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知識》:如果世界上的多數人再也不害怕死亡,文明會成為什麼模樣?

  发布时间:2024-05-19 15:26:05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威廉.理察茲William A. Richards)第十二章 死亡的省思定義、破除禁忌,以及神祕性在西方社會中,有段時間,關於性的討論難登大雅之堂;那段時間並不久遠。性幻想和性行為,無論只與自己相 。

文:威廉.理察茲(William A. Richards)

第十二章 死亡的神聖數人什麼省思

定義、破除禁忌,知識再也以及神祕性

在西方社會中,果世有段時間,界上關於性的不害討論難登大雅之堂;那段時間並不久遠。性幻想和性行為,怕死無論只與自己相關或牽涉他人,亡文經常都相當私密且充滿罪惡感。明會模樣精神科醫師經常遇到這樣的成為人,他們對性的神聖數人什麼焦慮表現為轉化性症狀,例如性無能或冷感,知識再也有時會實際地發生麻痺。果世如今,界上在大多數圈子裡,不害男性和女性都能以合理的怕死開放和敏感度來談論性,也不會因此被視為低級或下流。

女性現在能將達到性高潮和渴望性的互動視為良好健康的指標。在某些圈子裡,即使致力於守貞的人都能帶著感恩看待偶然出現的高潮,而不是感覺失敗和罪惡。越來越常見的是,有些人現在可以誠實面對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幻想,不會有不必要的自我懷疑,無論他們選擇的成年性傾向認同為何。

儘管性可以視為已經「出櫃」,但是對於死亡而言,櫃子的門對我們許多人而言仍然緊緊關閉著。這個主題經常是禁忌,圍繞著模糊的恐懼和混亂的思緒。我們某些人還是將死亡視為令人不快的事件,其偶爾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許多人寧願不要開始面對這樣的認知:所有曾經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最後都死了,而且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有可能終將在某一天死去。

我們或許想問,死亡到底是什麼?從外面觀察,我們會想像一個停止作用的人體。心跳變慢並終於停止。呼吸也停止了。皮膚變冷。死後僵直逐漸發生。很快的,隨著細胞壁開始崩解,腐敗的淡淡甜香出現。曾經透過言語和手勢來與我們互動的那個人走了,永遠不會回來。悲傷加劇了。

如果認真看待神祕主義者的直覺式知識,那我們所謂死亡的那種經驗對於被宣告「死亡」的人而言又會是怎麼樣?如果意識真的無法摧毀,那又有什麼樣的冒險在等待著我們?因為我曾與許多因罹患末期疾病而突然發現死亡這個主題無比重要的人一起思索,我可以說,人們對此抱持著各種不同的期待。

某些人預期意識就這麼結束,就像「燈泡熄滅」,或許甚至還會表現出某種焦慮,擔心不會是這樣。還有些人會感覺自己受夠了此生,寧願再也不要體驗生命,無論是不是永恆,無論是喜悅或痛苦。他們對受限的意識感覺到很煩悶、很疲倦,單純就不想再經歷刺激的新冒險。

其他人則希望經歷不同的意識狀態,經歷地獄、煉獄或天堂領域,或三者全部,或許是面對此生所做的一切並接受審判,或許是與摯愛的親戚和朋友、祖先和宗教人物重逢。某些人希望是單純的平靜與天堂般的喜悅,至少能享受一段時間;其他人則認真看待輪迴轉世,因此想像會重回人身,並「再次經歷尿布這件事」。

《西藏度亡經》(Bardo Thodol,英文:Tibetan Book of the Dead)這部神聖經典處理意識在身體停止運作之後的變化,其描述與啟靈經驗非常類似。一般相信,人如何回應意識的轉變(尤其是注意力的集中、接受、謙卑、信任、勇氣等),這很可能會影響「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在許多基督教圈子裡,人們相信,如果人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原型基督,或者更簡單地說,如果人「將自己的心交給耶穌」,那人就確實會「獲得拯救」,而且一切最終都會很好。

在我們的言談中,像「死亡」和「神」這樣的詞彙對不同的人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如果意識確實堅不可摧,死亡這個字代表的就是轉換或是「清醒」,並因此對我們的靈性本質有更鮮明的意識。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在他的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ich)中試圖傳達的正是這一點。小說家對伊凡死亡當下經驗的描述是這樣的:

「而死亡?死亡在哪裡?」他想要找到以前那種對死亡的慣性恐懼,但是他找不到。「死亡在哪裡?那是什麼?」沒有恐懼,因為沒有死亡。取代死亡的是光明!「事情是像這樣的」,他突然大聲地說,「多喜悅啊!」對他而言,這一切都在一瞬間過去,而這一刻的意義並未改變……。「一切都結束了!死亡!」他對自己說。「死亡再也不存在了。」

如果我們多數人再也不害怕死亡,文明會是什麼模樣?如果「生命」被理解為包含了不同的意識狀態,包括運作正常的物質性有機體所表現出的意識,以及一般感官的感知其實看不到的意識能量場所表現出的意識,那會如何?如果多數人的日常意識經充分地啟蒙或夠清醒,而能納入對某個更偉大實相之時間性和永恆性維度的覺知,那會如何?這種覺醒的意識當然是東西方許多人投入靜心鍛鍊的目標。

有時情況似乎是,我們經常會「害怕自己不怕死亡」,心中感到焦慮:如果死亡在本質上不是邪惡的,而且並非應盡可能避免與其遭遇,那我們所有人會突然間更傾向於殺害自己或他人。某些人或許經常會透過回憶悲劇的畫面來放大這些恐懼,例如吉姆.瓊斯(Jim Jones)在蓋亞那的瓊斯鎮所造成的群眾死亡、自殺炸彈客造成的傷害,或是歷史上諸多戰場上的大量死傷。

然而,來自啟靈研究的證據卻無法支持這樣的恐懼。人如果失去自己對死亡的恐懼,似乎經常會更完整地活著,會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其他人正在進化的生命,並且會珍惜與家人和朋友僅剩的互動時間。某些癌症患者或許會選擇放棄不太可能延長良好品質的生活之最終實驗性手段。但是,只要能處理疼痛,還能進行有意義的溝通——這點在現代的醫療照護中通常是可能的——那他們似乎會渴望繼續進行任何必須的事,來維持自己身體的運作。

根據這個觀點,只要還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那盡可能維持身體運作的理由就不是要逃避那恐怖的死亡,而是要盡可能完整地實現自己的命運。對某些人而言,那可能包括完成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清理自己造成的混亂、幫助我們摯愛的人準備度過沒有我們的生活,或單純地享受在時間的世界中被賜予我們的每一刻。

to-bathe-g134800107_1920Photo Credit: Pixabay CC0

親身遭遇死亡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