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咒》:缺乏了某種恐怖片的核心,沒有因果關係,沒有邏輯,甚至沒有惡意 - 夜上海论坛

【影評】《咒》:缺乏了某種恐怖片的核心,沒有因果關係,沒有邏輯,甚至沒有惡意

  发布时间:2024-06-28 23:37:4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沒趕上《咒》Incantation)院線,看到Netflix電影上架,立馬即刻便正坐觀賞。在電影的一開始,透過紀錄片、自拍、心智、咒術、祝福等元素,大致上便可猜到整部片的結構,是柯孟融導演精心設計的參 。

沒趕上《咒》(Incantation)院線,影評有因有邏有惡意看到Netflix電影上架,咒缺種恐至沒立馬即刻便正坐觀賞。乏某在電影的怖片一開始,透過紀錄片、心沒係沒自拍、果關心智、輯甚咒術、影評有因有邏有惡意祝福等元素,咒缺種恐至沒大致上便可猜到整部片的乏某結構,是怖片柯孟融導演精心設計的參與式陷阱。全片觀畢,心沒係沒我覺得,果關影片整體製作細膩,輯甚鏡頭運作與場面調度節奏感很好。影評有因有邏有惡意故事題材尚好,恐怖感操作也可。但,總覺得缺乏了某種恐怖片的核心。

抽絲剝繭,我們就來解讀與理解一下《咒》到底是好看還是不好看。

恐怖片的攝影手段

看過柯孟融導演幾個不錯短片,像是《鬼印》、《大雨》,可以發現他對於電影內容的傳播設計與創意打造。後來也看過長片《打噴嚏》,越見執導功力。

他的恐怖片《咒》,無論是在美術、聲音、視覺效果等技術方面,製片品質十分優良。全片交替使用手持攝影機、運動攝影機、監視器、手機來構成,敘事線上切換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視角也不做作扭捏。善用各種攝影的特質轉換,來表達劇情、情況與情緒,例如監視器的長時間真實側拍,或是,手機相機的臨時短暫捕捉,或是,運用自拍的紀錄目的,完成主角口白的敘事。

從電影製作的角度來看,的確,《咒》跳脫了從前台灣鬼片的公式,展開新的形式。不過,某個程度上,我們可以在《咒》裡看到許多知名恐怖電影的要素。例如《鬼影實錄》的實錄畫面、《錄到鬼》的手持攝影,《七夜怪談》的怨念傳遞、《厲陰宅》的家屋鬧鬼、《娑婆訶》的邪教團體、《大法師》的附身著魔、《降頭》的養蠱反噬。大量地向經典恐怖片致敬。

恐怖電影大雜燴

柯孟融混合了美國、日本、韓國、泰國、台灣的恐怖片敘事手法與象徵元素,加上他本身對說故事所在意的創意手法,對訊息傳遞、劇情翻轉、恐怖沉浸的要求,組構成《咒》一恐怖電影的膾炙人口。

可是,我卻覺得,這些恐怖片組合,讓電影淺顯易懂,讓觀眾可以快速腦補,迅速地傳達「恐怖感」,但諸多設計反而在許多地方削弱、淺薄了恐怖的深度,簡化了恐怖的文化邏輯。例如,家屋鬧鬼的恐怖情節,其實沒有深究「為何鬧鬼」,一般來說,空間性鬧鬼通常會指涉地方小歷史,但這裡卻僅淪為靈動現象的「展示」。由於《咒》中所以的恐怖分支都起於佛母,反而稀釋了其中的文化邏輯。

在電影技術基礎上,《咒》真的達到了一個與從前台灣鬼片區異的境界,但實質上,在恐怖電影創作面向上,我則稍作保守評論。

恐怖的層次

好吧,如果太多的恐怖片手法、元素、象徵,令本片同時好看也不好看。那我們就深入到這些恐怖的元素、象徵中,對其進行分類與理解,以實際認識《咒》的恐怖程度。我們或可將本片中的恐怖,分成「不確定命運的恐怖」、「社會系統對立的恐怖」、「文化系統失序的恐怖」。以下簡單討論。

不確定命運的恐怖

「不確定命運的恐怖」,大致上訴說一種對「失控」的恐懼,如電影中的死亡、事故、禍害,充滿不確定性的威脅,同時也呼應了「火佛修一,心薩嘸哞」。導演在一個蠻高的層次上,去點出這個「禍福相倚,死生有名」的「不確定性」,這種失控的恐懼,隨時對人生埋伏。

社會系統的對立恐怖

上述高層次的、本體論式的恐怖命題,卻沒有很好地連結到社會系統的恐怖中。「邪教」應該是電影《咒》的主要核心,取材高雄的真實事件:邪教、咒術、鄉野、兒童,基本上可以歸納為系統性對立的恐怖。

例如「正典」與「邪教」、「城市」與「鄉野」、「成人」與「兒童」,這種文化系統上的對立,無法理解的行為,例如邪教團體的難吃餐點,使得故事中的主角與觀眾,突然感受到內在的、潛藏的衝突、侵犯、掙奪、剝削。

文化系統的失序恐怖

最簡單的層次,也是最大量使用在電影中的元素,就是汙穢、昆蟲、刀子、傷口、密集孔洞等「失序的恐怖」。這些事物在象徵秩序中,被安排到錯誤的位置,例如危險的刀子脫離保護隔離的地方,被放在安全的環境中,就會產生恐怖的感受;又或是身體上出現密集孔洞,表示了身體界線的模糊,內外系統混淆毀壞。許多的恐怖片,包含《咒》,主要都是運用這樣的系統性失序,來創造恐怖氛圍。

沒有惡意的恐怖

盤點完《咒》的恐怖,可以理解觀眾與導演之間,透過大量恐怖元素的適當安排與傳遞,使得恐怖氛圍貼切地佈滿整部電影。但是,可以從三個層次的分析發現,較為本能、基礎的恐怖感受,並未得到更高層次恐怖的意義支援。或者說,《咒》裡的恐怖幾乎沒有因果關係,沒有邏輯,甚至是沒有惡意。這樣使得邪惡失去更深層的、無意識的詮釋,讓恐怖停留在較表面的地方。

原本在《咒》的電影名稱、預告與簡介中,以為電影會企圖探討,詛咒與祝福的雙面性,並且討論「惡意」、「褻瀆」、「怨恨」等詆毀人際關係的動機,結果沒有這個側重於此。當然,我還是認為《咒》在台灣恐怖片史裡,有一個完整性的新高度,敘事技巧十分流暢,導演也很有創新想法。期待該作第二集與導演其他的相關系列作品。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Netflix大熱電影《咒》的靈感起源:高雄鼓山全家靈動附體事件,凌虐長女休克慘死
  • 從藏傳佛法釐清電影《咒》的細節:密宗真的有大黑佛母嗎?黑母結的是什麼手印?
  • 【影評】《咒》:離「台灣影史最恐怖」還差得遠,但刻畫「女性復仇」倒是獨樹一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