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叩孔孟》:孔孟認為友誼以道德為基礎,這與亞里斯多德可說是東西相輝映

  发布时间:2024-05-15 17:34:4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黃俊傑孔孟論「友誼」孔孟認為友誼以道德為基礎,所謂「以友輔仁」、【註1】「友也者,友其德也」,【註2】都是這個意思的不同角度闡述。《論語・季氏》第四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 。

文:黃俊傑

孔孟論「友誼」

孔孟認為友誼以道德為基礎,深叩所謂「以友輔仁」、孔孟孔孟可說【註1】「友也者,認為友其德也」,友誼與亞映【註2】都是道德多德東西這個意思的不同角度闡述。《論語・季氏》第四章:「孔子曰:益者三友,為基損者三友。礎這友直,相輝友諒,深叩友多聞,孔孟孔孟可說益矣。認為友便辟,友誼與亞映友善柔,道德多德東西友便佞,為基損矣。礎這」【註3】《論語・季氏》第五章:「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註4】

孔子這種論點,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三八四─三二二BCE)《宜高邁倫理學》一書中,論友誼以品行為本的意見可說是東西互相輝映。亞里斯多德指出:「如果他們的友誼是由於利益或娛樂的緣故而建立起來的,那麼當日為建立友誼那些吸引人的原因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友誼的斷絕似乎是不足為奇的事了。」【註5】

亞里斯多德又提到人們建立友誼時,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假設我向某人交了朋友,我以為他是一個好人,品行良好,但是後來才看出他是一個浪人,最低限度朋友得到這種印象覺得他不是個好人,那麼我還該把這樣的人當為朋友嗎?」【註6】對於這種情形,亞里斯多德建議可以「等到朋友實在太壞而無法改正時再與他斷絕關聯不遲。只要他還有悔改的希望,那麼我們便有責任幫他改善他的品行」。【註7】不過問題是,當朋友已經露出本來面目或變成實在太壞時,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西元前第一世紀羅馬的政治家與哲學家西塞羅著有《論友誼》一書,認為友誼以德行為本,他說:「友誼出於人性,是德性的助手,不是罪惡的夥伴。德性無法獨自地達成她的終極目標,但當與他人聯合結盟便可達成。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結合,無論現在、過去或未來,都應被視為關於人性至善的最佳與最幸福的同伴關係。」【註8】

這種觀點也出現在中國的《論語》,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八》),【註9】「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中的「如」這個字,應解釋為「似」,錢穆先生說:「竊謂此章所言,決非教人計量彼我之高下優劣,而定擇交之條件者。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見人之勝己而友之,此人即易得友,又能獲友道之益矣。」【註10】錢先生之說是《論語》這一章最正確的解釋。【註11】因此,孔子認為人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註12】

《孟子・萬章下》第八章:「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註13】也就是說,只有好人才能看出一個地方的好人。在《孟子・萬章下》第三章,孟子又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註14】友誼要看對方的德,是以友誼為目的,而不要以友誼為手段,以達到其他目的。孟子說友誼不要想到年齡的差異,或富貴、地位這些因素。

孔孟這些意見與利瑪竇可以互相印證。利瑪竇指出交友以「德」、「義」為基礎,利氏指出:「交友之貴賤,在所交之意耳,特據德相友者,今世得幾雙乎?」【註15】「友之所宜,相宥有限。友或負罪,惟小可容;友如犯義,必大乃棄。」【註16】「友之樂多於義,不可久友也。」【註17】「忍友之惡,便以他惡為己惡焉。」【註18】「我所能為,不必望友代為之。」【註19】利瑪竇又指出,交友必出於「正」:「平時交好,一旦臨小利害,遂為仇敵,由其交之未出於正也。交既正,則利可分,害可共矣。」【註20】

利瑪竇強調以友誼為目的,而不是以友誼作為達到其他目的之手段。利瑪竇看到有些友誼與婚姻建立在互相利用、以權謀私或建立在以財謀權之上,不是出於「正」。利瑪竇對中國文化有深入了解,為了傳教而精讀儒家經典,他融入中國士人生活之中,並與中國人士交往,所論極合儒家觀點。

西塞羅論友誼中「德性」產生「愛」:「當德性浮現,閃耀光芒,並認知到在他人身上也有著相同的光芒,她向那光芒移動,而且承接那人身上的光芒,從此燃起愛或友誼,因為這兩個字都來自『愛』這個動詞;此外,愛就是愛你所愛之人,沒有需求,也沒有利益的考量,但是利益會從友誼中綻放,即使你不追求它。」【註21】這也完全符合儒家的觀點。

其次,孔孟論交友的方法。第一是「忠告」,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朋友若有不對之處,要誠懇地告訴他,若對方一再拒絕忠告的話,就應該停止規勸他,以免自取其辱。《論語・顏淵》第二十三章:「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註22】朱子注云:「友所以輔仁,故盡其心以告之,善其說以道之。然以義合者也,故不可則止。若以數而見疏,則自辱矣。」【註23】朋友的性質是「以義合者」,故若義不合則疏遠,以免自取其辱。這種意見與利瑪竇、西塞羅互相呼應。

利瑪竇論交友應「直言」:「正友不常,順友亦不常。逆友有理者順之,無理者逆之,故直言獨為友之責矣。」【註24】西塞羅論友誼的特質也在「忠告」,「並且要坦白正直而非嚴厲地給朋友忠告,要有耐心而非被強迫地接受忠告。必須嚴正以對的是,在友誼中沒有比虛偽奉承、哄騙諂媚及歌功頌德更具傷害性。」【註25】這與孔子說「不可則止」是相同的道理。當代哲學家李澤厚認為,孔學中的朋友之道「以獨立、自主、平等的個體之間的關係為基礎」,【註26】是最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公德,其說甚是。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