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衛戰紀》: 香港義勇防衛軍史伊尹少校——聖保羅書院校長力戰到底

  发布时间:2024-05-21 09:37:2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曾經有一位中學校長,負傷奇蹟脫險之後馬上重投戰線,矢志保衛家園,這位就是聖保羅書院前校長、香港義勇防衛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史伊尹少校Major Eva 。

曾經有一位中學校長,負傷奇蹟脫險之後馬上重投戰線,香港香港矢志保衛家園,保衛這位就是戰紀戰聖保羅書院前校長、香港義勇防衛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史伊尹少校(Major Evan Stewart)。義勇伊尹院校在開埠以來獲頒卓越服務勳章的防衛六人當中,史伊尹少校是軍史唯一一位非外地援軍,而是少校聖保隸屬本地義勇軍部隊的香港人。

幼年遇慘案 在華喪雙親

史伊尹出生於1892年,羅書幼年隨父母傳教來到福建古田站。長力1895年,他們一家被排外亂民襲擊,香港香港父母兄妹被殺害,保衛史伊尹幸而獲家姐從火場中拯救出來。戰紀戰史伊尹與生還的義勇伊尹院校兄姐,隨後在愛爾蘭都柏林的祖父家成長。

1910年,史伊尹於書院畢業後前往香港,在兄長擔任校長的聖保羅書院教書。同年,他加入香港義勇軍,並因曾受訓練而迅速升任軍官。1913年,他回到都柏林就讀大學。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況緊張,即使史伊尹因就讀大學可獲豁免兵役,仍然決意投身軍旅。史伊尹服役於米杜息士軍團,在西線作戰,並兩度受傷。一戰終結時,史伊尹官至上尉,署任少校。

1920年,史伊尹返港任教聖保羅書院,10年後接任校長一職。史伊尹在香港義勇防衛軍負責組建由歐亞混血兒組成的第3機關槍連(No.3 Company),擔任連長。

妥善安排撤退行動 死裏逃生繼續抗戰

1941年香港保衛戰之初,史伊尹帶領第3連其中兩個排首先駐守在昂船洲。日軍攻佔針山後,就地設置砲兵觀察站,命令位處錦田的砲兵猛烈轟炸備有砲台的昂船洲。史伊尹先冷靜安撫部下,隨後妥善安排與工程兵和砲兵一起的撤離行動。12月11日晚上,部隊從昂船洲順利回到港島,第3連只有四人受傷。

香港守軍撤回港島後,第3連主力進駐渣甸山的陣地及機槍堡,史伊尹把連部設於與西旅指揮部相距約500米的黃泥涌防空高射砲台旁。12月19日清晨,大批日軍進擊渣甸山,第3連頑強抵抗,日軍形容陣地有重兵駐防,需要派出敢死隊突擊。期間,史伊尹右肩中槍,需在砲台西邊下方的連部掩體內接受治療。可能因為掩體是在受猛烈轟炸的一邊山坡,日軍並沒有進內掃蕩。

留在掩體內的七名第3連成員,發現難以等待反攻會合友軍,就在12月22日晚上逃走。他們分為兩人一組,每隔15分鐘就撤離一組。到史伊尹最後離開時,日軍哨兵聽到聲響,起疑心開槍,幸好未有擊中他。在渣甸山的第3連幾乎全數戰死,另有一個班約八人成功撤離到赤柱。

史伊尹一行人朝西北方向往銅鑼灣走,成功在禮頓山會合米杜息士營Z連的35人。他到香港大酒店(今中環中建大廈)短暫包紮傷患後,就繼續搜索第3連餘部(部分第3連成員,在撤回港島後被分配到市區與香港義勇防衛軍第6連一起擔任防空崗位),勉強組成一個排重投灣仔戰線,直至12月25日香港淪陷。是役第3機關槍連傷亡慘重,114人中傷亡72人。

Screenshot_2022-07-04_at_6_30_36_PM
1943年日本發行《大東亞戰争2周年》明信片,一套三張描繪了強襲夏威夷珍珠灣、香港黃泥涌高射砲陣地,以及奪取新加坡英軍降伏。香港戰事被選為三大代表事件之一,可見日方對香港戰役的重視程度及黃泥涌峽戰役之激烈。

戰後1945年11月21日,莫德庇少將向倫敦撰寫香港保衛戰的報告,除了在結語嘉許並非正規軍的香港義勇防衛軍,在舉例時更首先提及第3連,可見第3連的英勇表現:

作為呈文的結語,我想向香港義勇防衛軍作特別致 意。他們證明自己是守軍中寶貴的一分子。和平時 期,他們犧牲工餘時間從事訓練,戰時動員順暢而迅速,行動中亦證明了他們是頑強而勇敢的士兵。舉例 似乎會顧此失彼招惹不滿,但我理應將第3連(歐亞混血兒)在黃泥涌峽和第1砲兵連在赤柱擔任步兵抗敵的 英勇事跡記錄在案,防衛軍的通訊隊和傳令兵的效率和英勇同樣傑出。

In closing my dispatch I wish to pay a special tribute to the 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 They proved themselves to be a valuable portion of the garrison. In peace they had surrendered a great deal of their leisure to training, their mobilisation was completed smoothly and quickly, and in action they proved themselves stubborn and gallant soldiers. To quote examples seems almost invidious but I should like to place on record the superb gallantry of No.3 (Eurasian) Company at Wong Nei Chong Gap and of No.1 Battery who undertook infantry defence in the Stanley area, while the efficiency and gallantry of their Signal section and dispatch riders were outstanding.

