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地圖II》:我愛上死亡,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覺得此生充滿意義

  发布时间:2024-06-03 10:44:05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 M.D.)生命意義的賦與者這麼說對嗎?人生毫無意義可言——即使有意義,也會被死亡席捲而去?真是如此空虛?我不以為然。死亡跟我們所想像的正好相反,它不僅不剝 。

文: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心靈 M.D.)

生命意義的賦與者

這麼說對嗎?人生毫無意義可言——即使有意義,也會被死亡席捲而去?真是地圖的作如此空虛?我不以為然。死亡跟我們所想像的愛上正好相反,它不僅不剝奪生命的死亡意義,反而是用讓意義意義的賦與者。

我愛上死亡,此生充滿最大的心靈作用就是讓我覺得此生充滿意義。如果你正為虛無感或倦怠感所苦,地圖的作我所能提供的愛上最好出路,就是死亡嚴肅考慮結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是用讓意義很棒的情人,跟所有偉大的此生充滿愛情一樣,它充滿神祕,心靈帶來許多興奮與刺激。地圖的作在跟自己的愛上死亡之祕搏鬥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人生的意義。

當然,很多人對於使自己死亡這觀念毫無興趣,他們連想都不願想。他們把它排除在知覺之外,以致意識也受到限制,變得狹隘。就像桑德堡的詩,那名男子的知覺非常有限,他只知道自己要去奧馬哈市,卻沒有想到人生旅途的終點其實是死亡。

你還會發現,不那麼受限的人——諸如傑出的作家和思想家——都早晚會開始對死亡著迷。史懷哲寫道:

人必須熟悉死亡,才能發展成為真正善良的人。死亡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思索的課題。當人生的道路帶我們到視野開闊之處,可以極目眺望地平線的盡頭時,千萬別閉上眼睛。讓我們停一下腳步,欣賞遠方景致,再繼續前進。思索死亡,愛生命的心情就會油然滋生。熟悉死亡後,我們會把每一天、每一週、都當作禮物。唯有用這種方式接納生命,才會一點一滴理解生命的珍貴。

這種死亡觀很少見。我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多年,發現至少半數病人需要我逼他們面對自己終究會死亡的現實。事實上,規避的心態似乎就是他們疾病的一部分,他們覺得生命既令人厭倦,又教人害怕。他們盡量不去醫院探望朋友,看報一定跳過訃聞版,老是忘記寫信安慰遺族,夜裡常滿身冷汗地驚醒,夢見自己淹死了。除非我能使他們突破這些自殺的意識限制,否則他們就不可能完全痊癒。除非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否則就永遠不可能在生活中找到勇氣和自信。要是世界上沒有一件我們願意為之犧牲生命的事,生命就不完整。

坦然面對死亡

對意識設限有時會使生命殘缺不全。我剛開始執業時,有名男子慌慌張張地來找我,他的小舅子三天前才舉槍自盡,他害怕得甚至不敢自己到我診所來,是他太太牽著他的手來的。他一坐下就說個不停:「你知道,我的小舅子,他開槍打自己的腦袋。他拿那把手槍,我是說,就這麼簡單,一下子就死翹翹了。要是我有一把槍……我是沒有槍的,可是要是我有槍,而且我想死……那就只要——不是我想自殺,可是,只要——那麼簡單。」

我耐心聽他說,並告訴他,很明顯的,他的慌亂不是因為對小舅子之死感到哀傷,而是這次事件使他接觸到自己生命有限的事實與內心真正的恐懼。

他立刻反駁說:「哼,我才不怕死呢!」

他的妻子插嘴說:「親愛的,也許你該把靈車和殯儀館的事告訴派克醫師。」

接著他向我解釋,他對靈車和殯儀館有種特殊的恐懼症——甚至每天上、下班途中,他都會刻意多繞三條街,只為了避免經過一家殯儀館;只要靈車駛過,他一定會掉過頭去,或鑽進附近的建築物,最好是能躲到商店裡。

我說:「你真的對死亡很恐懼嘛!」可是他仍然堅持:「不,我一點都不怕死。只是靈車和殯儀館讓人看了不愉快罷了。」

就心理層面而言,恐懼症通常是「替代作用」(displacement)的機制所引起。這個人對死亡極端害怕,他無法面對自己的恐懼,所以就把它轉移到殯儀館和靈車上。

因為我常引用心理病人的情況舉例,讀者可能會以為這種人比較膽小、容易害怕,事實上並非如此;來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其實是我們當中最聰明、最勇敢的人。每個人都有困擾,可是人們往往偽裝問題並不存在,藉酗酒或其他方式對問題視若無睹;唯有既聰明又勇敢的人,才會接受治療,踏上自我檢討的困難歷程。

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否定死亡的「懦夫文化」裡。我曾聽說有某個小鎮,在一個高中生死於血癌,另一個高中生死於車禍以後,所有二、三年級的學生要求校長開一門討論生死學的選修課。一位牧師甚至自告奮勇為這門課設計講座、課程,安排講師,並代付授課費用。

可是所有新課程都必須經由校董會批准,校董會立刻以九票對一票將此案加以否決,理由是開這種課很「病態」。有三、四十人寫信到報社,對這項決案表示抗議,報社編輯也發表一篇社論,討論此問題。在一片要求校董會重新考慮的呼聲之下,校董會再次開會,再次以九票對一票否決了新課程。

所有寫信給報社的人、寫社論的編輯、校董會中唯一投票支持這門課的董事,都是正在或曾經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在我看來,這絕非巧合,這也足以證明接受心理治療的病人非但不比一般人膽怯,有時反而更勇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心靈地圖II(新版):探索成熟與自由之旅》,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 M.D.)
譯者:張定綺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我在曠野中摸索前進,學到減輕生命旅程艱辛的訣竅,
希望能幫助你從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崇揚生命的神祕與矛盾,
安心欣賞生命的複雜多變吧。
——史考特.派克

繼《心靈地圖I》自我成長的真摯書寫,
派克醫師續寫《心靈地圖II》,更深入探索自我靈性的啟發。

★如果要在人生旅程中選擇一個時刻,當作將來的永恆,在千百萬種選擇裡,你挑的是感到游刃有餘、滿足自在的一刻嗎?隨著心靈的成長,人格日趨成熟,愈來愈能面對危機,感受愈多快樂,那一刻將近在咫尺。

人生困難重重,人生卻也變化無窮。
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摸索人生的路,
沒有自助手冊、公式或簡單明瞭的答案可以憑藉。
唯一的路,是越過人生的沙漠,度過乾涸荒蕪的大地,
一步步踏入更深的意識層次。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