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元、明、清歷史看「中國」的三重困境 - 夜上海论坛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元、明、清歷史看「中國」的三重困境

  发布时间:2024-06-24 21:05:11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研究領域是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前略)三、元、明、清:從歷史看「中國」的三重困境假如 。

文: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課綱看中研究領域是中的中國重困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解釋「中國」的與東亞史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

(前略)

三、元、從元明、明清清:從歷史看「中國」的歷史三重困境

假如中國就這樣,順著這個路數轉變過來,課綱看中可能現在中國就不是中的中國重困這個樣子了,前面一開始我說的與東亞史那些麻煩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可能就不太一樣了。從元可是明清,歷史學家雖然常常愛想「假如歷史怎樣怎樣」,歷史但是課綱看中,歷史學家卻最不能輕易地說「假如歷史怎樣怎樣」。中的中國重困以前,與東亞史我的老朋友,復旦的周振鶴先生很早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假如齊國統一中國」,他想呀,如果不是西邊兒的秦國而是東邊兒的齊國最終掃平六國,混一天下,中國是不是會變個模樣呢?這可不好說。

我今天也是這樣,一開始我說,假如——我說的只是「假如」——宋代歷史一貫而下,沒有後來的蒙元、滿清的領土擴張,也許今天我們對於「民族」、「疆域」、「宗教」、「國家」、「認同」的緊張和焦慮,可能都不一樣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去設想這個「假如」,因為中國宋代以後的歷史,很有些詭異,它和歐洲不一樣呀。

宋代以後,這個漢民族的國家初具雛形之後,「中國」卻遭遇了巨大變化,這個巨大變化又帶來了更多麻煩,蒙元與滿清,兩次異族統治,造成跨越性的大帝國,中間的明代,又偏偏遇到大航海時代的西潮東來,這樣,從元到明,中國就被拖到一個更大的國際環境中,遭遇到極為特別的三重困境,這使得「中國」作為國家,一直到現在都無法解決「內」與「外」的承認與認同困境,而這些困境又構成現代中國的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甚至還會延續到未來。

那麼,究竟是哪三重困境呢?

第一重困境,是宋代以後,經歷了蒙元時代,周邊國家(包括日本、朝鮮、安南)陸續出現「自國中心」傾向。在中國不再有漢唐時代的文化吸引力與輻射力以後,它們至少在文化上不再願意依附於中國,也不甘心於在政治上承認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環繞「中國」的狀況。

比如日本。儘管從隋唐以來就已經有了與中國對等的自覺意識,但真正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全面「自國中心意識」,恐怕是從蒙元時代(1274,1281)蒙古、江南、高麗聯軍兩次攻打日本,遭遇所謂「神風」而失敗之後才開始的。

蒙古一方面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把「中國」捲入「世界」,但是另一方面,它的統治和崩潰則刺激了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獨立意識。研究日本史的原勝郎(京都大學教授)、研究中國史的內藤湖南(京都大學教授)認為,「蒙古襲來」或者叫「元寇」(文永之役、弘安之役)的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從此日本便以「神國」自居,有意識地發展自我文化,形成所謂日本型「華夷秩序」,並不服中國中心的「華夷秩序」。

這一觀念在日本南北朝時代(1336-1392)一直延續,在南朝,由於後宇多天皇(1267-1324)、後醍醐天皇(1288-1339)通過復古以求革新,支持新禪宗和理學,北畠親房(1293-1354)撰寫了後世影響極大的《神皇正統記》,提升了日本的政治獨立意識和文化自覺意識,對於原本文化來源的中國漸漸不以為然,產生了分庭抗禮的心情。

明朝初年,懷良親王(1329-1383)給明太祖的信中就寫,「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你雖然很強大,但是「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但是你如果來犯,那麼,我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們絕不會「跪塗而奉之」。日中之間,對等與對抗的意識已經很強了。儘管經歷了五六十年的南北朝之亂,但是進入室町時代(1338-1573)之後,足利義滿於1392年統一南北,在15世紀初年(建文3年,1401),正好是建文和永樂爭鬥的時候,曾經試圖放低姿態,以稱臣納貢的方式,進入大明的朝貢圈,但是,大多數時候,足利、豐臣、德川三個武家政權,都是不認同中國中心的朝貢體制的。

