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生可怕到極點?從「台中一中音樂老師事件」看現今教學現場

  发布时间:2024-05-15 06:34:5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高中生看世界/王中富3月11日禮拜五,大部分台中一中學生還在參與社團活動,而一樁大新聞正悄然醞釀。當天晚上,一部標題為「台中一中音樂科呂老師情緒失控」的影片在YouTube上瘋傳,一個禮拜後的3月 。

文:高中生看世界/王中富

3月11日禮拜五,現的學生現今現場大部分台中一中學生還在參與社團活動,可怕而一樁大新聞正悄然醞釀。到極點從當天晚上,台中一部標題為「台中一中音樂科呂老師情緒失控」的中音影片在YouTube上瘋傳,一個禮拜後的樂老3月19日已經累積87萬觀看,而這個數字還在攀升。師事

影片內容大致紀錄了台中一中一年級學生,看教學不滿音樂科呂老師因報告內容超出課程範圍,現的學生現今現場而要求他們刪除部分投影片內容,可怕讓本來40分鐘的到極點從報告刪減成了10幾分鐘,最後學生只能唸課文充數,台中進而又引發老師不滿,中音演變成師生的樂老正面衝突。

這個事件被各大媒體刊出,師事引起各方討論。討論的內容包括老師的情緒控管問題、汰換不適任教師的管道、學生錄影的合法性,甚或是老師長期遭受的霸凌等,社會輿論在各戰場也都沒有一定的風向。

3月14日周一下午,台中一中由直播記者會說明了調查結果,也希望「社會大眾應給老師、學生、學校處理校園危機事件的空間, 暫停以部分、非全貌的資訊檢視或評價此事件,進而對新聞事件涉及的老師、學生或相關人員造成不必要的身心影響」。

記者會召開的當下,筆者和班上的同學都在關注。身為台中一中內非當事學生,心情是十分複雜的。被眾家媒體麥克風淹沒的,是熟識的教務主任,主持記者會的,是時不時會在校園裡碰見的校長秘書;當事的學生是其他社團偶有耳聞的學弟,爭議的音樂老師也是不同班同學間的共同話題。

一切曬在社會輿論下被討論的,都是我們熟悉的人事物,最不熟悉的,反而是外界許多透過片面資訊的臆測與攻擊。

這次衝突究竟孰對孰錯?體制出現了什麼問題嗎?要如何預防未來的類似事件發生?這些問題錯綜複雜且很可能根本沒有最佳解,而筆者也不想妄下定論。此篇文章,筆者想從一個作為仍在讀的台中一中高二學生角度,分享親身在現今教學現場的所思所感。

一、如果會被刪掉,我們為什麼要做報告?

這次衝突爆發的導火線,是師生對課堂報告的意見分歧:老師因為超出範圍而刪去報告內容,學生周末額外找資料的心力被抹煞,讓學生不禁質問:「我們照課本唸就好了,自己讀就好了,我們有需要做報告嗎?」

這個問題隱隱約約,碰觸到了報告與教學之間非常幽微而模糊的邊界。

報告是由學生站上平時老師講課的位置,暫時成為課堂中的「教學者」,傳道、授業、解惑。從本質上來說,報告中的學生是代行教職,與平常老師上課相去無幾。如果都是傳遞知識,為什麼要讓仍需學習的學生暫代經驗豐富的老師呢?

在中一中音樂課的例子裡,學弟們認為「延伸補充」是報告相異於唸課文、教授課本內容的價值:介紹中國傳統樂器的同時,額外補充南管與北管體系和融入在地的牽亡歌文化,對這個知識點有更完整的結構性的理解,而不僅限於課綱的編排方法。

與此同時,報告也可以提供課程一些新元素:大部分老師經過多年教學,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或流程,像是固定舉例或口訣等,以便傳達知識點的精要;但當新一代的學生接觸到新知,也會有自己獨到的舉例或與生活的連結,而在報告的過程,就能看到不同於以往的解讀角度。

以上都是讓我們從「受教者」成為「教學者」可能會帶給課堂的正面影響,但它們其實並不完全是「報告」的主要價值。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過程才是精華。報告的目的,並不著重於在教學現場注入新元素,而是學生本身的「自我充實」。

正若此次案件中學弟們表示的,他們為了額外補充,多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查找資料,而比起課堂上的發表,這個查找資料的周末,才是在報告中更有價值的。準備報告時,除了攻略陌生的知識點,還需要閱讀相關資料,整理更多課外延伸知識,過程中還要篩選掉可信度、專業度不夠的資料,耗時一個周末至一個禮拜都是有可能的。

但也因為龐大的資料量,做報告能讓學生藉由資料的對比、整理和分析,對報告的主題有深入的認識,經由自主思考也能讓知識內化,最後用自己的語言轉譯出來。

另外,眾多資料不可能都只關於同一個主題,必然也會有許多非報告主題的資訊,因此除了報告主題以外,準備報告的學生也能藉機接觸到不同知識點,額外學習、自我充實。

資料查找、文本閱讀、自主思考、多元學習等過程,不就是108課綱始終在強調的「素養」嗎?課堂上的報告內容加上心得與準備過程的實錄,成為大學端在錄取學生時參照的學習歷程檔案。

做報告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學生的素養,是不分科目、在課本之外的「帶得走的能力」;因此,當我們在看一份課堂報告時,除了精美的簡報、流利的口條、充實的內容外,很重要的是那份報告背後代表學生們的成長,以及準備報告的過程。

回到這次的事件。

老師大刀闊斧刪掉學生預計要講的20多分鐘額外補充的段落,與報告本身要讓學生經由準備過程吸收與成長的目的相互矛盾。南管北管是高二音樂課的課堂內容,老師可能有自己的教學規劃,因此,不能斷言老師的行為只是無理刁難。

但正如影片當中有同學提到的,老師事前沒有提前告知「不能超出範圍」的規範,因此報告的學弟們,自然會覺得忿忿不平;如果在報告前有完整的溝通,減少彼此認知的誤差,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次轟動全台的衝突。

這次的新聞爆發後,許多聲音一夕之間雨後春筍般湧出:有人訝異於現在怎麼還有靠權威命令學生的老師;有人稱讚學生勇於利用媒體的力量為自己發聲;也有許多人開始細數過去求學時期被老師壓迫、欺凌的悲傷經歷等等,似乎在教學現場被欺侮而不能伸,是許多社會人士的共同記憶。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