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如何理解他人苦痛?努涅斯用一種不加以矯飾的冷靜描寫「死亡進行時」

  发布时间:2024-05-17 21:27:56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描述正在發生的死亡有兩種常見可能:如驚悚電影的刺激劇情或是八點檔般催淚悲情的俗濫。前者已有再明顯不過、死亡彷彿雲淡風輕的結果,後者則是沉重但又有點歹戲拖棚,夾雜著尷尬與一絲不耐。然而西格麗德.努涅斯S 。

描述正在發生的書評受什斯用飾的死亡時死亡有兩種常見可能:如驚悚電影的刺激劇情或是八點檔般催淚悲情的俗濫。前者已有再明顯不過、告訴死亡彷彿雲淡風輕的麼苦描寫結果,後者則是何理沉重但又有點歹戲拖棚,夾雜著尷尬與一絲不耐。解人加矯進行然而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用了一種不加以矯飾的苦痛冷靜描寫「死亡進行時」。

若她在前作《摯友》是努涅描述為一位自殺的作家哀悼,餘下的冷靜人如何緬懷傷痛,這部《告訴我,書評受什斯用飾的死亡時你受了什麼苦》便是告訴站在一段距離之外,描寫主角如何陪朋友走在人生最後一程,麼苦描寫卻依然欣然赴死之路。何理面對死亡應該是解人加矯進行沉重?迎向末路一定要正面?努涅斯顯然有自己的話要說。

一直到2018年才以黑馬之姿,苦痛因《摯友》拿下美國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國家書卷獎的努涅努涅斯,其實早已深耕文學界許久,將長久以來的生命經驗以乾淨俐落的文筆寄託,寫就一本讓人得以反思與誠然面對自己之作。

20190831RS0155_(48684839881)Photo Credit: Library of Congress Life @Wikimedia Commons CC0
小說家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

如果人已走至將老,朋友因為病重,餘生只剩下苦痛,他要你在他想了結自己時「幫他」一把,你會答應嗎?主角「我」到底受了什麼苦?第一部稍微提到了友人病情卻未加以著墨,反而不斷透過他人滔滔不絕中,描述了一個個卡在生命中的石子。

「我從沒聽過那麼悲傷的故事。」作者引用了小說《好兵》的開頭,聆聽了一同在健身房許久的「老」面孔感嘆人已衰敗的中年;好友與女兒是如何彼此犯沖,老死不相往來;一位鄰居描述他母親隨著年邁而日益下降的理智;甚至出現奇幻場景,聆聽了一隻流浪貓曾經的苦痛。這些時而穿插的他者故事,透過努涅斯文間閒散的安排,讓每個故事都彷彿細細耳語般轉瞬即逝。

主角描寫這些給我一種似乎無法面對好友將死,而大量逃進他人故事中,但卻也透過這些故事讓你彷彿站在他們身旁,呼應了書名《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正因為有人聆聽,他們的生活或許才得以繼續運行。

誠然接受傷痛與死亡,而非極度樂觀的逃避

慢慢地,主角的悲傷故事揭開,來自一位其實不是那麼親密的朋友要求,她不是要求幫忙找地方,也不是幫忙讓她死,而是希望在她了結自己時「需要有個人陪著我。」

一位早已習慣獨自一人,生命都走到最後了還需要有人陪著嗎?我想是的。難就難在,要如何坦承脆弱與接受再也沒有日常生活的自己呢?

死去是我們要扮演的角色,和我們在生命中扮演的其他角色沒兩樣——這讓人想了就難受。除非你獨處,否則永遠無法展現真實的自我——但死到臨頭,誰希望孤伶伶一個人呢?

理解他人苦痛,才明白愛無所不在

主角與朋友的對話看似沈重,但並不上演催淚戲碼,處處擺出同情。而是時而幽默、時而直接批判:「為什麼癌症一定要是某種對人類勇氣的考驗呢?我對這點實在很有意見。」如這類毫無保留的訴說,另一邊仔細聆聽,不會忽視彼此的心情,兩人就在這樣的相處間更靠近了,卻也衍伸出從未有的情緒——內疚。

但朋友並不是因為要人幫忙自己死亡而內疚,而是因為即將把主角丟下,即便一同走過生命最後一段,萌生出深度情感,終究兩人卻還是得孤獨面對各自的道路。《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最後所要說的苦,我想不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而是如何面對另一個人死亡,如何理解他人苦痛。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看見別人受苦,會想到這也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另一種人則是想,這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第一種人幫我們熬過苦難;第二種人令我們飽受煎熬。

這下懂了為何在第一部中大量敘述他者故事,毫無疑問,這些故事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想起了今(2021)年於台北金馬影展播映,同時也獲選坎城影展競賽片的法國電影《天堂計畫》,改編自法國作家艾曼紐本人的真實故事。描述艾曼紐小時候恨之入骨的父親因為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即便有著愛他的女兒與孫子、有成功的事業與財富,卻向自己提出幫他安樂死的要求。艾曼紐從一開始的排斥抗拒,卻在答應父親時看見他從來沒有過的快樂笑容。

人到末路時或許真正害怕的不是身體上的苦痛,而是自知再也無法掌握自己想要的結束方式,即便是一點尊嚴或寧靜。

我們看到只有在家人身上才能理解的愛,那種想要逃避與成全的矛盾,有時正是愛的極致表現。我們真的有權評判一個有意識的人對其生命如何了結的看法?

「為什麼快死的人不該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許這也是我母親癌末當時不顧所有人反對,住進安寧病房的原因。她不曾說出口,但所做的選擇早已比理智思考還要更快一步。我們很早就感受到在那麼多痛苦治療後,卻未見成效而有預感最後那一刻。我相信保持希望與樂觀是對的,但當不願去面對已然發生的事實,一昧的正能量灌輸,不接受聆聽就成為一種逃避。

但這也是現在的我才得以理智回頭望,人隨著歲數增長還有的好處之一,就是願意直視過去內心脆弱,而這也是記憶依然得以讓生者繼續往前的練習。

一部充滿實境感的文學作品,即便努涅斯明白「無論我們多努力把最重要的事化為文字,卻總是像穿木屐踮腳尖跳舞。語言終究會照慣例偽造一切。」她仍精準地捕抓到圍繞在死亡周遭的大量情緒,又何嘗不是將生命悲傷與幽默並存的特質給寫下呢?

延伸閱讀

  • 【小說】《告訴我,你受了什麼苦?》推薦序:她向你揭露這個時代的創痛——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