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在焦慮星球上微笑》:現在的你已經足夠

  发布时间:2024-05-12 05:33:3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高中生看世界/呂詠倢活在21世紀,我們很容易陷入超出心理負荷的生活。坐車上學短短十分鐘的路程,在行人熙熙攘攘、車聲鼎沸的忙亂中必須打開英文聽力練習檔,說服自己聽一遍不懂就再聽一個禮拜——這件事不會 。

文:高中生看世界/呂詠倢

活在21世紀,書評上微我們很容易陷入超出心理負荷的焦慮經足生活。

坐車上學短短十分鐘的星球笑現路程,在行人熙熙攘攘、書評上微車聲鼎沸的焦慮經足忙亂中必須打開英文聽力練習檔,說服自己聽一遍不懂就再聽一個禮拜——這件事不會很痛苦。星球笑現

課程裡偶有學生口中不上也無妨的書評上微「廢課」,可以用來補眠、焦慮經足聊天或滑手機擺爛,星球笑現但若不試圖寫點功課、書評上微背誦課文做些有「生產力」的焦慮經足事情,心中便過意不去。星球笑現

回家後吃晚飯配上Netflix外國新影集,書評上微分明低頭夾菜時就會錯過畫面,焦慮經足還是星球笑現硬要把影片速度調成兩倍速,理解力跟不上劇情時再不情願的拉回進度條。

假日躺在沙發上滑社群媒體,意識到自己只是失神地滑著頁面時間軸時,只好再從自己的followers中點開每個人的版面,一一看起,一一忘記。

午夜時分的疲倦感已經席捲整個身體,但虛度白日的悔恨也在這時洶湧而出,只是再聽一首俗濫的情歌也好,憂鬱到用棉被裹緊所有自己也比睡大覺好。

難怪麥特・海格(Matt Haig)的這本書要取名為《在焦慮星球上微笑》。在成功學書籍獨佔暢銷排行榜鰲頭、大至紅毯造型小至家居穿著都要受病態美學評判、固守電腦手機平板面前太久遭致許多文明病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在不安、恐慌與焦慮潛伏的世界裡保護自己?或許答案遠遠比深呼吸喘口氣要複雜。

物理學家薩根(Carl Sagan)在《宇宙・宇宙》中寫道:「我們基因裡的氮、牙齒裡的鈣、血液裡的鐵、蘋果派裡的碳,全都是在塌縮星的內部形成的。星塵構成了我們。」———作家在本書末尾引用了這段話,試圖提示我們作為活生生、會呼吸、有意識的生命體,就已經是自然偉大秩序的一部分,我們已經在無數個現在構成永恆的宇宙,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

你可能想要反駁,覺得這些只是完全走不進你心裡的爛雞湯。但請給這本書一點時間,也許你會發現更美好、更完整去「成為你自己」的秘訣。

非關外表:無一物完美,但萬物皆和諧

「我們是人類啊,別為長得像人覺得難為情。」

關於拒絕身材跟容貌焦慮、接納不完美自己、正面身體自愛的論調,我們已經聽到耳朵快要長繭。但對於自身外貌形象仍存在負面評價,而窮盡一生追求更高容貌標準的普遍現況之所以仍存在,或許與經濟學中的「美貌溢價」深有關聯,當美貌成為一種能決定社交能力、求職機會、薪水高低等社會地位的軟實力,焦慮便理所當然現身。

處於顏值經濟的時代,大眾媒體不斷向我們轟炸單一而限縮的世俗審美標準,眾多標誌性的形象默默影響我們心中於美的標竿,成為群體間另類的文化共識,相關消費產品、美容教學、時尚潮流相應而生,以貌取人的實力認定標準也在其中。

為了順應社會法則,我們注定從「被塑造者」漸漸走向「塑造者」,任由社會幻想的理想身體形象操弄我們的安全感、幸福感與自我價值認可,還得自欺欺人的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也許社會風氣難以在一夕之間改變,但沒有任何改變能夠促然發生。追求自己心所嚮往的外表的行為依然持續運作,但拒絕再讓美醜成為種評判他人與自我的符碼,改為透過「模塊化的元素」取代外貌,成為個人形象的建構方式:喜歡游泳運動,就展現出自己掌握了哪些泳姿、參與過哪些特別的泳渡活動、觀看過哪些賽事的比賽⋯⋯揉和自我感知與體驗所產生的獨特形象,具備更吸引人的特質。

又或是透過情感交流的魅力,在與人的直接互動或社會關聯上表現出真正的自我,自然便能獲得與自己位處同個性格光譜的職位或人脈,也進而一再形塑出更好的自己。

再又是培養內在美的核心,經過生活中各層面經驗的積累、文藝作品裡得到的啟發或任何知識修養的薰陶,皆能幫助我們沉澱出內在美麗的獨立性,而無需再透過盲目追求社會理想外貌獲得對自我的肯定。

但即使什麼都不追求也無所謂的,因為我們都已經是大自然完美的造物。

正如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寫道:「大自然,無一物完美,但萬物皆和諧。樹木或許扭曲歪折,奇形怪狀,但依然美麗。」從達文西著名的維特魯威人圖畫裡,也可驚奇的發現———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上帝賦予的黃金比例,在每個身體部位都潛藏著大自然的美麗密碼。

關於時間:與滴答流逝的分秒、時刻、年月建立新關係

「人類大部份的歷史上,再過十五分鐘五點或四點四十五分這種概念,都不具有任何意義。」

懷錶在16世紀首度問世,日記作家山繆・佩普斯(Samuel Pepsy)在給自己買了個懷錶後便很快意識到,獲取時間資訊的同時他也被分秒針的轉動、整點的到來給支配了自由。

人類本質上對時間的流逝缺乏實感,在計時工具問世以前,我們只將時間二分為白天與夜晚、清醒與睡眠,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但「無知是一種幸福」之所以被當成陳腔濫調,就因為它蘊含了真理。當時間概念普世,當確認時間的能力轉變為不確認不行的衝動,當時間從輔助的工具成為焦慮的源頭,我們反而希望倒轉時間。

但我們難道不應該擁有更多的時間嗎?電子郵件的傳送只在一瞬,洗衣機轉動一小時就可以洗一周的衣服,飛機比起渡輪快上許多倍的速度——時間到底都去了哪裡?問題在於我們其他各方面都超載了:因為電郵寄送很快,所以可以拖到最後一刻再開始撰文;因為洗衣機按個按鈕就能運轉,所以衣服可以再積多天點沒關係;因為飛機航行時間很短,所以訂最後班次就可以趕上等一下的要事了。但設想的完美結局往往來不及完成,我們反過來為時間效力。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