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倒物理學家的「三體問題」,其實與韋伯望遠鏡的觀測點有關?

  发布时间:2024-05-18 12:02:4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歐柏昇台大物理系、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生,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名譽理事長)Take Home Message宇宙中三個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彼此的引力會互相影響,因此它們的運動軌跡相當難預測,這也被稱為「三 。

文:歐柏昇(台大物理系、難倒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生,物理問題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名譽理事長)

Take Home Message

  • 宇宙中三個可視為質點的體的觀天體,彼此的其實引力會互相影響,因此它們的與韋遠鏡有關運動軌跡相當難預測,這也被稱為「三體問題」。伯望
  • 拉格朗日計算限制性三體問題時,測點發現系統中總共有五個點(L1至L5)可以使第三個物體處在力平衡狀態,難倒為三體問題的物理問題五個特殊解。
  • 韋伯太空望遠鏡被發射至L2拉格朗日點,體的觀在此位置地球與太陽始終維持在同一方向,其實因此可運用遮罩阻擋兩天體的與韋遠鏡有關紅外線干擾。

2021年12月,伯望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測點簡稱韋伯望遠鏡)發射升空。難倒七個月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也陸續公布韋伯望遠鏡拍攝到的精彩天文影像,為人類開啟探索宇宙深處的新時代。

不過,只要談到韋伯望遠鏡與它的發射軌道,就經常會提及一個感覺有點難懂的名詞:拉格朗日點(Lagrange point)。到底什麼是拉格朗日點?韋伯望遠鏡又為什麼要放在日地系統的第二拉格朗日點(L2)呢?

在詳細解說之前,先給讀者一句簡短的答案:太陽與地球始終保持在L2的同一方向,因此韋伯望遠鏡可以運用遮罩一併阻擋來自這兩天體的干擾。請讀者們先把這句話放在心上,接著我們要從數百年前的牛頓開始說起。

什麼是拉格朗日點?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書名源於物理學上的重大難題⸺三體問題(three-body problem)。從牛頓(Isaac Newton)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以來,這項難題困擾了數百年間的眾多天才。

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非常簡潔,一條簡單的公式即可算出物體之間的重力。兩個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彼此因重力作用而相互影響的情況,屬於較單純的「二體問題」,因此要預測它們的運動軌跡並不困難。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書籍《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早已完整解出二體運動軌道的數學形式。兩個質點受彼此重力而互繞,則運行軌道會是圓錐曲線,例如地球繞行太陽的橢圓軌道。

然而,系統中一旦加入第三個物體,成為「三體問題」,情況就會變得極其複雜,且軌跡通常非常混亂。三體問題在數學上大多不存在解析解(analytical solution)(註),也就是無法找到準確描述該軌道的數學公式,只能靠著電腦一步步推算才能得知下一步的狀態。

註釋:一個或一組方程式的「解析解」,是指可用常見運算(如加減乘除、指數等)的組合來表達的解,如二次方程式的根就是典型的解析解。

1890 年,法國數學家龐加萊(Henri Poincaré)指出,三體運動會出現混沌(chaos)現象⸺由於三體運動的軌跡非常紊亂,只要給予細微的變化就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所以我們無法精準預測三體的長期運動軌跡。這種情況就如同極為複雜的大氣現象,氣象預報雖能告訴我們明、後天的天氣,但卻無法精準預測更久以後的狀態。

雖然三體問題沒辦法算出普遍的解析解(analytical solution),不過有些天才數學家卻找到在特殊條件下的解。18世紀數學家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在計算限制性三體問題(restricted three-body problem)時,把第三個物體視作沒有質量的點,加在二體運動的系統(例如太陽與地球互繞的系統)當中。試著將問題簡化後,是否便存在可算出軌跡的特殊解呢?

1圖片來源:NASA, STScI
圖一:日地系統五個拉格朗日點位置示意圖。韋伯望遠鏡位於 L2 點,和地球同步繞太陽公轉。(NASA, STScI)

拉格朗日在計算後發現,這個系統中總共有五個點可以使第三個物體處在力平衡狀態(分別稱為L1至L5,圖一)。在這五個位置上,該物體所受到太陽與地球的重力總和,剛好等於它隨地球公轉所需的向心力。換句話說,在這五個拉格朗日點時,太陽重力、地球重力與離心力三者的作用正好達成力平衡,所以物體可以跟隨地球一起公轉,對於太陽和地球而言,也就能保持在固定不動的相對位置上,這五個點就相當於三體問題的五個特殊解。

為什麼韋伯望遠鏡要放在L2?

韋伯望遠鏡位於日地系統的L2,繞行太陽的軌道比地球更外圈。如果它只受太陽重力影響以橢圓軌道繞著太陽公轉,那麼依據克卜勒定律,它的公轉週期會比地球更長,而跟不上地球的腳步。不過,若是把這個問題視為三體運動(太陽+地球+韋伯)而非二體運動(太陽+韋伯),結果就會有所不同。除了太陽以外,韋伯望遠鏡實際上還受到地球重力的吸引,這股力量會加速望遠鏡的公轉,讓它剛好可以跟上地球公轉的腳步。

讀者們還記得前面曾經提過,位在拉格朗日點的物體可以自動跟著日地系統同步移動嗎?這項物理特性使得拉格朗日點在太空科技上具有應用價值。

不過,太空望遠鏡其實也不一定都要放在拉格朗日點。例如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就位於離地面約540公里的近地軌道,因此當初發現鏡面出現問題時,還能發射太空梭以協助維修。

那為什麼韋伯望遠鏡不放在近地軌道,而是大老遠地來到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L2?科學家的用意是什麼?

韋伯望遠鏡之所以放在L2的關鍵原因,在於它的主要任務是「紅外光天文觀測」。我們周遭環境中充斥著無數能發出紅外光的物體⸺人體可以發出紅外光,地球更是個強烈的紅外光源。甚至就連望遠鏡本身如果溫度不夠低,也會發出夠強的紅外光波段熱輻射。因此紅外光天文望遠鏡必須冷卻到極低溫度才能運作,韋伯望遠鏡運作的溫度就大約是-225°C。

至於太陽和地球這兩個強烈的紅外光源,可能使韋伯望遠鏡溫度升高而影響觀測,也是必須隔絕的兩大干擾。因此韋伯望遠鏡利用一組稱為太陽盾(sunshield)的遮罩阻擋輻射,以達到冷卻效果(圖二)。

1圖片來源:NASA GSFC/CIL/Adriana Manrique Gutierrez
圖二|藝術家繪製的韋伯望遠鏡構造,上方黃色六角形構造是鏡面,下方一共五層的平面構造則是太陽盾。(NASA GSFC/CIL/Adriana Manrique Gutierrez)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