再比如朝鮮。蒙元帝國曾經統治高麗,但是,正是在蒙元入侵的時候,高麗的民族認同意識卻開始興起,開始構造自己的歷史系譜和歷史象徵,日本有名的朝鮮史學者今西龍寫了一篇《檀君考》,就指出取代箕子的朝鮮始祖神檀君,原本並不是朝鮮民族全體的始祖神話,只是平壤一代有關當地仙人王儉的傳說和那裡祭祀用的薩滿儀式,正是蒙元入侵的危機時候,為了鼓舞、動員、認同,才逐漸變成全民族的始祖神的。

到蒙元解體之後,東亞各國陸續發生變化,李成桂建立的李朝取代高麗,雖然仍然留在大明朝貢圈裡面,顯然在文化上也有著愈來愈強的自立傾向。經過蒙元的統治時期,他們也愈來愈覺得,中國未必總是真理在握,也未必是文化正統,相反,他們覺得,自己的儒學更加純正,所以他們比中國還要嚴厲地推行「崇儒抑佛」政策,也通過國家力量推動社會上的道德倫理嚴厲化,像世宗16年(1434)以後官方頒布《三綱行實圖》,就影響深遠地推行著「忠(臣)孝(子)烈(女)」。

中國對朝鮮不是沒有警惕,明太祖在洪武25年(1392),曾經警告過朝鮮使臣不要搞獨立王國,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日頭那裡起,那裡落,天下只是一個日頭,慢不得日頭」。但是,政治上的俯首承認,並不等於文化上的甘心稱臣,洪武26年(1393),李朝太祖就對左右說,明太祖以為自己「兵甲眾多,政刑嚴峻,遂有天下」,但是他「殺戮過當,元勳碩輔,多不保全」,反而總是來責備我們朝鮮,「誅求無厭」,現在又來加上罪名,要來打我,真像是在恐嚇小孩子。

顯然對大明已經很反感了,只是考慮到大小懸殊,才不得不裝作臣服的樣子,所以別人問他怎麼辦的時候,他就說了一句「吾且卑辭謹事之耳」。實際上,李朝朝鮮不僅政治上自有立場,文化上逐漸也開始了自我中心主義的歷程,有趣的是,他們用來支撐文化自信的,恰恰是中國的朱子之學。

再看另一個周邊國家安南。從蒙元時代起就不認同蒙古王朝,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都沒有真正征服過它,先是元憲宗蒙哥在宋理宗寶祐5年(1257),征服雲南之後,試圖從安南廣西夾攻南宋,派了兀良合台出征安南,可是失利,只好互相妥協,此後,在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年間,陳朝又三次(1282,1284,1287)打敗了蒙元軍隊,到了元成宗時代(1294),只好互相商定,「三年一貢」,但是,實際上「其後難有聘使往來,而冊封之禮,終元不復行」(潘輝注語),安南國王陳日烜曾經自封「憲天體道大明光孝」皇帝,而且還有自己的年號,叫作「紹隆」,與元朝分庭抗禮。

到了大明王朝,其實也是一樣,明朝承認他們「限山隔海,天造地設」,雖然永樂皇帝也曾經想把安南「郡縣化」(有點兒像改土歸流),但是並不成功,特別是1428年黎朝建立,再次打敗明朝軍隊,它的自國中心主義的傾向愈來愈厲害。

一般來說,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一旦統一,自我和自尊的意識就會很強。中國周邊的安南、朝鮮、日本逐漸形成了「自國意識」之後,便在政治上逐漸獨立,在文化上開始與中國分庭抗禮,這就出現了跟漢、唐、宋時代的「東亞」很不一樣的「國際格局」,這使得建立在「天下觀念」與「禮儀秩序」上的中國中心的國際秩序發生改變,也迫使中國逐漸接受這種變化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版圖。——這是來自周邊的第一重挑戰,即蒙元時代以後,中國「周邊」發生了變化。

