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主義》:暴雨引發的人文思辨,逃避主義如何建立文明?

  发布时间:2024-05-17 14:41:13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戈登探長德尼思化創辦人,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暴雨侵蝕香港,水掩四處,頓成水舞間。我們活在文明世界,習慣舒適、安全,洪荒自然由天而降,打在你我的頭頂,讓我們忽然驚醒,原來一切從不如想像。人文地理學家 。

文:戈登探長(德尼思化創辦人,逃避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

暴雨侵蝕香港,主義水掩四處,暴雨辨逃避主頓成水舞間。引發義何我們活在文明世界,文思文明習慣舒適、建立安全,逃避洪荒自然由天而降,主義打在你我的暴雨辨逃避主頭頂,讓我們忽然驚醒,引發義何原來一切從不如想像。文思文明

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建立於去年逝世,逃避他在《逃避主義》提出逃避並不可恥,主義副題「從恐懼到創造」,暴雨辨逃避主乃文化之本,指出人類文明,都是建基在逃避二字。

半個小時前,我在湖畔悠然地散步, 大雨驟然而至,於是我驚慌地逃回家中。我的房子就是我的避難所,這是我精心建造的溫暖小世界, 它可以為我遮風擋雨,庇護我,使我免受自然的威脅與打擊。沿著這個思路一路想下去,我馬上產生了疑問:從房子到宗教,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文化?這樣的文化是不是也是一種逃避?

現代的主流教育,責罵「逃避」,歌頌「面對」。但傾盆大雨來襲,我們都會自動遮避濕冷。牛頓因蘋果悟道,段義孚由從天降雨水啟發文明與自然的思辨,正視逃避主義。

他認為,現代如此方便豐富的衣食住行,穿衣保暖、房屋作安全休息、保存食材等,回到人類的遠古時代,莫不因逃避而生:畏寒、需要有空間睡覺、解決飢餓⋯⋯

1024px-Yi-Fu_Tuan-Festival_internationalPhoto Credit: Ji-Elle,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段義孚

段義孚說,人類建立文明在於逃避自然,「變化無常且時刻威脅著人類的大自然環境」,從殘酷的現實選擇退卻,而非直接面對,藉無數次逃避,建立你我現今的社會。

人是一種天生就討厭接受現實的動物。人不僅屈從於環境、適應於環境,這是所有動物的共性;而且,人還會按照事先所設想的方案去改造自然。也就是說,在人類改造自然之前,人類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也就是說他彷彿「看到了」即將發生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實際上當時並不存在,這就是想像,而想像是人類文化的基石。

《逃避主義》回顧現代對逃避的批評,指出在眾多生靈,唯人類如此積極逃避,用想像解決問題,才產生唯人才有文化,「人是一種天生就討厭接受現實的動物」。

因此,人類除了如其他動物適應環境,還按照想像改造自然,想像不存在的事物,如先民遷徙、移居到另一個陌生地方,或改造眼前的空間,都由不滿生出想像。

遷徙好像是很古老,距離我們很遙遠。但由尋覓更好狩獵場地,到更好賺錢國度;由拒絕專制奴隸制度,到民主自由之地,人類的故事大多都不過是一場遷徙罷了。

從自然中開闢出一塊空間並不能確保人類從此就高枕無憂,恰恰相反,它會使人類自身更加脆弱。那麼,人類應該怎麼辦?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自身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所以人類採取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將人類世界與大自然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如果這樣做還起不了什麼作用,人類就會祈求更高的權威 — — 上帝或是其在地球上的人類化身。

對生存而言,自然界是不可依賴的殘暴。我們改造自然,建立牢固的高樓大廈,只為創造更加穩定、可控的人造世界,現代文明甚至令我們產生了二分的錯覺。

GettyImages-1652652255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所有人造世界都必須建基在自然環境,改造從不輕鬆,先民必須勇於以死搏鬥。洪水吞噬,狂風掃蕩,地裂天崩⋯⋯往往提醒我們,一切都沒我們慣以為常。

當然,他們所做的各種逃避的努力(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已付諸實踐的)有可能會以失敗告終,但不管結果如何,對於他們本人或旁人或自然來說,都可能是一場災難。豐富的想像會將人類帶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它可能讓人類逃往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謊言和騙局、自我的白日夢、瘋狂、無法形容的殘忍、暴力、破壞,總而言之就是邪惡。

段義孚正視人類文明的逃避,亦有反思。他指出,面對「逃避自然」之後的問題,像我們與自然二分、文明對世界破壞等,使人又想「逃往自然」,回到真實之中。

在人為和自然的兩難,意外總是警醒。就如所謂百年一遇的暴雨,洗刷城市和人心。逃避是出發,但逃避之後如何行動,連繫了我們生命,也關係文明之發展。

文章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