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文明的邏輯》緒論:依據「勞動生產力」這把量尺,從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沒進步過

  发布时间:2024-05-12 03:23:4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陳志武【緒論】風險推動的人類文明人是一種怎樣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亂、自相矛盾、不可思議!他裁斷世上萬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寶庫,灌滿了謬誤和不確定性的陰溝,宇宙的光榮和糟粕。——帕斯卡 。

文:陳志武

【緒論】風險推動的陳志尺從人類文明

人是一種怎樣的混合造物啊!新奇、武文古怪、邏輯勞動力這來的兩千裡中混亂、緒論自相矛盾、依據不可思議!生產他裁斷世上萬物,把量他是秦漢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多年寶庫,灌滿了謬誤和不確定性的國沒過陰溝,宇宙的進步光榮和糟粕。

——帕斯卡(Blaise Pascal),陳志尺從法國哲學家

數萬年前的武文原始人,看到古怪又混亂的邏輯勞動力這來的兩千裡中人類,怎麼也不會想到人類社會某一天會有秩序。緒論可是,我們身處二十一世紀,這一天就在眼前,所體驗和看到的人類社會已井井有條,秩序戰勝混亂,文明戰勝野蠻。疑問可能也在於此:這個文明真實嗎?看到古怪混亂的人類已被和平造化,如今有規有矩、協作互助,這足以證明一代又一代的人類肯定做對了什麼創舉。只是那些「什麼」究竟為何?至今仍充滿爭議、有待回答。

在嘗試評估文明變遷史時,我們需要度量「進步」和「倒退」:什麼情況下文明可被稱為「進步」,何時又「倒退」了?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一把評估用的量尺。一旦選好量尺,就可度量不同文明的進程,也可判斷文明中每一次創新的價值:有的創新創造價值,即「進步」;有的則減少價值,即「倒退」。在現有文獻中,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慣用的量尺是「生產力」(productivity),甚至只有「生產力」,其他指標都不重要。

勞動生產力就是「生產力」的一種:一個人一年勞動下來,能有多少產出、多少收入。一種創舉再好,如果不能提升「生產力」、沒有抬高每年「人均產出」,即便能改進人類應對風險的能力、使人活得更安心,那也被看成無用之舉、非進步之舉。「唯生產力」準則應用到當今國家,就是「唯GDP」論,成為只追求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速政策的學理基礎;而應用到歷史分析中,在「唯生產力」史觀下,人類發展通常被劃分為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等階段。

本書的目的是要糾正這種傳統史觀和文明觀,也就是除了「生產力」,我們還要增加一把量尺:人類的「風險應對力」(就是「應對風險」的能力),使我們能更完整地解讀人類文明化進程。從本書中我們會看到,文明主要是對兩種挑戰的反應,一是生產力低,另一則是風險應對力差,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風險甚至是文明更重要的催化劑。

「生產力」這把量尺夠用嗎?

傳統「唯生產力」史觀帶出了一些著名悖論。

加州大學經濟史學者葛瑞里. 克拉克(Gregory Clark) 教授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一屆量化歷史講習班上發表:「人類史上其實只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只有工業革命前的世界和工業革命之後的世界之分。人類歷史只有工業革命這一件事值得研究,其他都是不太重要的細節。」此言一出,讓在場老師和同學為之一震。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從西元前十世紀到十八世紀的近三千年裡,全球每年人均收入基本沒有變動,其間雖然出現過波動,但並沒改變勞動生產力長久不變的趨勢。

歷史學家安格斯. 麥迪森(Angus Maddison) 教授在《世界經濟千年史》(TheWorld Economy)中對全球人均收入的估算,結論也一致:在工業革命之前的兩千年裡,勞動生產力基本不變。克拉克強調,人類在十九世紀前的幾萬年裡, 一直沒能走出「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 :即使生產力偶爾提升, 致使人口增加, 但人口增加分配所得, 又回到人均收入的原點;或者,由於自然災害或人為戰爭導致人口減少,在總產出不變的情況下,人均收入會增加,接下來生育率就會上升,可是人口成長後人均收入再次減少,勞動生產力還是回到原點。

