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吳曉樂《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依光曾在十七歲時差點走入死亡,我自己的人生軌跡跟她十分相似

  发布时间:2024-05-19 23:27:1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多明卡打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起,吳曉樂的創作就多半以教育、家庭為主題。這確實是台灣、甚至亞洲文化的一大主題,需要更多人花費心思、筆墨去處理,不過儘管我也很欣賞她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卻 。

文:多明卡

打從《你的書評少女歲時死亡生軌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起,吳曉樂的吳曉吳依創作就多半以教育、家庭為主題。樂那這確實是抵達的人台灣、甚至亞洲文化的差點一大主題,需要更多人花費心思、走入自己筆墨去處理,跡跟不過儘管我也很欣賞她的分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卻對她後續的書評少女歲時死亡生軌創作沒有太大的興趣,可能因為是吳曉吳依類似的主題,而我總認為與其執著在解決困境,樂那不如換個環境比較快。抵達的人

剛剛出版的差點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封設計得很吸引人,白衣黑裙的走入自己少女站在階梯的頂端,周圍是跡跟高樓與紛飛的蝴蝶,說明了這是個關於少女終結自己生命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其實在許多人的青少年時期都曾經發生過,無論是否成功長大,在毛毛蟲羽化成蝶的過程中,總是有許多疼痛。這本小說既是一本解謎之書,也是一本回答之書——物質豐饒、自由度大增的年代,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青少年自殺?長大成人之後的人,難道真的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的各種問題?

第一個謎:蘇明絢之死

這本書的故事第一條主軸是解開蘇明絢的死亡之謎。總是陪伴有憂鬱、自殘傾向的同學鍾涼,看起來很「正常」的少女蘇明絢,突然在放學後從學校七樓一躍而下,失去了生命。

面對這個擁有多重意義的危機,身為導師的吳依光立刻被捲入各種情緒漩渦和人際壓力之中。她要處理「學生自殺」對學校帶來的公關危機、「身為導師的失敗」班級經營的危機、「身為女兒的失敗」母親無所不在的監視目光。儘管她生性消極,卻在種種力量的作用下開始追尋起「真相」——看似活潑開朗的少女,為什麼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作者選用「老師」的視角撰寫女高中生的故事,去理解網路原生世代、一出生就暴露在社群媒體環境裡的青少年,會成長出什麼樣的人格。老一輩的人很習慣「人格一致」和「在人前表現自我」的狀態,但是現在的青少年習慣在現實世界隱藏,在網路世界切換多重身份,把自己切碎成多種面向,但矛盾的是在隱藏的同時卻又希望別人能找到自己、讀懂自己。

班導吳依光原本以為問題在班上的人際關係之中,沒想到她的社團、家庭、朋友圈都各有隱情(不劇透),找到後來,究竟誰該為她的死負責呢?或許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原因,有太多的理由可能造成她的悒鬱,不是因為痛苦到極致而選擇死亡,而是因為不想再感覺到痛苦而走向死亡。

對高中生來說,困難的地方在於他們被認為是有力的、有未來的,但是與期望相悖的是,他們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身邊世界的形狀,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總是要滿足他人的期待,自己的自我是在不斷被否定的過程中建構的。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是這樣,但是為什麼有人活了下來,有人被永遠留在十七歲?

第二個謎:吳依光之生

比起蘇明絢,敘述者的吳依光,才是本書真正的主角。她是一個有許多層次的角色,三十五歲,從第一志願的女中畢業,在母校教書,與在大學教書的丈夫因相親結婚,除了沒有孩子之外,她表面上看起來就是「樣板女老師」應該要有的模樣。她在學校害怕動輒得咎,作風保守無趣,總是顧慮他人的眼光。她並不是那種充滿教育熱忱的人,而是在母親的敦促下不得不從事教職,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她羨慕自己的同事擁有適合當老師的人格與熱情,但是並不會想要改變自己,只是因循苟且,隨波逐流。

這樣吳依光也曾在十七歲時差點走入死亡,她很早就意識到母親對於自己人生的控制,即便考上第一志願,母親對她也永遠是批評否定大於理解關心。她感覺母親心中永遠有一個「比較成功」版本的她,自己再怎麼努力都達不到母親的要求。而母親總是能冷酷的找到她心中脆弱的一面,利用她珍視的一切作為人質,找到施力點強迫她就範。小學的時候是與朋友共同畫的漫畫,國中的時候是偷偷喜歡的男孩子,高中的時候是想要追求個性、追求自我的願望。吳依光在高中的時候看透了這些,她差一點就死了,但是記得她十八歲生日、特地從美國返台祝賀她的阿姨扭轉了一切,一不小心她就跨過了十八歲,成長為大人。

但是成為大人的吳依光並沒有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成功,從十八歲到二十幾歲的年代,她努力的追尋自己想要的一切,結果卻是充滿挫折,彷彿證明了母親的英明正確。於是她選擇了放棄自我,按照母親的要求矯正自己的人生軌跡,成為老師,與大學年輕教授相親結婚,過著相敬如賓的樣板生活。

在追尋蘇明絢的死亡之謎的同時,吳依光儘管用「大人」的眼光審視眼前的年輕孩子,卻也同時喚醒了自己沈睡已久「自我」,當年那個會細小反抗母親的統治,會努力追尋想要的事物的自己。她發現自己不見得要做到別人眼中的完美,面對年輕的學生,有時候真實反而比完美更能打動人。也許不像同事那麼充滿熱誠、那麼適合教育,但是她可以成為一個比較真實的老師。她也發現自己婚姻的脆弱,她跟丈夫謝維哲只是兩個逃避的共犯,丈夫有他的情感需求,她也想要愛,他們不能繼續假裝無事,躲在這個婚姻防空洞裡。

吳依光已經三十五歲了,經歷過這段探尋,她選擇重新開始,成為一個真正過著自己人生的人。

對這本書的看法

我大概花了一天半左右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儘管在文字節奏和情節安排上,可以感覺到作者這十年來的累積,但是在這個主題的理解上,我對於作者寫出的答案依舊不是很滿意。這是一本很適合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甚至可以說,這本書應該要被改編,修剪掉劇情bug,用演員的演技和情節來鋪陳劇情,會比現在「內心戲」為主的形式,更能感受到故事的力量。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