戰時傷患損健康 著書記錄蔭後人

香港淪陷後,他的傷患缺乏妥善處理,加上營養不良,嚴重影響健康。1945年香港重光之後,他輾轉被送到澳洲及英國的醫院治理,但脊柱受破片所傷,始終造成長短腳。

1946年,史伊尹獲頒卓越服務勳章,以表揚其妥善安排昂船洲撤退行動,以及在港島即使負傷仍保持時刻清醒,指揮戰鬥到最後一刻。

1947年,史伊尹回港重開聖保羅書院,更擔任各式公務,包括中學校際運動委員會主席以及香港大學校董。1949年,他加入了戰後重建的香港防衛軍,後來擔任其本土警衛隊(Home Guard)的指揮官,並主持部隊歷史的編修工作。1953年,史伊尹書成《A Record of the Actions of Hong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 in the Battle for Hong Kong December 1941》一書,記錄香港保衛戰經過及本地義勇軍事跡,有供後世研究。

Screenshot_2022-07-04_at_6_46_21_PM圖片來源:聖保羅校史館/蜂鳥出版社
史伊尹戰後在港督府獲頒卓越服務勳章。
Screenshot_2022-07-04_at_6_46_31_PM圖片來源:聖保羅校史館/蜂鳥出版社
戰後史伊尹校長與聖保羅書院學生活動留影。

1955年,史伊尹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1958年,他獲委任為皇家香港防衛軍香港軍團榮譽上校,同年12月17日離世,終年66歲。其後,防衛軍司令官賴廉士准將致悼詞,繪影繪聲地形容這一位為人謙卑,不為功名,默默貢獻的昔日同袍,篇章賺人熱淚:

他獲頒卓越服務勳章以及在戰後帶領香港代表隊參與在倫敦的勝利巡遊,是對他在香港義勇防衛軍的工作、第3連的成就以至他本人的英勇表現,恰好甚至被 嫌不足的認同。

史伊尹長年的服務中,有兩件事不得不提,就是他獲 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及擔任香港軍團榮譽上校。前者是嘉獎他的服務,後者是以服務作嘉獎。前者認可他已作出的貢獻,後者讓他可以在能力範圍之內繼續盡職。

He should be awarded the D.S.O. and be in command of the Hong Kong contingent at the Victory Parade in London after World War II, was a just, though inadequate,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for the H.K.V.D.C., the achievements of his Company and of his own bravery in action.

Two events which came at the end of Evan’s long service must now be mentioned, they were the award of the O.B.E. and his appointment to be Honourary Colonel of the Hong Kong Regiment; the former was an honour FOR service, the latter an honour WITH service. The former was in recognition of services rendered, the latter gave him the opportunity to continue to perform duties that were still within his power.

Screenshot_2022-07-04_at_6_46_11_PM圖片來源:聖保羅校史館/蜂鳥出版社
1958年,史伊尹葬禮在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舉行,其後骨灰被撒於香港聖保羅書院(黃鳴謙堂,即港大牌坊對面)。
Screenshot_2022-07-04_at_6_44_30_PM圖片來源:聖保羅校史館/蜂鳥出版社
1958年,皇家香港防衛軍香港軍團榮譽上校史伊尹身穿一號制服(No.1 Dress)留影。

參考資料:

  • Evan Stewart. (2020) Hong Kong Volunteers in Battle. Hong Kong: Blacksmith Books.
  • Bruce, Phillip. (1991) Second to None: the Story of the Hong Kong Volunteer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wong, Chi Man, and Yiu Lun Tsoi. (2014) Eastern Fortress: a Mili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0-197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Cracknell, Philip. (2019) Battle for Hong Kong, December 1941. Hong Kong: Amberley Publishing.
  • Banham, T. (2003).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National Archives.“The Discovery Service.”Recommendation for Award for Dewar, Arthur John Rank: Captain Regiment: ... | The National Archives. The National Archives, August 12, 2009. https://discovery.nationalarchives. gov.uk/details/r/D7370167.
  • The Gazette.”Page 1671 | Supplement 37521, 2 April 1946 | London Gazette | The Gazette. Accessed December 31, 2019. https://www.thegazette.co.uk/London/issue/37521/supplement/1671.
  • Veterans Affairs Canada.“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DSO).” Veterans Affairs Canada, February 14, 2019. https://www.veterans.gc.ca/eng/remembrance/medals-decorations/details/40.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香港保衛戰紀——十八個需要記住的香港故事》(增訂版),蜂鳥出版

Screenshot_2022-07-04_at_5_30_07_PM圖片來源:蜂鳥出版社

內容簡介: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入侵香港,各路部隊以寡敵眾,頑強抵抗。當年守衛香港的除了有駐港英軍,還有加拿大援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義勇防衛軍、一眾民防部隊和平民等。12月25日黑色聖誕節香港淪陷,歷時18日的香港保衛戰結束,下啟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淪陷時期。

香港保衛戰既是香港的歷史分水嶺,亦是無數人的人生分水嶺。戰爭中,有人不幸喪生,有人捨命救人,有人在淪陷區苦撐下去,有人逃出生天重投反抗陣線……見證過種種不幸、犧牲和殘暴,活下來捱到重光的人們,在戰後又如何走下去?

作者簡介:

Watershed Hong Kong

2015年組成,致力喚起大眾關注歷史傳統,提升公民意識。2016年在尖沙咀、中環及灣仔街頭舉辦「The Living Monuments」重演活動,以紀念香港保衛戰75周年。其他活動包括導賞團、校園展覽、課堂分享、義工服務、二戰重演活動及電影顧問等。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