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與希望:寫在亂世的心理學》:無力感心理學——香港人何以自處?

  发布时间:2024-05-20 13:58:32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無力感的心理性質在亂世當中,好多人會感到無力。究竟無力感是一樣怎樣的情緒?要理解情緒,我們可以嘗試由心理學家提出的VAD情緒模型Valence-Arousal-Dominance Model)入手Os 。

無力感的心理性質

在亂世當中,好多人會感到無力。恐懼究竟無力感是與希一樣怎樣的情緒?要理解情緒,我們可以嘗試由心理學家提出的望寫無力VAD情緒模型(Valence-Arousal-Dominance Model)入手(Osgood et al., 1957; Russell, 1980, 2003)。該模型把情緒區分為三個面向,亂世理學理學分別是感心:

  • Valence(正面 vs 負面):這不用多解釋,就是香港指該情緒是正面還是負面;
  • Arousal(刺激 vs 沉靜):該情緒會否令你想採取行動,有種心跳加速、人何蓄勢待發的自處感覺;
  • Dominance(支配 vs 被支配):該情緒會否令你感覺到充滿力量,還是感覺到自己渺小(按:感覺到自己渺小不一定是負面情緒,例如敬仰就是恐懼一種低支配感的正面情緒)。

運用VAD模型,與希我們能梳理人類各種複雜的望寫無力情緒,並區分不同情緒的亂世理學理學特質。舉個例子,感心當我們目睹暴政的不義,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感到憤怒(Angry)。用VAD模型理解,憤怒是一種低Valence(負面)、高Arousal(驅使你採取行動)、高Dominance(令你想修正對方的行為)的情緒;而且憤怒有一獨有性質,就是它必定是由你認為不正義或不公平的事件所引起的——就算天災再慘絕人寰,你也不會對天災感到憤怒。綜合上述的特質,憤怒會使我們熱血沸騰,嘗試反抗。

然而通常當你意識到對方強大,自身受到威脅,就會形成另一種情緒——恐懼(低Valence〔負面〕、高Arousal〔驅使你採取行動〕、低Dominance〔感覺自身受到威脅〕)。恐懼與憤怒的主要區別有二,其一是恐懼的Dominance比憤怒低;其二是兩種情緒的著眼點不同,憤怒是關乎對方行為正義與否,恐懼則是關乎自身安危,所以你會對天災感到恐懼,但不會感到憤怒。

恐懼與憤怒都是高Arousal的情緒,會驅使你採取一些行動。但由於以上兩項區別,你會採取的行動有所不同——恐懼會令你嘗試自保。當然,現實情況是恐懼與憤怒會同時存在並互相拉鋸,相信這亦是很多香港人投入抗爭的情緒寫照:一方面你感到憤怒,希望有所作為;另一方面顧及到可能要付上的代價而感到恐懼,而何者較強大多視乎你對雙方實力的判斷。相信大家都不難察覺,二〇一九年抗爭初期,主導社會的情緒是憤怒;隨著時間推移,踏入國安法年代,主導的情緒漸漸變成恐懼,而這一點亦解釋到為何社會行動由上街抗爭(對憤怒的反應)變成討論如何移民(對恐懼的反應)。

而當你發覺無論是對抗或逃避都徒勞無功,便會陷入更差的情緒狀態,即是無力(Helplessness)。無力感是一種「三低」的情緒,即是低Valence、低Arousal、低Dominance。亂世之下,無力的感覺就好像身處一個黑暗的房間,被牢牢綁在箭靶上,你看不清楚對方,但他卻可以隨時射箭,而你無法逃離、無能對抗,只得默默承受。無力感是其中一種與抑鬱(Depression)最息息相關的情緒,其中一個原因是無能為力的感覺,往往會影響對自身能力(Self-Efficacy)的判斷,無力感讓我們感覺到自身的無能,這種無能感更進一步令我們感覺到更無力,如此類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Crowd is witness of act of crime and is doing nothing — Photo by VirtualPhotos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人何以絕望?談習得性無助感

如果世途的確險惡,一次又一次地教我們感覺到無力絕望,便會形成習得性無助感(Learnt Helplessness)。說起習得性無助感,不能不提Martin Seligman(1972)的研究。Seligman曾經進行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將眾多狗隻分成三批,其中第一批狗隻會久不久就被電擊一次,牠們無法預計何時會被電擊,也沒有辦法逃避電擊,這就好比我們上述對於亂世不能預測、不能控制的描述。第二批狗隻雖然會不時被電擊,但如果牠們能夠適時按下按鈕,就可以逃離該次電擊,雖然時間不容易掌握,但牠們總能逃避一次半次電擊。而最後一批狗隻是較幸運的一群,他們在第一階段不需要被電擊。

之後,Seligman把這些狗隻放入另一個電箱,這個電箱分為兩格,其中一格的地板通電,而另一格則沒有,兩格當中有一道不太高的隔板,狗隻理應可以輕易跳過。當第二批(可以按掣逃避電擊)、第三批(沒有被電擊)狗隻被放入電箱通電的部分,牠們二話不說就跳到另外一格;只有第一批狗隻(不能逃避電擊)就沒精打采地呆在那裡,默默承受被電擊的厄運。這種由於以前承受過不能逃避的厄運,而放棄抵抗的傾向便是習得性無助感。其可悲之處在於第一批狗隻原本在實驗的第二階段可以避免遭受電擊,但牠們已學懂絕望、學懂放棄抵抗,便白白遭受另一次電刑。

應對亂世中的無力感

生而為人,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些絕望的局面。例如悲慘的童年就像一個無法逃避電擊的階段,因為你與父母實力懸殊,如果他們不懷好意,就能把你玩弄於股掌之中。童年遭遇不幸的人長大之後,雖然他們自身已具備反抗的能力,無須再被父母掌控,這就好像實驗的第二階段,但由於習得性無助感,他們或許總是誠惶誠恐,無法逃離家庭的掌控。

再說社會,香港人現在在何種階段?縱使我們不想面對,但我們可能就是那批無法逃避電擊的狗隻,暴政在一步一步教會我們無力感。在這個階段,或許好好過活、明哲保身是最明智的選擇。然而,世界之大、轉變之快非為我們所能預料,誠如沒有人預計蘇聯會解體。有人說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意思是我們尚有數十年時間靜候時機,或許暴政的高牆終會出現裂縫,我們就能躍至自由的另一端。

AP_19256635289367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人與狗不同,我們有的是克服自己、克服過去的能力。而最可悲的是,明明機會出現,我們卻在心態上、能力上都不能好好把握,那樣習得性無助感就會令我們陷入真正的絕望。那如果要對抗無力感,我們應抱持甚麼心態?心理學有一控制觀理論(Locus of Control),意指人可以抱持兩種世界觀,其一是外部控制觀(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意指其人傾向相信自己的生活境況大多是由環境而非自己控制;而內部控制觀(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則正好相反。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