如果今天的中國仍然沉湎在過去那種「天朝」、「上國」、「朝貢」的想像和意識裡面,它很難處理與它周邊這些國家的關係,可能引起種種有關領土的衝突。

第二重困境,是明代中期西洋人東來之後形成的。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Bartolomeu Dias,約1450-1500) 抵達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在西班牙支持下發現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0-1524)到達印度,1521年葡萄牙人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環遊世界,到達菲律賓,揭開了大航海的大幕,也開始了早期全球化的時代。

在明武宗正德11年(1516) 一個葡萄牙人別斯特羅(Rafael Perestrello)隨船來到中國,揭開西洋東進的序幕,大量傳教士來到東亞,帶來了天主教信仰和近代歐洲科學。大明帝國這個重新以漢族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國家,從此被拖入了一個更大的世界秩序中,中國歷史也被整編進了全球歷史之中,中國文化也面臨著歐洲文明的挑戰。不僅僅是政治領域的「禮儀之爭」,或者信仰世界的「上帝之爭」,以及世俗生活中的拜祖宗問題的爭論,其實,對於「天」和「地」,對於「君」和「臣」,對於「道」和「器」、甚至對於「五行」和「四行(四大)」的理解,都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可是這個「天」一旦變了,「道」是不是要變呢?

這種「早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在此後愈演愈烈,一直到晚清,西方人以「堅船利炮」打進來,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這使得「天下」逐漸變為「國際」,以前跟中國沒有太多交集關係的、巨大的地理世界、歷史世界和文化世界出現了,那麼,到底誰的制度適應這個時代?誰的價值能夠支配這個世界?誰的秩序能夠統馭這個國際?「中體西用」還是「西體中用」?——這是中國面臨的第二重困境,那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文化和秩序的挑戰。

如果今天的中國始終固守朝貢體制的心態,總是覺得不願意在思想文化上接受「他者」,那麼,和新的世界秩序、新的價值觀念會發生衝突。

第三重困境,則是大清帝國版圖擴大而逐漸形成的內部問題,這是最最麻煩的事情。前面說到,宋代中國,已經逐漸收縮,但是中國歷史進程一波三折,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國,又把原來在中國中心區域逐漸形成的漢族國家改形移位了。蒙古在中國建立「元帝國」,也把原來宋代收縮的時候劃出去的地方,又收回來了,《元史.地理志》就說到,「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

其中,最明顯的是雲南,宋代已經是「外國」的雲南,蒙元時代又成為中國。正如1934-1936年間,陶雲逵對雲南麼些族進行調查,他撰寫的〈關於麼些之名稱分佈與遷移〉就指出,「唐初迄宋末,雲南土族,在地方上握有實際政權,漢官實等於虛設,一切均是羈縻性質。至元世祖平滇,土族勢力始漸漸消滅。元於開闢雲南功績最大,沒有他這一陣狂風,雲南到現在是否屬於中國,實是個問題」。這話反過來說,就是在元代以後,當地土族勢力的消退,使得這個邊地與異族都納入了大中國。

可是,很多人都注意到,雖然雲南在明朝中國仍然留在中國版圖之內,但是明朝的疆域又回到了本土十五省(見《四夷圖》),那個時候的人承認,「酒泉」就是「中國絕域重地」,「嘉峪關外即非我所有」了。在這個主要是漢族的疆域中,族群與地區問題並不很突出。但是,到了清代就不一樣了:

一,滿清入關之前,天命9年,後金降服蒙古科爾沁部,天聰9年(1635),滅蒙古察哈爾部,成立蒙古八旗;崇德7年(1642),又成立漢軍八旗,應該說,進關之前的後金,已經是滿、蒙、漢的混合帝國了。

順治元年(1644)滿族入關建立大清王朝,康熙22年(1683)施琅為大將軍,收復澎湖、台灣,清帝國占有了全部明朝版圖; 「中國」由明代漢族為主的中國,變成了兼有整個蒙、滿、漢,遠遠超過明朝的大帝國。

二,康熙27年(1688),漠北的喀爾喀蒙古三部(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汗部),由於準噶爾的入侵而歸降清朝。29年(1690),康熙皇帝親征準噶爾。當時準噶爾占有西部(今新疆、西藏、青海、川南、甘肅西部、內蒙古西北部)。康熙35年(1696),打敗準噶爾,其領袖噶爾丹自殺。從此,整個內外蒙古、青海等地區歸入版圖。

