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漁歌》聽到又一個香港

  发布时间:2024-05-18 02:07:10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漁火閃閃擦浪濤,隨那海浪舞⋯⋯」在外國做研究,思鄉之時往往會想起這首區瑞強的《漁火閃閃》。活像眼前就是水上人晚黑裏輕唱著歌哄子女入眠的光景,教人神遊故園。當然這不免夾雜都市人對於自然及古老行業的想像 。

「漁火閃閃擦浪濤,岸上隨那海浪舞⋯⋯」在外國做研究,漁歌又個思鄉之時往往會想起這首區瑞強的香港《漁火閃閃》。活像眼前就是岸上水上人晚黑裏輕唱著歌哄子女入眠的光景,教人神遊故園。漁歌又個當然這不免夾雜都市人對於自然及古老行業的香港想像,所以能夠了解真正屬於這族群的岸上聲音,總是漁歌又個好的。

英國早前辦起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香港雖然本來想觀賞的岸上一齣紀錄片,門票早早向隅。漁歌又個惟瞥見其餘節目,香港亦是岸上精彩紛呈。女友提起曾奪英國皇家人類學院影展「民族音樂學電影推薦獎」的漁歌又個另一套紀錄片《岸上漁歌》,講述香港水上人的香港歌聲,正中下懷。民族音樂學正是我在倫敦大學攻讀的學科,一套屬於民族音樂學範疇的香港紀錄片,自是不應錯過。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Hong Kong Film Festival UK (@hkff.unitedkingdom)

民族音樂學雖然不是人所共知的學科,但它研究的對象非常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我認識不少民族音樂學者,他們的研究興趣森羅萬象,有日本地下搖滾樂,有詩詞以廣東話的吟唱,還有「雨傘運動」中出現的音樂等。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牛津非常短講:民族音樂學(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Ethnomusicology)》有精妙的總括,指民族音樂學認為不僅是我們所稱的音樂家,而是所有人,都是懂音樂的,而這能力是人類活動的重要試金石。所以,漁民哼唱的船歌不會因他們沒受過甚麼教育而變得不值一哂,反而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來看是值得研究和分析的對象。為了記錄這些不為人知的聲音,影像、錄音成為重要媒介。

如果要很「民族音樂學」地講,我會說片中出現的三個老漁民,其一用字典雅,旋律工整講求對偶,是民間文學的階模;其一個結合漁歌及福音,應當作漁歌文化中的次文化;最後一個唱的嘆歌,似乎跟香港客家族群的哭嫁歌有所關聯……

但這些描述全不會見於《岸上漁歌》。美術和哲學出身的導演馬智恆也笑指影片煞科後拿去參展,才發現符合「民族音樂電影獎」的準則。

雖是關於水上人的歌聲,又有民族音樂電影獎的銜頭,導演選擇交叉敘述三個獨立的漁民故事,而不從音樂角度出發。這是一個明智之舉。首先,漁歌並非如粵語吟誦、大戲等久經研究和分析的音樂類型,還涉及舊時用語、習俗、方言、腔調、即興創作等,甚至連片中三人所唱的漁歌,本身也風格迥異。要盡觸及這些民族音樂的面向,對一套兩小時的紀錄片而言是過於宏大。

Screenshot_2022-10-03_at_4_49_36_PM圖片來源:紀錄片《岸上漁歌》預告

再者,《岸上漁歌》顧名思義,探討在城市發展中漸趨失傳的水上聲音,所以要著墨的必然是人物和歷史,其次才是音樂。片中的歌聲有滿載而歸的喜悅,有希望兒孫考取功名的盼望,有嗟嘆盲婚啞嫁的怨懟。要記錄水上人最純粹表達情感的方式,必須使用最單純的鏡頭。最教我難忘的是有歌者的老伴在四年的拍攝期間離世,片中有幕是未亡人看著電視重播片初兩口子吃飯時溫馨地唱著歌的模樣,只是現時已天人永隔,老者一邊跟著片中的自己唱起「一碗白飯白茫茫唉呀,新人唉食飽哦又結成雙」時,竟無語凝噎。漁歌的存在這時已經超逾了單單聲音,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藝術。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