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70至90年代,10雙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復古運動鞋 - 夜上海论坛

回顧70至90年代,10雙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復古運動鞋

  发布时间:2024-06-27 17:46:27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字:陳穎學|設計:游承穎世界上,有些情感越深越久,而有些運動鞋則是越陳越香。在我們承受過adidas YEEZY或是Nike ACG等全新款式爆賣洗禮之後,經典跑鞋的存在又逐漸被世人們所重視。但你可 。

文字:陳穎學|設計:游承穎

世界上,回顧有些情感越深越久,至年最具而有些運動鞋則是代雙代表越陳越香。在我們承受過adidas YEEZY或是性的鞋Nike ACG等全新款式爆賣洗禮之後,經典跑鞋的經典存在又逐漸被世人們所重視。但你可能會問:「運動鞋科技不是復古舊不如新?為何我們得往回頭看呢?」

孩子,這世界上有種民族叫做日本人,運動這個民族非常善於發掘事物本質的回顧優點,尤其是至年最具美國製品,大多數日本消費者熱愛美式休閒、代雙代表復古和經典風格,性的鞋所以他們很容易享受復古跑鞋的經典工藝和品牌歷史。70年代時,復古日本人愛上了馬拉松與常春藤風格,運動便開始鑽研起當地大學生所穿搭的回顧運動鞋履,並發展出一套專屬於日式身材的搭配心得。

其次,日本人相當享受鞋子背後的生活故事,而不僅是著重於產品開發或是業績銷售,被流行文化媒體《Complex》譽為「New Balance熱潮的創造者」的NB產品總監正能哲也(Tetsuya Shono)也表示:「我相信如果沒有過去,現在不可能存在。」這段話也正是為何復古跑鞋不因時代的變遷而被淘汰、仍歷久彌新的最好證言。

接下來,請跟著我們近賞從70年代至90年代之間,10雙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復古運動鞋履吧!

#1|adidas SL 72:經典輕量跑鞋回歸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1972年adidas推出一雙專為慕尼黑奧運設計、以「Super Light」為名的跑鞋SL 72,主要用於中長程的越野賽事,在還沒發明Boost(註1)這類科技之前,這雙跑鞋被認為是當時的輕量先驅。

鞋面由尼龍製成,配有麂皮絨布,EVA(註2)中底可以有效緩衝地面傳遞的震動,並讓跑者足部維持舒適感,而鞋的前部具有橡膠腳趾護條,以保護腳趾免受磨損和顛簸。

雖然SL 72在慕尼黑奧運上幫助跑者屢建奇功,但那年的大會卻因為以色列選手遭到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屠殺而蒙上陰影,縱使該次大會座右銘為「開朗的運動會(The Cheerful Games)」,卻讓1972年成為地主國德國難以抹去的記憶。

#2|Brooks Vantage 430:第一雙解決腳掌內翻的慢跑鞋

2Photo Credit: 游承穎

以「一條無盡延伸的道路,象徵跑者邁向勝利過程」為Logo設計理念的Brooks,原本是一間專門為其他運動品牌代工的工廠。

在回憶錄中,Brooks當時的總裁Jerry Turner,接到長跑運動員Marty Liquor的來電,Liquor以自身經驗建議Brooks做出更好的反饋、更好的緩震以及更輕重量的跑鞋。

於是,在四處尋找最佳材料的搜尋下,Brooks發現一種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也就是EVA),具有以上優點。便在1975年推出第一雙使用這種加注空氣的泡沫材質跑鞋「Villanova」,兩年後「Vantage」鞋款誕生。其創新的「內翻楔形」設計有效控制了腳掌內翻問題,同時也預示著現代跑鞋的重點將放在緩沖和運動控制上,成為當時跑步鞋之王。

#3|CONVERSE Lydiard Thunderbolt:為膝蓋而生的跑鞋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條脊椎,而每雙完美的慢跑鞋背後,大多有著一位成功的運動跑者;被全球知名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譽為史上最出色的跑步教練──Arthur Lydiard,這位紐西蘭籍跑者曾訓練出17個奧運獎牌得主。

他以長時間的自我實驗以及跑者訓練經驗,與CONVERSE共同研發出「Lydiard Thunderbolt」,以「第一雙針對您膝蓋的跑鞋」為號召,既輕又具有非常優秀的緩震功能,成為當時奪冠一大利器。而當時「The Art Of Running」的概念,也讓這雙跑鞋成為暢銷長紅的款式。