三,最終,在乾隆22年(1757)進入伊犁,24年(1759)清朝軍隊進入喀什噶爾(新疆喀什)和葉爾羌(新疆莎車),最終平定準噶爾及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爾,有了新疆(回部),中國更成為合滿、漢、蒙、回為一體的超級大帝國;有人就說,1759年這一年就是中國版圖的最大化年頭。

四,從明朝開始到雍正時代基本實現的「改土歸流」,西南的苗、彝由原來的土司土官治理變成國家控制下的州、府、縣、廳,這時中國變成了滿、蒙、漢、回、苗諸族的共同帝國。

五,西藏地區由於宗教緣故,一直與蒙古關係密切,在元朝就是這樣了(如八思巴為帝師,創蒙古文字),明朝雖然並不能占有西藏,但宗教往來也很多,如宗喀巴由西寧入藏創黃教。近年來,卓鴻澤對明朝皇室中的藏密影響的研究,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清朝有滿洲、蒙古,後來又有回部,所以與西藏的關係就更密。

那個時候,黃教統一了蒙古和西藏,但政治上,卻是蒙古統一了青海西藏,從順治到乾隆,冊封班禪(順治4年即1647年冊封班禪為金剛上師)、達賴(順治9年即1652年達賴赴北京朝見,受冊封),雍正6年(1728),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辦事大臣衙門」。為了班禪、達賴的覲見,清朝在承德建立藏密寺院(仿照扎布倫寺建外八廟)。到了乾隆57年(1792),打敗廓爾喀(尼泊爾)入侵,大清朝廷制定《藏內善後章程》,派福康安到西藏,確定金瓶掣籤制度,中國更成為「五族(滿蒙回藏漢)」或者「六族(滿蒙回藏漢苗)」的國家。

嘉慶25年(1820),清朝重修《一統志》,當時的大清帝國,已經包括了27 個區域,除了原來所謂內地十八省之外,還包括盛京三將軍(盛京即奉天將軍、吉林﹝初為寧古塔﹞將軍、黑龍江將軍)、蒙、藏、準、回等,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簡單的民族(漢)和國家(中國)重疊。

雖然一個東到庫頁島,西到新疆疏勒,北到烏梁海和外興安嶺,南至海南島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很值得自豪,可是,隨之產生的內部認同問題卻很嚴重,在清代後期,也曾經試圖改變原本的政策,強化統一國家,如1880年代新疆建省,1900年禁止滿洲移民東三省,1907年建立東三省,甚至探索過西藏是否可以建省,也曾派員巡視各省。光緒年間也提出要實行新政,建立「主權國家」,但是,龐大的統一國家、多元的民族文化和複雜的認同問題,卻同時延續下來。

1911年辛亥革命,帝制中國改為共和國制國家,雖然革命派像章太炎、孫中山、陳天華等等一開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種民族革命的口號來動員民眾,但是,這個原本以「排滿」恢復漢族政權開始的革命,最後卻因為誰也不能承擔「分割國土」的罪名,不得不妥協並接受保守派如梁啟超、康有為等關於國族的主張,承認清帝「遜位詔書」中希冀的「五族共和」。

但是,接受了大清帝國遺產的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同樣繼承了大清帝國隱含的龐雜的族群與地區問題,即滿蒙漢回藏苗怎樣才能有一個國家的共識和文化的認同。——這構成了「中國」的第三重困境,即如何處理內部各個族群對於國家認同的困境。

如果中國始終不自覺地以漢族為中心,則無法處理內部的族群問題,更何況很多族群問題,既涉及宗教信仰,又涉及域外民族。

前些年,許倬雲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余英時講座」上演講,後來出版了一本書,叫作《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非常精彩也非常清晰,他說到,宋代已經是「列國體制下的中國」。不過,宋代以後的中國,這個「我」和「他」、「內」和「外」實在是很難區分,彼此糾纏,弄出很多很多的麻煩來。

