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島》從檳城看台灣:最道地的文化,才是最國際化的

  发布时间:2024-05-12 10:05:0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撰文:陳偉光檳城社區刊物《城視報》再度與喬治市藝術節合作帶來《島嶼島》系列,架起台灣與檳島兩座島嶼之間的文化橋樑,其中的四部人文紀錄片展因為趕不上疫情的變化,而從原本的實體放映轉到線上,卻能夠讓更多島 。

撰文:陳偉光

檳城社區刊物《城視報》再度與喬治市藝術節合作帶來《島嶼島》系列,島嶼島從道地的文架起台灣與檳島兩座島嶼之間的檳城文化橋樑,其中的看台四部人文紀錄片展因為趕不上疫情的變化,而從原本的灣最實體放映轉到線上,卻能夠讓更多島嶼外的最國觀眾得到觀賞的機會,也算是際化一個正面的發展。

作為檳島一介島民,島嶼島從道地的文我從《初心》、檳城《讀衣》、看台《我不流行二十年》和《昨天》這四部影片裡,灣最盡可能找到對照自己的最國在地連接。書法藝術家董陽孜和電影導演蔡明亮都比我年長,際化獨立音樂教父張四十三和我年齡相若,島嶼島從道地的文世界名廚江振誠比我年輕,檳城這四位文化人和藝術家所投身的看台領域,都和我本身從事的表演藝術、身邊的朋友圈有關聯,或多或少都有點類似我的生命軌跡。

感同身受的《我不流行二十年》

我自己也同樣搞了二十多年非主流音樂,發起過馬來西亞第一場純中文搖滾的《黃火全國樂與怒演唱會》,引起後續的中文樂隊醒覺運動,在檳島成立Soundmaker地下音樂基地,辦了大大小小三百多場音樂會,招待過來自歐美、東南亞、中港臺日等地的樂隊。

2019年在台馬音樂人交流會上與張四十三有過一面之緣,彼此有交換過意見,所以看《我不流行二十年》的時候,對他打算賣掉一手創辦的角頭音樂那份糾結,我是感同身受的。相對於經營一家唱片公司的他,我很容易把那份情感投射到自己經營的表演場地,那是一種無法割捨的力量,讓你明知不可為卻依然繼續前行。他是遇到事業瓶頸而煩惱,但角頭音樂已經成為台灣獨立音樂的傳奇,他的歷史任務早已完成,反觀環境更加嚴峻的馬來西亞獨立音樂場景,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都還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地方,要突破現狀談何容易。

張四十三在片中有一句話說得鏗鏘有力:我的人生我自己會走,不需要導航。實際上,他還有很多感情是放不下的,《我不流行二十年》把要不要賣掉角頭音樂拍成一部紀錄片,創辦人不斷去尋求昔日戰友的看法,從中回顧當年的情懷,放到檳城或者吉隆玻的獨立音樂場景內是說不出的熟悉,當年那種一起為理想打拼的熱血是共通的。

看到初出茅廬,還有點青澀的五月天、四分衛的珍貴鏡頭,原住民歌手陳建年等人的義氣相挺,何嘗不就是大馬本地樂團自己動手幹的D.I.Y精神?在一個環境不特別友善的主流世界裡,我看著大家用力唱著反調而行的當下,已經分不清是在看別人還是自己的遭遇。

從前就是現在的《昨天》

蔡明亮首部電影《青少年哪吒》上市那一年,我的大馬友人就在台灣跟他做了一個訪問,當時大馬人對這位旅居台灣的大馬籍導演根本一無所知,我把那篇訪問刊在自己替光華日報策劃的《藝文廣場》版位內,讓蔡明亮的名字首次出現在檳城報章。他那些少對白、長鏡頭、慢節奏的電影一直是我對生活的共鳴,我身邊很難找到他的知音,那種看了無人可以分享的寂寥,如同他在

《昨天》裡對著鏡頭娓娓道來的兒時孤獨。他也是劇場出身的,我看過他寫的實驗劇本,還把當中一些意象融入自己排演的戲劇裡,例如那個緩緩升起的衣櫃。十多年前他曾到過檳城出席一場交流會,我就坐在第一排面對面聆聽,忘了自己發問過什麼,只記得拿到他現場簽名的明信片和海報。

五年前因為機緣巧合,我認識了蔡明亮在大馬的製片人,知道更多他的作風,但都不及《昨天》這部紀錄片內他本人的現身說法。看他帶著攝影師回到家鄉古晉探訪兒時跟外公外婆每晚光顧的舊式電影院,用粵語和街坊閒話家常,到墓園祭拜親人,把他從高高在上的藝術家拉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讓他自在地侃侃而談老歌老電影,這些當年的在地情意結,反復出現在他日後創作的電影裡,成就他如此內斂而獨特的風格,揚名國際影展。他說得沒錯,實實在在地一直做下去,總會被喜歡的人看見,讓我想到在社區耕耘《城視報》的報館前同事們,就是現成例子。

《初心》的生活哲學

文化是在地生活經驗的累積,是時間與記憶的見證,世界級名廚江振誠在事業達到巔峰之際,毅然結束在新加坡的餐廳,回到台灣發展當地的飲食文化。他把食材當作藝術創作,追求完美的性格近乎強迫症,在周遊列國之後,發現用台灣的道地食材,也能夠做到法式料理的時候,台灣的價值才顯露出來,這一切都被記錄在《初心》這部片子裡。

鏡頭拍攝了他享譽新加坡的Restaurant Andre歇業前幾周的點滴,從廚房的烹調到桌椅餐具的擺設,都貫穿了他的生活哲學。從他的員工、合夥人、妻子的口中,我們看到一個名廚的多重角色,那份對食物不忘初心的堅持,才會讓他在最完美的時刻放下一切,踏入人生另一個階段。這部紀錄片並沒有聚焦在任何食譜的秘密,我在鏡頭前看到一個名廚對人生的追求,如何保持那一份對人對食物的真誠,他享受道地街邊小食的滋味,他喜歡員工從零開始學起的純粹。

當我在《初心》裡看到江振誠以米其林星級大廚的身份,在家鄉士林夜市很認真地分析小食檔口的成本控制,對小販能夠做出如此高性價比的食物而深表佩服的表情時,我就聯想到聞名全球的檳城小食,那種用生活熬出來的滋味,怎能不打動我的味蕾呢?

江振誠的餐廳重質不重量的經營方針,限制顧客人數的做法,也讓我看到好幾位在檳島開餐廳和咖啡館的友人身影,他們的店面完全體現了主人家的性格,沒有預約最好不要前來碰運氣,否則就會變成碰釘子。他們可以因為食材不新鮮而換掉功能表,因為看一場演出而暫停營業,這些我行我素的人總會有辦法做出別處找不到的食物或者氛圍,讓你又愛又恨。

承先啟後看《讀衣》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