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還鄉】讓青年有根,他們就不會「漂」—張孟訓與芥菜種給宜蘭青年紮根

  发布时间:2024-06-02 18:31:49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鄉鎮裡的老人家,一個個站在門口前,無力地看著大水侵襲家園,眼神像是失了靈魂地看向遠方⋯2010年的蘇澳百年水災,硬生生扒開宜蘭蘇澳鄉長久以來的衰敗事實—— 青年人口外流,沒有人力可協助救災。7年後,有 。

鄉鎮裡的青春青年老人家,一個個站在門口前,還鄉無力地看著大水侵襲家園,讓青眼神像是根們失了靈魂地看向遠方⋯2010年的蘇澳百年水災,硬生生扒開宜蘭蘇澳鄉長久以來的不會衰敗事實—— 青年人口外流,沒有人力可協助救災。張孟種給紮根

7年後,訓與有7成面臨就業、芥菜升學機會的宜蘭青年願意選擇留在家鄉,讓蘇澳、青春青年甚至是還鄉全宜蘭開始出現「青年返鄉」的曙光。這來自於7年前25歲的讓青青年張孟訓,起身打造的根們「返鄉教育」。

「上午才輔導他(學生)、不會下午就要去警察局保他出來,張孟種給紮根老實說這個真的讓我們很挫折⋯」,緩緩道出這段話的,是宜蘭縣芥菜種愛鄰全人關懷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張孟訓。當年張孟訓看著家鄉,心想:「一個只剩下老人、小孩的老鄉鎮,能有什麼樣的未來?」,他看見印尼在「青年導流」的成功案例,決心返鄉從教育弱勢開始做起,創辦協會推廣「返鄉教育」,希望為衰敗的故鄉挹注改變的能量。

「芥菜種」在2007年時就已成立於蘇澳,始終秉持著透過實際行動將熱情與服務散播到各學校及單位。短短10多年內就已服務超過650位弱勢家庭的青少年及其家庭;蘇澳的在地青年和居民紛紛投入,將資源融入地區教育。例如,透過免費課輔班陪伴弱勢、中輟生等高關懷青年,也提供青少年品格教育及親職教育、急難家庭救助、家庭與銀髮族關懷服務、居家探訪等。然而,當張孟訓接觸得越多,越挖掘出青年外流的咎因是外人難以察覺的,也讓他深感焦慮。這些青年中輟離家住在廟裡、不然就是家境貧困無力升學的困境,讓張孟訓觀察到一個核心:他們對於未來深感悲觀、甚至有「待在故鄉」就是低人一等的既定印象。

料想不到的是,2011年夏季,宜蘭南澳鄉突然發生嚴重水災,由於沒有媒體關注、沒有資源挹注,張孟訓決定第一時間帶著協會青年前往救災,提供更多實質的關心、協助和物資。這個契機,也成了協會重新定調「青年導流」的轉捩點;讓青年返鄉、再造家鄉的新價值是一種導流,讓原本身處弱勢、接受援助的青年們,捲起袖子將關懷化為行動力,則是意外創造出的連結點。

20170702_180934_1500Photo Credit: 張孟訓
張孟訓和女兒。

讓「毋成囝仔」願意付出,成為改變故鄉的起點

張孟訓當下領悟到,要讓他們逐步撕掉「毋成囝仔」(台語:不良少年)標籤、對故鄉擁有歸屬感,最一兼二顧的方法,就是創造機會讓他們對鄉鎮「付出」。

在救災現場,會看見原本學業不得志的中輟青年,一個個轉為神情認真而專注,更因協助救災獲得肯定,展露出富有成就感的笑容,對鄉鎮的認同感也隨之提升。張孟訓當下領悟到,要讓他們逐步撕掉「毋成囝仔」(台語:不良少年)標籤、對故鄉擁有歸屬感,最一兼二顧的方法,就是創造機會讓他們對鄉鎮「付出」。張孟訓隨即與協會的團隊夥伴安排了一系列「環境教育」、「社區服務」行動,讓每個加入協會的青年都有能力「給予」,更是藉此創造出與故鄉的「連結點」。

先是徒步從蘇澳走到頭城,將近30公里、12小時的路途,沿路解說起當年蘇花公路早年如何是透過榮民一步一腳印蓋建出來;再帶著這些孩子們到榮民醫院當志工,探望起這些打造台灣經濟起飛的長輩們。除此之外,淨灘、種花生、種米等環境教育,讓這些原本對「鄉鎮沒有感覺」的青少年,開始認識宜蘭在地土壤能栽種什麼植物、宜蘭的先天環境優勢有哪些,讓這些青年用行動認定「這裡是我們的家」,更是讓在地居民都紛紛比「讚」來肯定。