#4|Diadora EQUIPE S. SW:跑鞋中的義大利精品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Diadora這個牌子,其實我們也不會怪你,畢竟它不似Nike那樣在籃球或是潮流上大作文章。但這支講究製鞋工藝的義大利品牌,在網球、足球、田徑等運動上則一直有著出色的表現。

以生產登山靴及步行鞋起家,創於1948年的Diadora,名稱源自希臘語διὰ δωρέα(dia-dorea),意思是「分享天賦與榮耀」。

EQUIPE S. SW則是在1975年出品的賽場訓練鞋,屬於高端Heritage系列的其中一個款式,S. SW指的是其強烈作舊感來源Special Stone Washed(註3),每雙鞋子後跟都有繡上代表年份的1975數字。仔細端倪鞋身的種種細節便會發現,說它是一雙運動鞋,其實更像是一雙做工精美的精品球鞋。

#5|Mizuno MZ-84:陸行鳥現身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這個日本規模最大的運動品牌製造商,自1906年在大阪創業以來,便不斷在專業運動項目中耕耘,業務範圍從棒球、足球、田徑、甚至柔道都有。品牌名稱取自創立者水野利八(Rihachi Mizuno)的羅馬拼音。

原本公司Logo使用了一個獨特的「M」字標誌(也就是MZ-84鞋身上的Logo樣式),但後來遭到adidas以「與三條紋太過相近為由」的強烈抗議。因此1980年初,Mizuno便委託Noboru Kono設計全新品牌識別,而隨之誕生的,就是如今世界聞明的「Run Bird」Logo。

80年代,Mizuno除了擁有招牌奔跑鳥標誌之外,還推出了著名的MZ-84跑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設計,設計部門研發出名為「Cassette Insole」(註4)的全新避震系統,在當時是相當睿智的設計概念。

#6|New Balance M1300:五年現身一次的傳奇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如同前言所述,日本人是世界上最熱愛經典跑鞋的民族,穿著風格也受到美式風格(註5)的影響,傾向於尊重原創設計以及品牌文化歷史。New Balance及其美學概念,在許多方面都相當符合日本社會的感性,而NB M1300誕生從一開始就是個傳奇。

1985年,New Balance推出第一雙的千系鞋款,也是第一雙定價突破100美金的運動鞋(定價為130美金,是同年Nike Air Jordan 1的兩倍定價)。M1300主打專利的ENCAP避震科技(註6),也使得麂皮與網布的設計成為眾人後來對NB跑鞋的印象。

然後日本人又出現了,他們提案至美國公司,並負責1995年開始每五年一次的限量復刻,量少難得,加上藤原浩、高橋盾等潮流名人加持,讓這雙高價跑鞋更多了NB鞋皇象徵。

#7|Nike Boston:福岡馬拉松之鞋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馬拉松比賽在70年代相當盛行,每年在日本博多舉行的福岡國際馬拉松便是其一,1972年時,這雙跑鞋原叫「Obori」名稱,取自福岡馬拉松圍繞的公園湖泊大護城河Ohori。

但由於Onitsuka Tiger早先一步以Obori之名推出鞋款,所以當選手Jon Anderson穿著這雙鞋贏得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後,Nike才又正式將其該名為「Boston」。更名後首發款式是海軍藍色尼龍版本,後繼款式則推出黃色鞋身黑色Swoosh樣式。

#8|Onitsuka Tiger Corsair:與阿甘鞋師出同門的那雙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1971年7月,《Runner's World》發行了一本46頁的小冊子〈All About Distance Running Shoes〉,裡頭共收集了800位讀者的意見,受訪者平均為29歲至59歲的男子,每個禮拜共慢跑50英里並持續六年。這些讀者從32個品牌中,共選出了66款慢跑鞋,但超過60%的票數,全集中在Onitsuka Tiger Corsair身上。當時的Onitsuka Tiger,是美國最大的跑鞋生產商。

要知道,在那之前Nike還叫做「藍帶體育(Blue Ribbon Sports)」,一間代理Onitsuka Tiger的體育用品店,而Bill Bowerman也還只是俄勒岡大學的傳奇田徑教練。為了協助馬拉松跑者Kenny Moore,Bowerman與Onitsuka Tiger共同研發了一款內襯有柔軟的海綿橡膠的運動鞋「Tiger Cortez」,結果跑者一舉打破紀錄鞋款就此銷售長紅。