由於現代中國繼承的是蒙元以來逐漸變動的周邊關係、明代以來的國際環境,清朝最後達成的內部複雜的民族國家,所以,我在2011年出版的《宅茲中國》一書裡強調,「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移動的『中國』」,如果中國仍然停留在天朝想像中,那麼,它仍將面臨內部、周邊、外部的三重複雜的歷史問題。

就這個意義,「中國」是一個特別的「國家」,它又像傳統帝國,又像現代國家,歐洲的近代的「民族國家」概念,可能在中國並不太適用,而中國這個特殊的「國家」,它的現實困境,又需要從歷史中去理解。

相關書摘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二戰後中華民國對東亞的新布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台灣商務出版

作者:葛兆光、馬場公彥、王明珂、梁其姿、林冠群、陳國棟、呂實強、陳豐祥、王汎森、張玉法、呂芳上、藍適齊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理解中國與東亞發展脈絡最佳入門指南

中國與東亞——
一個既獨立又連結的地理名稱
一個既自主又交流的人群移動
一個體制相異又相關的統治形態
跟著大師解構您所不知道的中國與東亞史!

葛兆光、馬場公彥、王明珂、梁其姿、林冠群、陳國棟、呂實強、林桶法、陳豐祥、王汎森、張玉法、呂芳上、藍適齊
精選13位中國與東亞史專家經典論文

108課綱的實施,在歷史領域強調打破過去通史的傳統,以多元視野、主題式的學習,建立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屬於自己的觀點。在全新歷史教學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如何面對課綱帶來的新視野和挑戰?

本書配合高中歷史課綱,按照中國與東亞史學習內容,劃分出三大主題,收錄中國與東亞史專家學者的重要著作,呈現各領域的經典作品,或最新研究成果。並且邀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教授的團隊,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識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沈宗憲、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李君山、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陳進金,為各篇文章撰寫導讀,提供延伸閱讀和課綱連結等資訊,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這些課題。另外,針對論文的內容,也安排「重點掃描」來整理文章的要點與提示,方便讀者快速掌握重點。

本書特色

  • 強調歷史的宏觀視野,將中國與東亞史領域區分出三大議題:「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
  • 三大議題皆收錄中國與東亞史領域學者大家的經典著作。
  • 每篇文章皆有林桶法教授團隊,陳識仁、沈宗憲、李君山、陳進金四位教授專文導讀解析,並提供課綱連結與延伸閱讀,。
  • 每篇文章章末皆設計「重點掃描」專欄,迅速掌握文章的核心課題。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立體書封+書腰1123Photo Credit: 台灣商務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

  • Tag:

相关文章

  • 聯合國對約旦河西岸暴力升級表示嚴重關切

    當地時間16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言人沙姆達薩尼對約旦河西岸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表示嚴重關切。她呼籲以色列安全部隊立即停止參與和支持以色列定居者對巴勒斯坦人的襲擊。此前一天,在約旦河西岸城市
    2024-06-24
  • 韩国最高法院判决税收部门返还三星法人税113亿韩元

    导读 3月20日电,韩联社3月20日消息,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20日就三星电子针对税务部门提起诉讼要求返还涉及微软专利费的法人税113亿韩元一案
    2024-06-24
  • 欧股收盘主要指数涨跌不一

    导读 3月18日电,欧股收盘主要指数涨跌不一,德国DAX30指数跌0 43%,英国富时100指数涨1 3%,法国CAC40指数涨0 36%,欧洲斯托克50指数跌0 15%。
    2024-06-24
  • 广西钦州钦南区部分地区划为中风险地区

    导读 3月21日电,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规定,结合钦南区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在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指导下,经组织专家进行综合研判,自2022
    2024-06-24
  • 警幫確診嬰開道對撞小客車 父母出面致謝:不要怪警方

    彰化員林分局村上派出所員警,2日開警車引導確診民眾就醫,行經路口警示鳴笛闖紅燈,卻與另一邊綠燈的自小客車對撞,車上夫妻跟一對六歲龍鳳胎受傷,警車上的員警也送醫。小客車對撞警車 一家4口送醫急救所幸無大
    2024-06-24
  • 山水比德:拟9000万元认缴产业投资基金份额

    导读 3月20日电,山水比德公告,公司拟与易简投资、公司实际控制人孙虎共同出资设立山水具象数字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合
    2024-06-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