44506945_2142753382606226_25600478641725Photo Credit: 社團法人宜蘭縣芥菜種愛鄰全人關懷協會 粉絲頁
今年在蘇澳新馬車站的普悠瑪號車廂出軌事件,許多傷患分別送往蘇澳榮總、羅東聖母、羅東博愛醫院,蘇澳芥菜種教會、蘇澳芥菜種愛鄰全人關懷協會也前往了解關心、發送飲水麵包等物資。

教育成了青年回流的催化劑,7成青年自曝願留在家鄉打拚

漁貨量豐收,讓蘇澳鄉曾在1960年代繁榮一時,成為全台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但現在回神一望,蘇澳街景仍是停在30年前,和蘇澳現今產業結構相同,仍停留於漁業、礦業等傳統產業。張孟訓坦言,創造「認同感」仍是不夠,許多當地青少年從小就被父母親灌輸著「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迫使著境內沒有大學的宜蘭蘇澳鄉,就只能接受著青年不斷外流的現象。

張孟訓觀察到目前全台的產業結構,都開始出現「第一線基礎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他認為要讓青年回流的最大關鍵,就是要翻轉「黑手就是低等」、「留在故鄉沒未來」的既定印象。

「如果能讓青年回流、產業再造,到底為什麼還要『漂』呢?」張孟訓語氣稍稍激動的反問著。除了環境教育以外,協會也持續導入產業相關課程,讓課業不理想的青少年了解,能用「技術」打出未來一片天。例如透過協會的大哥大姐,以志工的身份來教導學生們製作手工藝品、教予簡單的烘焙技巧;或是邀請善於農耕的長輩們分享農作知識,讓青年們自己實際農作;張孟訓也鼓勵青年們就讀技職體系,實際習得一技之長。

張孟訓相當自信地分享到,花蓮農工創校98年來,今年首度出現推甄上台大農藝系的學生,而這個學生正是宜蘭芥菜籽協會的孩子。當初對課業不感興趣,但因為她接觸農藝後,「發現種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意外奠定自己的志向。張孟訓認為,這個成功的案例更加驗證了協會多元培養興趣、能力的方向,讓孩子更有機會找到除了讀書以外的「另一片天」。

自蘇澳發跡的芥菜種愛鄰全人關懷協會,目前拓展據點至南方澳、冬山與宜蘭等4個據點,張孟訓信心滿滿地喊出要全宜蘭「12個鄉鎮都要有據點」的目標,背後的重要動能,正是因為成果已開始百花齊放、有在地青年紛紛待在故鄉打拚。

「之前第1屆、第2屆帶領的學生,大多仍是離鄉工作,但到了第4屆,居然高達7成的孩子表示要留下」,張孟訓興奮地分享著,他更表示,有個成績優異的國中學生,立志要考上醫學院,「因為之後要回來鄉鎮服務鄰里居民」,這從所未見的改變,無不讓張孟訓堅定認為,用「教育」再造故鄉、留住青年是可行的。

10620031_1542561759292061_38779931182594Photo Credit: 社團法人宜蘭縣芥菜種愛鄰全人關懷協會 粉絲頁
由協會帶領孩子們利用陪讀班空檔,製作園遊會義賣的手工餅乾,孩子們臉上有著止不住的興奮。

從小紮根「故鄉認同感」,有望成宜蘭「在地再興」動能 

「有豐富歷史」、「適合人居住」、「有價值」,張孟訓形容起他心中的蘇澳,他認為他在做的,不只是讓老城復甦,未來藍圖更是勾勒出「文化、自然與生態」的宜蘭再興運動。若能從小扎根在地人對故鄉的認同感,這份認同感很有可能成為幫助宜蘭「在地再興」的動能。

相信「只要讓青年願意返鄉打拚,我們的故鄉就會有更多可能」的張孟訓,則是帶著這份愛鄉的使命感,用創造歸屬感的方式來打造地方創生。張孟訓的宜蘭返鄉教育實驗,正持續翻轉宜蘭在地的現有命運。

20170620_204926Photo Credit: 張孟訓

中華三菱推動永續城市,長期關心偏鄉青壯年人口流失議題

中華三菱每年舉辦「發現之旅」,邀請車主為地方發展注入觀光活水。
中華三菱認為,返鄉不能由上而下、由外而內推動,應該以當地為主體,傾聽當地老店舖、鄉間道路的故事,拉起孩子與當地的連結,讓他們「願意」以及「有能力」返鄉。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