後來Bill Bowerman及Phil Knight決定開發自家品牌,便延續了Tiger Cortez的設計,並推出後來響徹雲霄的「阿甘鞋-Nike Cortez」。至於原本那雙Cortez,在法院的裁決下,Onitsuka Tiger只好更名為「Conrsair」,也因為這起事件造成了後來Nike與OT之間的決裂。

#9|PUMA TRINOMIC XT2 PLUS:因應避震系統而生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隨著時間推移,過去的避震系統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要求的跑者,原本在70年代一直默不出聲的PUMA,在90年代衛生突然推出全新「TRINOMIC 蜂巢式避震科技」(註7)。這個橫空出世的技術,採用多個六角形的透明橡膠組成,從物理學來思考,這種蜂巢的組合方式比任何形狀都帶來更穩定效果,使鞋底在不同位置能承受及提供不同程度的緩震效果。

而率先搭載該系統的XT2 PLUS,能有效緩衝並降低雙腳所承受的壓力,提供雙足更好的回饋彈力與穩定性,不少奧運金牌選手如Colin Jackson、Linford Christie、Heike Drechsler等,皆是TRINOMIC的支持者。

#10|Saucony Freedom Trainer:以自由為名

1Photo Credit: 游承穎

歷史追溯到1898年,Saucony以工廠附近的同名河流為名,在印第安人語言中,「Saconk」意思是兩條溪河的匯流處,品牌Logo也以代表索康尼河流為意象,中間的三個圓點則代表溪中圓石。

原本以代工起家的Saucony,在1977年時,自產跑鞋被美國權威雜誌《Consumer Reports Magazine》評為最佳品質獎之後,便被認為是運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鞋類公司之一。其後,改變了當時跑鞋場景、以自由為名的「Freedom Trainer」誕生,至今仍然仍因款式經典深受歡迎而持續不定期少量生產發售。


在70年代以前,跑鞋其實還只綁上鞋帶的輕薄布料,但因後來慢跑運動的流行,加上新興品牌的崛起,也就開始發展出許多表現更好的跑鞋款式。

今回介紹的這10雙經典跑鞋,即使被放到現今的審美觀仍舊搶眼迷人,許多當時的避震技術亦持續被沿用著。這些有著30年以上歷史的復古跑鞋們,至今仍因其獨特韻味而被眾多Vintage收藏家吹捧著,後期更成為了人們日常穿搭一部分。

事實上,跑鞋風格演進有著一定的模式可依循,搭配技巧亦然;下篇,我們將會剖析「跑鞋穿搭與延伸配件學」。

  • 延伸閱讀:細節二三事|復古跑鞋的造型之道

註釋

  1. Boost是adidas與全球化學產業巨頭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於2007就開始合作研發的產物。將TPU(熱可塑性聚氨酯)如同爆米花一樣分拆成數以千計的微型能量膠囊,使其擁有極其強韌的回彈效果,再將這些能夠存儲並能釋放的小顆粒做成中底。
  2. EVA中底(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質輕、具有良好的柔軟性、輕量、耐磨。會因應每個人的腳型塑形,使穿著服貼舒適。吸震、有彈性,可保護足部壓力的舒緩。
  3. 特殊石洗工藝,在布料上進行加工,使面料表面產生一種陳舊、飽經風霜的韻味。
  4. Cassette Insole這種可替換式的鞋墊系統,是一種在鞋墊上增加前後獨立的兩塊襯墊,讓跑者可以根據體重與跑步需求(如短跑、長跑、越野跑等),針對不同的穩定度及避震需求,客製化出最適合的緩衝搭配效果。
  5. 美式風格的日文為アメカジ(American Casual Style),是源自於日本的一種服裝穿搭流派,泛指發源於美國的衣著與生活風格,包含工作風格、丹寧風格、軍事風格、騎士風格等。
  6. ENCAP:由PU包覆EVA的複合式高避震組合系統,也是ENCAP(包在裡頭)的名稱由來,能夠提供緩震及支撐的雙重功能,屬於NB早期的技術,現在則使用於經典休閒鞋款。
  7. TRINOMIC蜂巢式避震科技,利用連續排列的六角形力學結構,均勻分散鞋底壓力以達到減震效果。六角型結構宛如蜂窩狀外觀,配置於鞋底主要受力位置,透過蜂巢氣墊收縮及伸展的特性,能有效緩衝並降低雙腳所承受的壓力,提供更好的回饋彈力與穩定性。

本文經every little d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