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跨學科、跨領域「連結」光怪陸離的科技表演藝術

  发布时间:2024-05-17 20:32:1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林筱珺當AI人工智慧超越我們的想像認知,當VR、AR衝擊我們的感官體驗,在虛擬與現實間我們重新討論倫理道德與人性本質定義。這一切也表現在在影視、科幻小說以及藝術作品上。《駭客任務》Matrix)三 。

文:林筱珺

當AI人工智慧超越我們的歌劇光怪想像認知,當VR、院台演藝AR衝擊我們的灣國感官體驗,在虛擬與現實間我們重新討論倫理道德與人性本質定義。際藝技表這一切也表現在在影視、術節術科幻小說以及藝術作品上。跨學科跨

《駭客任務》(Matrix)三部曲中將電腦(母體)所創建的領域連結陸離虛擬世界視為最終敵人。華人科幻小說鉅著《三體》三部曲中,歌劇光怪以宇宙為框架,院台演藝詳細推演了文明發展的灣國可能進程和問題。而現在,際藝技表表演藝術近一步將觀眾帶入劇場,術節術親身感受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與聲音,跨學科跨重新詮釋科技如何融入日常生活、領域連結陸離顛覆人類的歌劇光怪思想與行為。

所有的連結,都希望創造關係

許多評論家認為,科技愈加發達,人與人的關係就愈加疏離。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表示,「其實所有的連結,都希望創造關係。而連結的背後,是我們再疏離都是想建立關係。」

「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2018 NTT-TIFA),將於明年(2018)3月至5月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以「連結」(CONNECTION)為關鍵字,向全世界發出號召,選出來自7個國家的10檔節目, 透過這些跨學科、跨領域,涵蓋人性與哲學思維的藝術作品,傳達不只是科技,關鍵在於「創造力」。

過去10年來臺灣的科技藝術節並不少見,然而重點並非運用了多麼先進的技術作為表現手法,而是藝術家如何創造、反思以及提出新的觀點,與人的思想行為進行不同切面的探討。

王文儀說:「科學家跟藝術家的共通點是追求真相,只是科學家喜歡真實的真相,但藝術家找到了真相之後,回過頭來再創造出屬於自己認為,它應該怎麼被詮釋的真相。」相較於探討科技的技術面,藝術家表現的創造力才是關鍵。「我們要強調的是作品背後的創造力,而不見得是技術的到達,所以它絕對不是劇場的工業革命,而是人類思維的進化。」

跨領域、跨學科的四種光怪陸離

11月30日的啟售記者會,王文儀為2018 NTT-TIFA系列節目提出了「光怪陸離」的概念,將10個既怪又有深度的節目歸納出四大類節目特色,每個分類都探索了我們心中溫暖、溫柔的角落。

圖二_舞_banner_-10Photo Credit: ©Nathaniel Tileston

一、溺愛與包容:如大地之母的經典

「Lucinda Childs在歐洲舞蹈界來說,就像林懷民、吳念真之於臺灣,當你疲累時回過頭看她的作品,永遠會獲得無限的生命力,因為我知道她會給我無限的溺愛跟包容。」

第一類作品有如大地之母的經典,美國現代舞蹈大師露辛達.柴爾茲(Lucinda Childs)、音樂傳奇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與當代視覺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共同創作《舞》,跨越40個年頭,三位20世紀極簡大師的影像呈現於舞台,如林懷民的《水月》、吳念真《人間條件》系列之於台灣,《舞》定義了所有舞蹈中的層次,譬如排列組合技巧、信任感以及自然生態般的完美結合。

圖三_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_banner_-10Photo Credit:©Kick the Machine Films

二、天真爛漫:最巨大而震撼的告白

第二類以最純真的方式提問,充滿了藝術家的天真爛漫。曾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泰國名導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首部劇場創作《熱室》營造出虛實交錯的立體夢境。全球徵件入選的波蘭藝術家《手足舞蹈音樂會》,以最早的電子樂器—特雷門琴進化版,無需觸碰樂器就能演奏,探索空間與聲波和舞動肢體的關係。

圖四_克里斯汀.赫佐_趨近黑暗_banner_-10Photo Credit: ©Marc Coudrais

三、細膩與無懼:冒險家突破並穿越最危險的邊緣

歌劇院更邀請了2017年臺法文化獎得主—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藝術總監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擔任「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共同策展人,這位法國鬼才編舞家的作品《趨近黑暗》挑戰視覺與肢體動感的錯綜。比利時當紅跨領域藝術家─克里斯.瓦東克以人模擬機器樣態的舞作《I/II/III/IIII》。法國的跨域藝術家梵松.居彭的《立體‧境》玩起人類的視覺差異,讓劇場化身為現成實驗室。法國的策略1號劇團作品《這我可從來沒做過》,觀察Youtube上各種怪異走紅的影片,討論「有圖有真相」的真實性。

圖五_黃翊工作室_banner_-10Photo Credit: ©Summer Yen

四、後人類時代的路徑與渴望

後人類時代進入了AI與機器人,以運算程式與生物感官的組合與衝擊的《黃金E空間》受到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的影響發想靈感。被法國媒體讚譽為「潛力無窮」並曾多次來臺的日本跨域編舞家梅田宏明,從長期研究的身體計畫延伸新作《勾勒》。

此次唯一入選的台灣作品《黃翊與庫卡》,為編舞家黃翊與一台橘色工業機器人「庫卡」的詩意共舞。庫卡來自德國百年歷史的公司,黃翊有如跟一位百歲舞者工作,他於記者會分享,「人類某種程度上也是另外一個人、公司和國家的工具,兩個工具一起跳舞會有很多對照,我在跟庫卡跳舞時會想像和自己跳舞,我們也同時都是觀眾的工具。」

圖六Photo Credit: 臺中國家歌劇院
11月30日啟售記者會現場,藝術總監王文儀與編舞家黃翊合影

進入藝術舞台的非常態領域,創造生活中的常態性反思

臺中歌劇院開幕邁向第二個年頭,藝術節以「分享今日世界的觀點與疑問 給下一輪數位盛事的藝術節」為定位,以「連結」為主題跨越學科,顛覆人類對速度、距離、虛實等物理性的感知。

「我總是希望藝術的舞台會帶引大家進入一個非常態的領域,因而在生活中常態性的反思,展現自己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和風格,臺灣整體的創造力就會提升。」此次的全球徵件相較於歐洲,王文儀看出臺灣徵件團隊較單點式的思維。對她來說,相當期待能把這樣精煉型的作品一次帶到臺灣觀眾面前,鼓勵大眾帶著開放的觀點,從國際作品中的連結找出創造點,再反思咀嚼出屬於臺灣的創造性思維。

科技並不等於疏離,連結是為了創造關係,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提出的藝術看法是跨學科的,7歲到77歲都值得一會的爆炸性作品,自然而然引領觀眾期待下一秒的驚喜演出。帶著開放的心態,便能自光怪陸離又充滿趣味的表演藝術中體會出微言大義。門票將於12月8日全面啟售。

活動資訊

2018_NTT-TIFA_campaignPhoto Credit: www.npac-ntt.org/2018TIFA/
  • 名稱: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2018 NTT-TIFA)
  • 時間:2018/3/3-5/13
  •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 官網:https://www.npac-ntt.org/2018TIFA/
  • 售票:2017/12/8全面啟售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