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改變想法》:人類要是沒有知識警覺機制,永遠不可能演化到現代如此複雜的程度 - 夜上海论坛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人類要是沒有知識警覺機制,永遠不可能演化到現代如此複雜的程度

  发布时间:2024-06-29 03:35:1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大衛.麥瑞尼David McRaney)大腦之間的交流人類學證據顯示,人類的祖先有大半時間都待在樹上,嚼著樹葉。由於許多葉子在成熟之後會有毒素,像我們這種沒有演化出消化有毒樹葉能力的靈長類動物,就 。

文:大衛.麥瑞尼(David McRaney)

大腦之間的何讓交流

人類學證據顯示,人類的人改祖先有大半時間都待在樹上,嚼著樹葉。變想由於許多葉子在成熟之後會有毒素,法人複雜像我們這種沒有演化出消化有毒樹葉能力的類沒靈長類動物,就改從行為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有知遠不演化辦法就是覺機:待在那些樹葉最幼嫩的樹上。

但像這樣多半只吃嫩葉,制永就需要很大的到現代此的程度領地。一群猿類很快就能把一棵樹的何讓嫩葉啃光,所以我們的人改祖先很快就因為這種吃嫩葉的行為,發展出領域性的變想概念。自己的法人複雜領地不能和其他團體共享,因為就是類沒沒有足夠的嫩葉可以分享。於是有知遠不演化為了保護領地,又發展出部落行為。而人類祖先的特殊基因組合得到了優勢,先是贏過所有其他動物,接著是要贏過同類的其他團體,再來是要讓自己的家庭贏過其他所有家庭。因為團結力量大,人類祖先也就這麼演化成一種嚼著樹葉、有領域性、社會性的動物,彼此之間由信任所約束,但這份信任難以獲得,卻容易失去。

想要共同抵禦同類的進犯,就需要彼此有親密感,而這就需要身分認同。人類祖先演化出的能力,能夠透過訊號(氣味、吼聲與喊聲),在相同的物種中區分哪些人是自己的團體成員。而且這些訊號也有其他好處。如果任何成員都能向所有其他成員發出危險訊號,對整個團體都是好事一樁。所以可以想像,我們的人類祖先首先演化出閱讀彼此情緒的能力,接著能夠進行有意圖的交流,接著再慢慢演化出有目標的溝通。

想像一下,假設山上有三個原始人,各望著不同的方向。演化所賦予的一項巨大優勢,就是讓每個人無須轉頭,也能知道別人看到了什麼,進而將不同的觀點匯集成一個共同的世界觀。把這件事的規模放大,再增加一些抽象成分,熬出一鍋極其重要的知識濃湯,就成了我們所謂的文化。在生存的壓力下,隨著同儕溝通交流日益普遍,原始人類發展出一系列工具與能力,包括語言、臉部表情、同理心、羞恥心、尷尬感、鏡像神經元,以及情緒傳染。人腦變得非常善於使用符號與操縱訊號,用來將想法從一個人的腦海傳到另一個人的腦海中。

隨著所有這些複雜的資料訊息來回交流,一個團體的所有成員慢慢就會浮現共同擁有的環境模型、共同擁有的世界觀。要是沒有其他團體來干擾,所有成員看到岩石、河流、山羊、雲朵的時候,用來理解這一切的世界觀都會大致相似;而每個團體也會因為所面對的獨特問題,發展出專屬於該團體成員的世界觀,在許多方面可說是獨一無二。每種世界觀會都隨著時間,類似基因那樣逐漸演化。在人與人定期見面、交流新知、傳授技能、解讀祕密的時候,種種的規範與意識型態、儀式與習俗、價值觀與信念,也就這樣從一個大腦傳向另一個大腦,完成不完美的複製與更新。

這套系統雖然運作極其出色,但也帶來新的困境。所有個別的資訊來源,都不是觀察者以真正客觀的角度在記錄與呈報著現實。在這樣一個無比豐富的資訊庫裡,有這麼多的觀察者,而且每個觀察者都有自己的個人目標;就算是某位一向值得信賴的同儕,也可能忽然為了一己之利,不惜對他人欺騙或誤導。基因就是這麼自私。而且就算某個成員一片好意,要是他觀察不到某項資訊,也就無法將資訊加入資訊庫中。除此之外,大腦還很容易出錯,誤解自己要傳遞的內容。到頭來,不管「溝通」是件多麼有用的事,已注定無法完美。

知識警覺機制

雖然不完美,但既然沒有人能真正看清小局、也無法獨自看到大局,所以我們還是會希望從盡可能多的其他人那裡,得到源源不斷的資訊。這件事太有價值,不可能放棄。在人類的演化史上,很多時候正是靠著來自同儕與親屬的資訊,才得以生存,所以我們也發展出一項工具,在我們處在資訊接收端的時候,就會派上用場。這項工具就是知識警覺(epistemic vigilance)機制。

交流資訊的時候,靠著知識警覺機制的判斷,個人才不用太過倉促頻繁的更新資訊。要是沒有辦法根據大致的共識來判斷資訊的重要順序,各種社交場合可能都會變得難以進行,而那些通常能讓你吃到東西、或是不要受傷的行為,也可能都無法繼續。無論是大腦或團體,為了能維持重要的一致延續性,都必須避免讓壞資訊長驅直入,就算是來自平常信任的對象也不例外。

認知心理學家梅西耶與斯波伯(Dan Sperber)在著作《理性之謎》裡,將這種信賴與警覺之間的平衡,比喻成繁忙的人行道。一個人離開地鐵、爬上樓梯、走進人流的時候,只需要注意自己周遭這塊空間,是因為他知道所有其他人都會注意各自的空間。雖然每個人都只是在走自己的路,但因為大家做的事都相同,也就代表每個人都能繼續向前,會忽然撞到陌生人的機率不太高。

而在這個「繁忙人行道」的比喻裡,就算忽然出現某個有問題、不值得信任的人,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整個人流會有某種自動導航機制,只要出現有人刻意到處亂撞、或是莽莽撞撞影響人流,就會自動讓出一點空間。這也讓附近的人有所警覺,知道要依樣畫葫蘆。

身處於雖然有偏見、但能夠彼此信任的環境裡,個人就像是能在四面八方都享受著共同的、持續的、向前的流動。靠著有偏見的動機、不完美的感官,加上集體的警覺與信任機制,就能減輕個人大腦的認知負荷,進而減少集體的認知負荷。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