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談親身經歷的婆媳問題:我如何讓婆婆殺不死我? - 夜上海论坛

心理師談親身經歷的婆媳問題:我如何讓婆婆殺不死我?

  发布时间:2024-06-29 05:11:55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文:賽琪心理師「我婆婆曾經殺了我」,但我卻「沒死」。要講婆婆之前,我覺得應該要講媽媽。婆婆和媽媽不能分開。我媽從小就告訴我,她被她婆婆虐待,她的老公沒能力「保護她」的故事,到現在還是很恨她老公我爸沒能 。

文:賽琪心理師

「我婆婆曾經殺了我」,心理媳問但我卻「沒死」。師談

要講婆婆之前,親身我覺得應該要講媽媽。經歷婆婆和媽媽不能分開。題何我媽從小就告訴我,讓婆她被她婆婆虐待,婆殺她的不死老公沒能力「保護她」的故事,到現在還是心理媳問很恨她老公(我爸沒能力保護她),她的師談婆婆入土為安不知第幾年了,我媽對婆婆的親身恨意我想一百輩子都不會入土為安。

我婆婆很早就和公公分居,經歷沒住進婆家過,題何婆婆說她和公公在婚姻關係中和舊情人有情感關係,讓婆公婆在我老公七歲時正式離婚。婆殺婆婆很少評論公公,她認為會影響我老公對他爸的看法──這一點我覺得我婆婆很先進,很有心理學的情緒界線的概念。

「我婆婆殺了我」新聞一出,網友群情激憤,一起創造「我什麼都沒做,無話可說的婆婆」角色、「老公在幹嘛的媽寶老公」角色、「備受委曲的娘家」角色、公開姐姐私訊好友的訊息「媳婦只能忍」角色、「被虐待被霸凌的媳婦」最後自殺身亡的角色。看到新聞和網路論述的人立馬角色上身,將自己情緒投射在此角色和故事裡。

情緒投射很真實,但除了情緒投射外,我們能挽救下一個想自殺的媳婦(女性)嗎?在這個新聞事件,我從頭到尾最關心的是,為什麼媳婦角色的女性,會自我價值低到要選擇用自殺做為最後的反抗?這個反抗如何早一點發生?而不是用自殺的方式?

我婆婆想殺我,不是新聞,是我的血淚

她說:「妳不可以在你們的租屋處養貓。」

(明明沒和婆婆住在一起,婆婆認為自己可干涉她兒子和我的生活)

她說:「為什麼妳老公值班沒回家睡覺,先跟妳說?我為什麼比妳晚知道?」

(我老公和我住在一起啊!不然婆婆妳是妳兒子的老婆嗎?)

她說:「我兒子自從娶了妳之後,都變了!」

(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啊!)

她說:「我兒子答應我要陪我,妳一定是裝病!」

(在我獨自照顧小孩昏倒住院急診時這麼說,別人的女兒死不完?)

上述的對話場景,也許有些讀者很熟悉,或者心有戚戚焉,即使我把和婆婆互動故事去頭去尾的寫下,我們的故事還是很像。我婆婆在我的婚姻前六年,對我和老公的關係、我和我自己的關係,甚至整個家庭關係產生劇烈的影響,我幾近精神失序的邊緣。

我百思不得其解,講白一點,我和婆婆無冤無仇,我們有必要恨對方什麼嗎?我曾經寫信給婆婆,告訴她,我和她無冤無仇,我也跟我老公說,婆媳關係是假議題,是婆婆和她兒子(我老公)的親子議題,是婆婆和公公、婆婆和同居男友的關係議題,是婆婆和她原生家庭的議題,怎樣都排不到我和她的議題啊!那婆婆和媳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特別是一位女性作為媳婦到底內在發生了什麼變化?

「某天早晨我和祖母一同走入森林。森林美麗而祥和。當時的我只有四歲,還是個小不點。接著我看見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一條正在橫跨道路的直線。我因為好奇而向那條線走去;我想摸摸看。祖母驚叫一聲,又大又嚮。我印象非常深刻。原來那是條巨蛇。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恐懼──但我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害怕什麼。

說實在,嚇到我的是祖母的驚叫聲。而那條蛇也溜走了,轉眼消失不見。恐懼被值入內心的方式真的很神奇,來自你的父母和周遭的人。最初你是無比的純真,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在她的自傳《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裡,對她最初害怕的描述。她很精準地說出:「我到底應該害怕什麼?」做為一個女孩,一個女人,「她到底應該害怕什麼?」

