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心理學:愛情吸引力法則——出Pool拍拖4大要點(上)

  发布时间:2024-05-15 11:07:4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Samm「So I say I love you, 只有愛恆久不枯……」不論你是不是「姜糖」,相信你都一定會唱這首歌。除了心愛的偶像,你有沒有一個喜歡的人?或許單身的你正想申請愛情簽證,正式開始發 。

文:Samm

「So I say I love you, 只有愛恆久不枯……」不論你是愛情不是「姜糖」,相信你都一定會唱這首歌。心理學愛除了心愛的情吸偶像,你有沒有一個喜歡的引力人?或許單身的你正想申請愛情簽證,正式開始發展新戀情。法則但到底是點上甚麼因素會令兩個人互相吸引?你的心儀對象又是否合適的人?若你不想成為感情裡的蝸牛,總是遲十秒,遲十秒……那就要看看本篇愛情心理學的愛情「愛情吸引力法則」!

相似性(Similarity)

「同性相吸,心理學愛異性相斥」,情吸還是引力「同性相斥,異性同吸」?學者普遍認同前者,法則認為相似的點上人比互補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成為情侶(Montoya et al., 2008)。研究指出,相似的性格特質(Bleda, 1974)、興趣(Curry & Emerson, 1970)、人生觀(Tan & Singh, 1995),都是令兩個人互相吸引的重要因素。而且,價值觀、政治取向和宗教信仰的相似度也會影響雙方的吸引力(Warren, 1966)。如果MIRROR和ERROR是兩個人,他們或許會成為惺惺相惜的好對手,而甚少機會成為一起拍拖的情侶。的而且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有共同話題並發展關係,在生活上也較能培養出默契、互相配合,且較少機會面對衝突和爭執。

心理學的配對假說(matching hypothsis)提出,我們大多傾向和吸引度相近的人在一起,例如是外貌方面(Feingold, 1988)。平凡的人大多覺得男神/女神高不可攀,很少能夠大膽接近並發展出情侶關係。就如「神徒」或許會覺得「教主」是一個仰慕或崇拜的對象,雖然會有一點戀愛的幻想,但在現實生活中始終會保持距離,正如新歌《不可愛教主》那樣。一句傳統的說話,「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其實也是有學術研究支持的。學者提出的「homophily」(同質偏好),就指出人傾向和自己社會背景相似的人交往並發展關係,例如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McPherson et al., 2001)。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Screenshot_2021-11-14_at_4_37_27_PM圖片來源:MIRROR

但值得提到的是,我們認知上的相似性(percieved Similarity)比實際上的相似性(actual Similarity)更為重要(Montoya et al., 2008)。即是雙方主觀上覺得對方跟自己有多相似,是更能影響一段關係中的吸引力。一個關於Speed Dating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參加者在認知上覺得他們和對象愈相似,數據就能夠反映他們對對象有愈高的好感度(Tidewell, 2013)。現時的交友App也利用了這種心理傾向,告訴用家他們和某個建議對象有一些共通點,以提升他們接受配對的意欲。單身的你可以試試和對方發掘共通點。如果對方樂意,也可以和他們建立共同興趣或目標。(如果你的對象已經嫁給了 MIRROR,就要加倍努力了!)

當然,凡事總有例外,迥然不同的人也有可能成為情侶,惟心理學上歷來沒有足夠的相關研究支持。雖然互補型的關係可以鼓勵我們接觸更多新事物、新想法,帶來刺激感和新鮮感,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找一個和自己相似的伴侶較有助發展長遠關係。

鄰近性(Proximity)

不知道各位最近有沒有看港版《大叔的愛》?當中錯綜複雜的多角戀有沒有看得你頭昏腦漲?我們的主角阿田先後被上司KK、同事阿牧和青梅竹馬梓芊喜歡上。這幾位愛慕者有甚麼共通點?就是他們都熟識阿田,而阿田在他們的生活中常常出現。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傾向喜歡自己熟悉的人事物(Zajonc, 1968)。相關的心理現象名為「多看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指如果一個現象愈常出現、愈常被我們的看到,我們就愈會喜歡它(Zajonc, 1968;Saegert et al., 1973)。在《大叔的愛》中,阿田對三位愛慕者來說都是十分熟悉的存在,他們在生活中經常和阿田共處。阿田是為KK工作多年的下屬,是和阿牧同居照應的室友,是跟梓芊共同成長的夥伴。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重複見面相處所帶來的熟悉感成為令他們喜歡上阿田的因素之一。

Screenshot_2021-11-14_at_4_35_03_PM圖片來源:ViuTV

不少學者研究過「多看效應」,例如Moreland and Beach (1992) 在他們的實驗中安排了四位年齡和外貌相約的女士到一間大學課室上課,其中出席次數最多的一位,都被其他同學認為最吸引。Festinger, Schachter, and Back (1950) 的研究也發現,在大學城宿內,比起住在其他樓層的學生,住在鄰房的學生更容易成為朋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以前中學的鄰座?或許你們一開始只是點頭之交,但你們很快就會一起打波,一起去廁所,一起吃飯⋯⋯又或者你用交友App約對象出來見面時,有沒有試過第一眼看對方時感覺普普通通,但在數次約會聊天後覺得對方也不錯,好感度增加了?這就是「多看效應」的作用。

學者認為「多看效應」和演化心理學息息相關。人傾向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懼,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感到熟悉時,就會有更多安全感,並產生正面觀感(Harmon-Jones & Allen, 2001)。當面對人時,我們傾向把熟悉的人視為內群體(in-group)——自己人,並且把不熟悉的人視為外群體(out-group)——外人(Zebrowitz et al., 2007)。而且,「多看效應」早在我們嬰兒時期就出現。一項研究在實驗中發現,比起第一次見的人,嬰兒更容易對曾經見過的人展露出笑容(Brooks-Gunn & Lewis, 1981)。我們和某些人見面的次數愈多,就能掌握愈多關於他們的資訊,認知到對方對我們無害。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其中產生的安全感是令我們傾向喜歡較熟悉的人的原因之一。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