就這樣,人類社會圍繞同一生產力原點,無聊地重複,沒能走出陷阱。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後,英國、美國、西歐國家率先走出馬爾薩斯陷阱,生產力持續飆升,而其他國家要麼繼續在馬爾薩斯陷阱中掙扎,要麼就走向持續衰退,西方和世界其他社會之間的大分流開啟(圖一)。

圖一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把「唯生產力」 史觀應用到中國, 得出的結論基本一樣:根據麥迪森的估算,漢朝時中國人均收入大約為四五○美元(以一九九○年美元計),到清朝道光時的一八二○年,大約為六○○美元,至十九世紀末期回到五三○美元,一九五○年落回原點,為四三九美元!

也就是說,依據勞動生產力這把量尺,至少從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沒進步過,甚至還有些許下降。雖然儒家秩序在其間不斷完善鞏固,深深影響中國的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但那些努力沒有對勞動生產力產生實質影響,因此是無用功!至於其間一個時段叫漢朝,另一些叫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整個時段是一年還是兩千年之久,這些細節都沒什麼意義,因為這些朝代不管叫什麼,都沒從根本上改變勞動生產力,不值一提。

當然,這種說法很難讓人接受,尤其是其間儒家文化的推進、宗族的精細化完善、商業市場的擴展,甚至還有科舉考試的普及等,即使這些創新與變遷沒有提升生產力,那只能說明「生產力」不應該是評估人類創舉價值的唯一標準,不是判斷文明進步的唯一準則,因為這些創舉要麼對文明化進程發揮長久作用,要麼還沿襲至今,長久存在必有其合理性。這種片面的分析框架必須改變。

以「生產力」研究文明發展史的另一個經典例子,是圍繞人類為什麼放棄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選擇定居農耕的問題。以《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獲得美國普立茲獎與英國科普圖書獎的歷史地理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一九八七年發表的論文中斷言:「農業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錯誤,至今我們仍未從這個錯誤中走出來!」為什麼會有如此「狂言」?其邏輯還是在於「生產力」這一度量人類進步的單一量尺!


  • Tag:

相关文章

  • 增强全社会惜水节水护水意识

    3月22日,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暨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来临之际,我市各有关部门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纪念活动。 据了解,2016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四届“世
    2024-05-12
  • 千年文化一日穿越 5000人冬雨中徒步古城

    作为第五届海艺节的联动项目之一,2023第五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12月16日在泉州古城火热开展。本次活动是泉州申遗成功后最大规模的古城徒步活动,总预报名人数34858人,最终摇号产生约5000人
    2024-05-12
  • 晋江市电气焊等动火作业警示教育调度会召开

    昨日下午,晋江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晋江市电气焊等动火作业警示教育调度会。本次会议分为警示教育会、首批电焊工作业岗前培训会两个阶段。在警
    2024-05-12
  • 丰泽:当世遗遇上AR 真武庙“活”起来

    在AR体验中,既能游览古时的真武庙,还能挑战怪兽。昨日上午,丰泽区庆祝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主题活动在真武庙广场举行。此次活动以“世遗泉州、‘五城’丰泽”为
    2024-05-12
  • 这个赣北小山村,为何能引来30多名大学生创业

    这个赣北小山村,为何能引来30多名大学生创业 编辑:汤晓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05-12
  • 打卡泉州市科技馆 这些攻略可先收下

    今年暑假,位于泉州市东海公共文化中心的泉州市科技馆新馆成为很多市民,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参观打卡新去处。近日,有不少读者致电96339咨询关于预约、入馆和参观相关事宜。据此,记者联系了泉州市科技馆,为读者
    2024-05-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