我從小聽我媽媽說她和婆婆的故事,媽媽傳遞給我的感覺是:「我婆婆好可怕、我很可憐、我很委曲、我婆婆欺負我、我婆婆虐待我、你爸爸很沒用、你爸爸沒能力保護我、我生病都是我婆婆害的、女人就是少一根陰莖、你要認命!」這對我造成什麼影響?我剛結婚的時候,對婆婆唯唯諾諾,我常常打電話關心婆婆,但她常喝酒,一生氣就大吼大叫,掛我電話,叫我不要再回去婆家。後來我終於有一次忍無可忍,跟她說:「妳這個瘋子,不要再打擾我的生活!我也不准妳靠近我的小孩!」接著我婆婆立刻打電話給我媽:「妳女兒罵我瘋子,妳到底怎麼教女兒的?」

後來我回想,「我到底應該怕婆婆什麼?」為什麼我面對她時,恐懼立刻爬上身?打電話給她或接她電話手會發抖?我發現我怕的不是「婆婆」,我怕的是我自己,是我自己的感受,那些被我壓抑的感受,我作為一個女性,從小被期待壓抑我的感受;我怕我的憤怒(我想殺了我婆婆)、我的難過、我的孤單、我被遺棄、我不聽話不被愛;我以為我不能對婆婆生氣,我以為我不能在婆婆面前表達自己,我以為我不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以為我不能拒絕,我以為不能⋯⋯只能⋯⋯

媳婦只能忍?我如何讓婆婆殺不死我?

相關新聞是這樣寫的:「張姓女子的親妹妹在臉書發文追思姊姊,其中提到一段話:『姊的朋友跟我分享,姊在8/6跟朋友說她說錯話了,可能要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言語暴力,然後她說要努力讓自己保持正常心態』、『說媳婦只能忍。』」當遇到類似情形,我們可以怎樣處理?

我婆婆殺不死我,因為我做了幾件事的思考:

  1. 自我覺醒:我和我婆婆素昧平生,無冤無仇,只是剛好她是我老公的媽媽。我眼中的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媳婦? 我媽(身邊的人)怎麼教我當媳婦?我從小到大作為女性,是否有被貶低看不起不被尊重的經驗?我的性別經驗裡,有多人告訴過我,因為我是個女生,我就要忍耐?
  2. 辨識情緒:我在害怕什麼?害怕拒絕婆婆(因為是媳婦?),害怕自己不夠體貼老公,讓老公夾著婆媳之間?我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害怕不被愛? 我害怕被否認?
  3. 判斷處境:我的經濟能力是否需要依賴婆家?我有專長和自己謀生的能力嗎?我是不是在受暴的環境之中?我能找誰幫忙?我目前是否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安全再求助?
  4. 設立界線:我感受到自己界線受到侵犯,感受到困住卻表達不出來,主動堅定地告訴婆婆(婆家),「妳這麼做,讓我非常不舒服,請妳停止妳的行為」,「若妳不停止妳的行為,我會離開現場!」過去我婆婆常掛我電話,然後說不要再聯絡了,各過各的生活,我真的這麼做了(設立界線),不再打電話請安她,我決定我的情緒,不再受婆婆的情緒影響。她開始告訴我老公說:「你老婆已經第1、2、3、4⋯⋯天沒打電話給我了」。她記她的恨,我過我的日子。
  5. 認識自己:我從沒停止用各種形式認識我自己,我的感受、我的處境,我知道我與人互動中的害怕、傷心、難過、失望是從何而來,每個感受都是珍貴認識自己的機會。
  6. 設立目標:為自己設立一個改變的小目標開始練習,比如說每天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更喜歡自己,或是練習小小的拒絕,體驗拒絕的權利和感受。

我婆婆是一個礦工的女兒,是一個開三間餐廳和一間卡拉OK的老闆,是一個被外遇的人,一個出過重大車禍的人,是一個小時候家裡很窮被笑的人,一個很堅強養大自己兒子和養自己原生家庭父母的人,一個在外界世界沒有人安慰的人,而躲在棉被裡痛哭失聲的人⋯⋯

我知道她和我一樣,因為是女性,而受到家中重男輕女的不公平對待;因為是女性,受盡社會種種對女性的不友善,然後成為一個「萬惡」的婆婆。我的婆婆,不只是我的婆婆,她是一個女人,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我婆婆她不是故意要「殺」我的。我的自我覺醒救了我自己,也救了婆婆,讓她不再以她兒子(我老公)和她孫女為生命中心打轉。讓她知道,我不是她兒子的附屬品;讓她知道她(或婆家)對待我的一切,若是不尊重和貶低我價值的互動,我會拒絕,我不會忍。我告訴她我的界線,讓她不再踩線,我得到自由和尊嚴,她也得到自由和尊嚴。

延伸閱讀

  •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我如果當個「逆媳」,你還會愛我嗎?
  • 我的婆婆殺了我:什麼樣的文化結構逼妻子自殺,「媽寶丈夫」卻未挺身而出?
  • 「我的婆婆殺了我!」在婚姻中遇到霸凌時該怎麼辦?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