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的配樂發生一連串菜鳥錯誤,背後煩人音樂三小時不間斷疲勞轟炸

  发布时间:2024-05-16 16:58:1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Sherry Shieh謝世嫻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若有任何其他想法,都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奧本海默》Oppenheimer)當網路95%以上影評們一致好評「本世紀最偉大的電影」時,僅有少數國外觀眾和 。

文:Sherry Shieh謝世嫻

  •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奧本若有任何其他想法,海默後煩轟炸都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當網路95%以上影評們一致好評「本世紀最偉大的樂發樂電影」時,僅有少數國外觀眾和我持以下相同看法。生連時建議看電影前先做功課,串菜這部並不適合每個人。鳥錯而且我強烈建議要戴耳塞。誤背

Sherry不負責任影評:Oppenheimer
Rating: 7 / 10

故事(STORY)

身為Nolan的人音「前鐵粉」,我始終認為《頂尖對決》(The間斷 Prestige)是他拍過最好的一部。後面的疲勞驚世鉅作如《黑暗騎士》、《全面啟動》、奧本《星際效應》雖然票房卡司與配樂陣容越來越亮眼,海默後煩轟炸但總覺得諾蘭說故事的樂發樂風格與結構,失去了當初《頂尖對決》的生連時純粹跟緊密。就像魔術師一樣,串菜其實把東西變不見(The Turn)不是高潮,而是最後那個出其意料的The Prestige(重現,Reappearance)。

寫故事也是同理。Nolan早期的故事結構非常有意思,但是後來的劇本卻越來越長。我了解這些題材的知識度和資訊量非常高,但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好」編劇在地球上真是鳳毛麟角。好編劇要能濃縮重點,「深耕」而不是「廣發」。《奧》用交叉倒述兩個聽證會的方式,把故事分成三部份:

  1. 「曼哈頓計劃」與原子彈發明
  2. 對奧本海默的鬥爭與批評
  3. 他的感情世界與內心掙扎

在《奧本海默》,導演用三小時挑戰觀眾膀胱。但Nolan每個題材都極度龐大、這次還要cover到人性與內心感情世界—導致每樣菜只能平均分佈、淺嚐幾口、令人不清楚真正的人物重點在哪。

舉例:《奧本海默》主角的天人交戰內心戲。原子彈是奧本海默主導發明的沒錯,但就像杜魯門總統說的:「原子彈是我投的,你內疚什麼?」這場戲打臉男主角太自憐自愛。

Mr. President,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奧本海默接下「曼哈頓計劃」除了愛國,另一方面也是想滿足科學家的事業私心,但是事後內疚就太矯情了。(拜託這麼天才的人怎會沒想到發明原子彈的後果?)當個人野心超過道德時,事後再內疚就顯多餘,且還會讓男主角設定成一個舉棋不定的軟渣男(尤其他的感情線)。也許Oppenheimer本身就不是聖人,但若把整條內心線砍掉或重置輕重比例,故事會更簡潔精彩。

關於故事我還有個建議,就是《奧》分成兩部電影會更好。就像當初Clint Eastwood拍 《Flags of our Fathers 》與《Letters from Iwo Jima 》,同一件歷史事件有兩個完全不同觀點,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士兵的屠殺與孤寂都能被justify,因為好人壞人是相對,不是絕對的。

不知為什麼Nolan沒有考慮讓《奧本海默》更立體,反而ㄧ次端出太多菜色讓人吃不下肚。Nolan的資訊量往往太大卻又得硬塞進故事主幹,導至最後黏稠度不高,因為觀眾看得眼花繚亂,根本無法吸收。真心話:若不事後再做功課,我看完《星際效應》還是搞不清楚黑洞跟蟲洞的差別……

配樂(MUSIC)

Nolan過往每部片的音樂各有特色,尤其Hans Zimmer不斷自我演化的配樂風格,和Nolan的精神非常契合。因此,我非常不解為什麼Nolan這次就不和Hans Zimmer合作了?原子彈才要一定必須和Hans Zimmer合作啊!

《奧》配樂令人frustrating的地方不少,有幾度甚至令我厭煩到想起身走人:

1. 作曲

經驗不足的電影作曲家很容易有一個錯誤觀念,那就是音樂需要從頭配到尾,好像生怕有任何安靜就會「冷」場。這是2005年我和《追殺比爾》金獎大師Luis Bacalov學習配樂時,他一直耳提面命的金律。「如果耳朵早已習慣音樂,那音樂已不是「音樂」,因為音樂已不再有任何意義,反而只是噪音。」

可惜的是,在《不可能的任務7》犯這個錯誤就算了(我在上一篇FB影評有寫到),沒想到,一向高標準的Nolan 卻因一個相較Hans Zimmer的菜鳥作曲家,也發生一連串的菜鳥錯誤。

《奧本海默》的年輕作曲家寫過《黑豹》(Black Panther)和《天能》(Tenet),雖說他僅用五天就寫完《奧》配樂很天才,但坦言本片的風格非常混亂(聽得出來他真的只花五天寫曲):從Hans Zimmer式的金屬銅管到現代叢林樂、從類Max Richter的小提琴多聲奏到New Age環保音樂—如果是刻意要讓觀眾感到厭煩,那這種自助餐配樂的確成功了!

而且配樂從頭放到尾,就像《媽的多重宇宙》英文片名,音樂是「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令人感覺像看一部三小時預告片。不想看電影,我總可以閉眼,但不想聽音樂,我卻關不上耳朵,真痛苦。

2. 混音

這裡講的是sound editing / mixing / master的明顯瑕疵。不知是否我看的AMC戲院本身有怪異的音響設制?但應該不是,因為在AMC看過許多部電影,卻從來沒有感受過這麼不對稱的音量對比。

《奧本海默》的配樂大過對白,某些戲甚而呈現60:40的打架對比,音樂早就喧賓奪主。這種初級錯誤,令我認為《奧》是sound editing & mixing 最差的一部。我要很吃力地把音樂和對白分開聽,才能聽懂演員在講什麼。而在美國戲院無英文字幕、又要吸收重金屬知識,加上背後煩人音樂三小時不間斷疲勞轟炸,這種觀影體驗令人終於失去耐心,害我倒在椅子上睡了20分鐘。

音效(SFX)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