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自high」(下):「寫實」為理所當然?《正義迴廊》的法庭表演舞台

  发布时间:2024-06-02 20:24:0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上篇)有另一種港產「法庭戲」,同樣以現代法律體系的限制為題。若說前文所述的例子是傳統與現代之爭,以下的「法庭戲」則是現代與後現代的分歧。《正義迴廊》以劇場化的手法,質疑法律和媒體是否可以尋求真相與公義 。

(上篇)

有另一種港產「法庭戲」,不只表演同樣以現代法律體系的下寫實限制為題。若說前文所述的為理舞台例子是傳統與現代之爭,以下的所當「法庭戲」則是現代與後現代的分歧。《正義迴廊》以劇場化的然正手法,質疑法律和媒體是義迴否可以尋求真相與公義,提出真相之不同可能性。法庭其羅生門的不只表演敘述手法,令人想起三十年前查傳誼執導的下寫實《溶屍奇案》,跟《正》片同樣改編自真實罪案。為理舞台這些電影也會被歸類為「奇案片」,所當現實中法庭雖有判決,然正坊間有關其「真相」仍是義迴眾說紛紜。

《溶屍奇案》改編自1989年的法庭沙田空姐溶屍案,涉及情殺的不只表演男被告最後獲判無罪釋放。若觀眾不知真實案情,或會批評片中葉童飾演的社工角色失實,因其表現毫不專業——然而這些荒謬的情節卻是真人真事。

Screenshot_2023-10-18_at_5_19_49_PM圖片來源:電影《溶屍奇案》海報

此片的「寫實」部份直至男主角獲釋後為止,電影卻未完結,補上現實以外的一筆。編劇借黃秋生飾演的警察角色,在結尾找上葉童的角色,講述他心目中的「真相」,然而那只是一個可能性。若他有充份證據的話,早已呈上法庭。他未能成功把心中的犯人定罪,卻動搖了對方妻子(葉童)的信心。若理性的現代法制未能讓人找到真相,留下的便只有讓人選擇信與不信的餘地。最後這場戲,警察(黃秋生)並不是在警局這個代表法律的空間講出他相信的版本,而是在教堂這個信仰空間。

《正義迴廊》和《溶》片類似,按不同角色的觀點差異,以電影手法呈現有關「真相」的各種可能性。兩片同樣涉及基督宗教的描寫,並對其信徒抱著懷疑的態度。《溶》的教堂場景或許仍意味著訴諸某種超越性的真理與公義,但《正》則連這一點希望也抹去,探入人心黑暗之處。這些電影看來有某種「翻案」的意圖,亦因此受批評,因為創作者僅憑想像而非充分證據,去質疑經過嚴謹程序的法律判決,對現實中的當事人來說並不公平。

兩者的差異,看來正在於其相信還是質疑這個講求理性與證據的現代法律制度。《溶》及《正》兩片都對陪審團的討論過程花了不少篇幅。陪審團在刑事案件中的關鍵角色,是香港承襲英國的普通法制度的一部份,代表裁決須體現公眾的道德價值,亦制衡了法官潛藏的的個人偏見,是法治的體現。與其他港產「法庭戲」比較,《正》花了更多篇幅在陪審團,以面譜化的角色代表不同立場、階層及世代的香港人,加上庭上多個證人的供詞,帶來眾聲喧嘩的效果。

Screenshot_2022-11-14_at_3_59_27_PM圖片來源:電影《正義迴廊》劇照

不過按《正》的處理手法看來,戲中有關陪審團的描寫並不意味著,創作者認為這個制度能找到所謂「客觀事實」。跟《溶》的結局一樣,《正》質疑法庭裁決的結果,但跟《溶》最後嘗試提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版本不同,《正》只是提出一些蛛絲馬跡並停留在疑惑當中。那麼此片對陪審團的具體描寫,可說是反諷多於擁護。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