勢力範圍並不明確,因此隨著占領與征服的實際狀況,有關東亞各地歸屬權的爭議仍持續不斷。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